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动物隐喻差异之翻译策略

2017-04-12 23:21张录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源语比喻隐喻

张录平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动物隐喻差异之翻译策略

张录平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在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由于受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历史典故等影响,动物在英汉语言中存在着相似或不同的隐喻功能。为了准确地翻译出中英动物隐喻内涵,在翻译工作中,译者必须对中西方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深刻领会源语的文化内涵,在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恰当地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表达源语的语用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递源语的文化内涵,达到翻译的目的。

文化差异;动物隐喻;翻译策略

一、隐喻概述

什么是隐喻?对于隐喻的定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从修辞学的角度,首次提出隐喻的概念,即隐喻是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示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1]64-66。隐喻(metaphor)包括源域和目标域两部分,它的功能在于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使得目标域的认知得以便捷和深入[2]149-150。

对于隐喻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无论是语言学家、认知心理学家,还是哲学家和文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出发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有人认为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非正常现象,会对真意的表达产生误导,因而认为它可有可无;也有人认为隐喻用法巧妙,可生动、简洁、更灵活形象地表现出说话人的意思和意图。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写到“成为隐喻的大师当然是最伟大的事。这是无法从别人那里学习的事,也是天才的标志。”换言之,隐喻将人们不熟悉和熟悉的事物进行概念转移,从而加深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它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交流、科技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影响着人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隐喻的形成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对于它的理解需要在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才可以做到充分、透彻。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动物隐喻功能中的体现

文化差异即是指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而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认知形式,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得以发展的。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且与特定的语言形成背景、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中西方国家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是人们思维过程的反映,这种思维过程受其民族文化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深刻影响。文化有差异,语言的隐喻内涵就会有差异。

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各民族虽然生活环境有所差异,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也有相似之处,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的隐喻功能自然会有异同。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并掌握中西方动物隐喻功能的异同,必然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英语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地域文化差异中的动物隐喻现象

每个国家的文化虽不受地理环境决定,但都会受到它的影响。中西方国家的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地域环境存在着差异,因而逐渐形成了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组成部分——词汇,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

西方临海国家较多,岛屿、河流、湖泊和森林众多,常年雨水充沛。而中国地域辽阔,多数以陆地为主,农业的发展范围远远大于渔业。受不同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影响,人们语言中的词汇自然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例如,美国习语中有地域特色的隐喻词汇,像“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指在艰难的处境下为了生存,需要克服生活、工作和经济上的困难,即勉强维持生计;又“rock the boat”比喻找麻烦。地域文化差异体现在动物上的隐喻功能也较多,如英语里有“drink like a fish”比喻喝酒的人喝得烂醉,等同汉语里的“烂醉如泥”;在“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要事要做)”和“plenty fish in the sea”中,前者将fish(鱼)比喻重要的事情,后者将fish比喻成众多的人;而在“to be a jellyfish”中,jellyfish(水母)则被比喻成做事没有头脑的人。中国动物隐喻中,陆地动物较常见,如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毫不相干)、牛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吹牛拍马(比喻爱说大话,喜欢吹嘘和一味巴结别人的人)、马面牛头(比喻各种各样凶恶之人)、“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青年人胆大、无所畏惧)等。

(二)宗教文化差异下的动物隐喻现象

宗教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特定形态,又是人类世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类的语言文化中亦存在着明显的宗教文化色彩。

西方国家宗教文化主要受基督教影响,尤其是《圣经》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中动物的隐喻功能广泛。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中的“swine(猪)”在《圣经》中被认为是不洁净的动物,其隐喻内涵指行为笨拙的人,这句习语意同汉语里的“对牛弹琴”。《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的描述:“And before him shall be gathered all nations; and he shall separate them one from another, as a shepherd divide his sheep from the goats”,受其影响,后来人们用绵羊(sheep)比喻好人、善良的人,用山羊(goat)比喻坏人、恶人。同样受到宗教文化影响,有隐喻功能的动物还有:马(horse)——勤勤恳恳、豹(leopard)——魔鬼、鸽子(dove)——和平、龙(dragon)/蛇(serpent)——邪恶、独角兽(unicorn)——圣洁,无一例外地反映了西方宗教文化中的动物隐喻功能。

中国受佛教影响深远,佛教当中,马用来比喻众生的信念;狮子是百兽之王,用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的象征,常以象王来比喻佛的举止如象中之王。在禅宗中,驴通常被比喻那些根器下劣的人,有“驴前马后”和“驴鞍桥”等说法;狗在佛法中代表贪、嗔二毒;蛇在佛教中比喻人身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猪隐喻生命的愚痴体性[3]215。

(三)历史典故及神话故事中的动物隐喻现象

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是人类经过长久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遗产,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包括语言表达方式。中西方有很多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影响着现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中有关动物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它的隐喻功能更加凸显。

例如,英语里的“a dog in the manger(马厩里的狗)”出自于《伊索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狗闯进马厩,赶走正在吃草的马和牛。虽然狗不吃草,但是霸道地占据了马厩这一地盘。现多用来隐喻那些自己不能享用某物,却也不让别人享用的自私的人,如同汉语俗话中说的“占着茅坑不拉屎”。“sow dragon’s teeth(播下不利或毁灭的种子)”出自希腊神话故事,故事描述菲尼基王子卡德莫斯(Cadmus)奉父命寻找被主神宙斯(Zeus)劫走的妹妹欧罗巴(Europa)未果,遵照太阳神阿波罗(Apollo)的神谕,在母牛倒毙之地创建新城,而在建新城前受女神雅典娜指引,将战败的巨龙牙齿拔掉播种在地下,由此生长出的武士们相互厮杀,现多用来比喻挑起事端、引起不和的行为。类似的出自神话故事的动物隐喻词汇还有很多,如“swan song(天鹅之歌)”,原是描写希腊神话故事里阿波罗的神鸟临死之前的最后哀鸣,后隐喻杰出之人的最后作品或歌唱家、演员的告别演出。

中国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中,动物隐喻功能的例子也很多,如出自于神话故事中的东兔西乌(兔象征月亮、乌象征太阳,隐喻内涵为时光的匆匆流逝)、鸡犬升天(鸡犬指故事中的得道之人刘安家里养的鸡和狗,隐喻内涵为得势之人的亲朋好友)、巴蛇吞象(其中的蛇隐喻内涵为贪心不足、贪婪无度的人)、牛头马面(牛和马指神话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像牛,一个像马。隐喻内涵指丑恶的人)等。

中西方文化有差异,动物的隐喻功能自然也会存在差异,正如“龙”在西方隐喻邪恶、破坏性强、令人痛恨等特征,体现更多的是兽性的一面;中国的“龙”,无论是在黄帝和炎帝的神话故事里,还是《西游记》小说里,它隐喻的是美丽、神奇、万能的特征,体现更多的是人性化的一面。

三、动物隐喻翻译策略之比较

外语界较著名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严复先生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ane Nord)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m)”、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主要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四种。无论是哪种理论和方法,我们在从事翻译工作时,必须尊重文化差异,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内涵,在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翻译方法,并相互补充,从而不断完善翻译。

(一)文化内涵类似,动物比喻用法相似,可采用直译法结合异化法

直译法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异化法通常采用的是与原作者表达方式和内容风格一致的形式进行翻译,译文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适应和遵从源语文化及作者的遣词用句习惯,保留源语的异国情调[4]78。源语中的动物词汇在目的语中可以找到相同或类似的对应动物的形象时,可采用直译法或异化法。例如,“猪(pig)”在汉语言里常用来形容懒惰、愚笨、肥胖等意,而英语里除了上述意思之外,还有生性肮脏、贪吃的文化内涵;“狗(dog)”在中西文化里的文化内涵有差异,其比喻义也会有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均可指忠诚;“蜜蜂(bee)”都用来象征勤劳、忙碌的人们。

例如下面四句话:The witch as fat as a pig cast a spell on her.(肥得像头猪似的那个女巫给她施了魔法);My parents are as busy as bees every day.(我的父母每天像蜜蜂一样忙忙碌碌的);The pity servant is very faithful to his master as a dog.(可怜的仆人像狗一样忠诚于他的主人);The men's team of Portugal have showed once again that they might really be a dark horse.(葡萄牙男队再次证明了他们可能真是黑马)。

(二)文化内涵不同,动物隐喻功能有差异,可采用意译法结合归化法

意译法通常是在受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下,源语与目的语的表达形式有冲突且不适合用直译的情况下使用的,它必须能表达原文的内容和文化特色,只是形式有所不同。归化法是采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语言形式开展翻译,既要考虑原作者表达的内容和风格,又要让译文接近读者的语言习惯,使译文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在中英语言文化里,动物隐喻功能有差异时,可采用意译法结合归化法相结合的方式,尊重原文意思,但不拘泥于形式。例如,英语里有“the ass in lion’s skin”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驴子意外捡到了狮子的皮,于是披着狮皮在森林里漫步,吓得人兽四处逃散,驴子得意地嘶叫起来,于是被主人发现并得到了一顿暴打。狐狸看到了讽刺地说:“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是头驴。”这个故事类似中国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因此,在英译汉时不可直译为“披着狮子皮的驴”。类似的翻译还有很多,如下面几个例子: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hit the bull’s eye(加快速度)、punch the cow(快马加鞭)、warm a serpent in one’s bosom(护恶养奸或养虎为患)等。又如龙(dragon)在中西方文化中,其隐喻内涵不同,翻译时也要尊重源语的文化特色。如《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的一段心灵独白中就有这样一个句子:That must be what the old dragon and Maybelle were talking about, she thought.(她想,那一定是那老恶婆和梅贝尔刚才谈论的事情了),“dragon”在这里隐喻的是邪恶的人。

四、结语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动物隐喻现象,它需要译者们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才可能达到原文的表达效果。译者必须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尤其是源语的文化背景,再将源语翻译成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目的语,才可能真正做到严复先生所提倡的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

[1] 薛熙蕾.浅论隐喻认知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2] 刘 妍.中西隐喻差异之文化解[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

[3] 达 诠.人海灯[M].上海:中西书局,2011.

[4] 李 潇.浅谈翻译策略的异化与归化[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4).

[责任编辑 袁培尧]

2016-06-30

张录平(1978- ),女,辽宁鞍山人,信阳农林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H315.9

A

1671-8127(2017)01-0057-03

猜你喜欢
源语比喻隐喻
比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比喻最爱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