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以绍兴高校为例

2017-04-12 16:11陈海燕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绍兴应用型校企

陈海燕

(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以绍兴高校为例

陈海燕

(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在信息化变革时代的影响下,行业企业在规模、技术和结构上飞速发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迫切需求。而校企合作是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立灵活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于企业和高校均具有重要意义。在绍高校校企合作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归纳目前这些高校在实际开展中行之有效的途径,主要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特色专业、革新校企互动机制和升级产学研合作等四个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一、研究背景

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1]。

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就大阔步地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但却因受传统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仍然倾向于“学术型”,使得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的问题,不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和工作岗位的要求[2]。在此背景下,改革本科教育,培养市场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呼之欲出。

校企合作是让高校突破自身局限,与市场对接,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有效载体[3]。通过有效融合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在企事业单位实践的应用这两种学习方式,能确保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共享,从而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反观目前在绍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现状,仍存在合作形式简单、模式同一化、进度开展缓慢、成果转化甚微等问题[4],如何使校企合作机制高速运转,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已成为当前在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现状梳理

校企合作开展的基础是同时满足高校和企业双方各自将来发展的内在诉求。对于高校来说,能获得企业为理论教学提供的实践应用环境,能利用企业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学生实习(实训)机会,能通过项目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促进本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对于企业来说,能获得高校在人才方面的支持,在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研发上的协助,能建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提高核心竞争力[5]。尽管目前在绍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还是停滞在初级阶段,比如仅仅局限于“学生短期实习”“企业入驻设点”“冠名办班”等状态,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作用有限,亟待改善。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在绍高校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高度还不够,单纯是作为应对解决实践环节教学、毕业实习任务和提高学生就业率,并没有从对接市场的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全盘工作[6]。具体体现在:企业开展的活动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及学科建设等分离;高校能给予企业在产品研发和经营战略等方面的协助很少。一般在绍高校只根据学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企业在本地的声誉度等因素选择合作企业[7]。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一方往往感觉进展缓慢、收益不高,以至于参与积极性不断下降。最后,大多在绍高校尚未形成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一般校企合作事务都挂靠在院办,没有单设专门的机构。这使得合作过程中涉及的诸如人员聘用与考核、部门分工与协调、沟通机制等都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期规划,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三、策略和方法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内在品质的最佳模式之一,但它的推进和深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地区和专业背景下的高校可采取的路径也不能一概而论,虽然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可是原样复制往往成效甚微[8]。下面以各在绍高校为例,通过梳理目前高校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集中性问题,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对于如何推进和优化校企合作进行整理。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理念机制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通常是在国家通用标准的宏观指导下,参照企业和行业运行中的专业标准要求,结合本校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和地方产业经济来通盘考虑[9]。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质来谋划校企合作活动,必须紧密根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相关能力要求,引进企业参与,并要求行业企业共同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构建“核心品牌专业+其他专业”专业群,对接市场需求,呼应新高考改革,优化专业布局。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修订一系列实施方案,创新完善育人机制。

例如,特别注重职业化教育的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召开一次有关“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主题的研讨会,有由学校院长任主任的应用型建设工作委员会,还会特别邀请企业和行业内相关人员担任评审专家。主要议程是总结上一年度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商讨修订本年度的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特色班”人才培养方案。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广泛调研柯桥纺织产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要求,与企业合作开设“环思班”等,由院系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工作,满足企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最接地气”的企业实践机会,是对接市场、服务地方、校企一体化办学的一次重大突破。实现了在校生学习与实践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和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前景[10]。

(二)对接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培育特色专业

地方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密不可分。以地方经济为本并为之服务,也是地方高校的立身之本。一般通过调研当地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开办特色专业这种途径去实施[11]。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两大要素,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开展的对接合作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基础,使得双方在研发合作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方面有新的发展,双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共赢,共同促进发展[12]。

比如绍兴文理学院酿酒工程专业就是该校根据地方产业特点,与绍兴市大型黄酒企业共建的轻工食品类专业。该专业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学生前三年学习理论和实验课程,第四年在酿造和生物工程相关企业实习,并可根据双方意向在企业就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与中国黄酒集团签订校企深化合作协议,成立了“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有限公司黄酒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并签订“关于成立浙江省黄酒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黄酒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中心’”的框架协议书。

(三)革新校企互动机制,提升研发力量和实践教学水平

决定校企合作深度开展的关键性指标是企业研发团队力量的充实和高校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13]。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在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比如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丰富校企合作活动。有邀请来自绍兴当地以及周边城市的各行业人才近百人进校授课讲学,建立并实施了“行业人才(专家)进课堂”举措。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需要出发,在传统课堂中引入行业一线人才授课的环节作为“理论与实践”“专业和行业”“学校和企业”互动的契合点和抓手,同时也进一步充实了“双师型”师资库。通过绍兴企业科技指导员制度,选派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主要职责是做好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联络、提供科技咨询、技术辅导和项目研发工作,简言之就是将“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近年来,一批批科技指导员们已经与众多企业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逐渐形成助推科技创新活动的良性循环。

(四)创新校企合作内涵,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升级

随着合作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到高校寻求合作,内容包括共同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及开发各类技术支撑平台。这类以“项目引领”的合作模式已成为发展趋势。因为对高校而言,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合作,将专业所学运用于实践;对企业来说,可以不断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充实开发力量。如此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与市场接轨,推进教育与经济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使经济更好地支撑地方教育发展[14]。

以近年来在绍高校校企合作发展为例,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与高校开展科技项目对接活动已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纺织、电子、医药、机械等专业方面能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需求和科技升级实现优势互补和对接。通过广泛征集推介企业技术和人才需求,进一步开展项目对接,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必将有效促进双方顺利合作。同时企业也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科技人员参与到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继续巩固在各自领域的优势,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四、结语

本文围绕在绍高校校企合作的基础和现状展开讨论,并结合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和地方产业经济需要归纳出适合双方发展的合作机制。今后,我们将在带薪实习、拓宽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培育等方面做更多地深入探索和实践[15],期望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合作经验。各在绍高校要始终把不断深化和推进应用型建设,进一步扩大校企地方合作,作为坚定不移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同时增强服务社会力度,争取促进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互补,双向发展,最终向着省内一流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院校目标大步迈进。

[1]魏鋆,唐道武,牛金成.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性质[J].教育评论,2009(6)∶3-5.

[2]李仁璞,邹海林,吕海航,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20)∶26-28.[3]刘燕琼,李中粦.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探析[J].文教资料,2010(22)∶201-202.

[4]费小平.构筑校企合作联盟建立长效运行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47-49.

[5]徐海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152.

[6]张俊珍,崔瑞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0(6)∶50-51.

[7]郑昌江,张培茵.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54-55.

[8]甄贵章.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J].辽宁高职学报,2005,7(1)∶57-58.

[9]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10]王凯.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师,2008(S1)∶149.

[11]施新生,朱忠浩.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3)∶6-8.

[12]黄旭,李忠华.把握结合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31-32.

[13]刘耀鹏.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军工技术人才[J].机械职业教育,2007(3)∶11-13.

[14]杨叔子,张福润.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9-12.

[15]刘继安,陆登庭.教育是通向未来的钥匙[N].中国教育报,2002-07-24(02).

(责任编辑 王海雷)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Mechanism of Applied Talents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 Illustrative Study of Shaoxing University

Chen Haiyan

(College of Yuanpei,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ge,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re booming in terms of the scale, technology and structure; it follow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therefo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 flexible and efficient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both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oxing University and comb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On this basis, a new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with the school-enterprise in-depth sustainable integration is recommended by summarizing the effective practice in these universities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revised training progra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setting, and 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Key words:applied talen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7.10.013

G64

A

1008-293X(2017)10-0065-04

2016-12-19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5567)

陈海燕(1983- ),女,浙江杭州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猜你喜欢
绍兴应用型校企
绍兴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绍兴大闯关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人文绍兴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