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欣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思考
□晏欣
融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必须借助新媒体手段,通过丰富节目内容的来源、创新节目的形式、打造多媒体互动平台、实现与新媒体内容共享等多种方式,不断实现节目创新,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突围。此外,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过程,也要避免走入一些误区。
融媒体;电视新闻;创新;误区
当前融媒体的概念深入人心,也更为各传播媒介所重视。融媒体时代下,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已进入继续变革的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具有公信力强、权威性高、社会影响力大等优势。然而,传统电视传播通常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播放固定的节目内容,因此传播上是短暂性的、单向性的传播,观众只能被动地接收电视节目的信息,而不能及时作出应变和互动,这种状态制约了电视媒体的发展。
(一)加快媒体融合,丰富节目内容的来源。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与新媒体相比,明显缺乏信息量和信息刷新的快速度。电视媒体要重新把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就必须在新闻的量和时效性上,进一步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并且在利用新媒体平台、丰富节目内容来源的基础上,进行更有深度的加工呈现。以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准点直播间》为例,这是全天多个时段、多档播出的新闻节目,节目定位是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新闻的来源除了本台记者采制的内容,更多的资讯是来源于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经过栏目编辑的筛选,从海量的新闻资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制作播出。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手的现场视频和图片往往出现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编辑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核实后,整合在新闻节目中播发。此外,节目实现了手机直播手段的广泛使用。无论是外出采访的本台记者,还是在新闻现场的目击群众,都可以在电视节目中用手机直播新闻,或者拍摄微信小视频,第一时间传给后台编辑整合使用,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时效性,拓展了新闻的来源。
(二)注重节目互动,打造多媒体互动平台。新媒体传播是双向的、交互式的,内容生产者往往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内容反馈,同时可以通过互动向受众答疑解惑,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关注度。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可以通过与新媒体融合,在节目中设置与观众的互动,打造全民参与、全民讨论的多媒体平台。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的两会报道就实现融媒体全覆盖,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三百多个栏目公众号同时发力,实现了实时直播、实时评论、实时解读、实时反馈互动。广西新闻频道也首次借助手机客户端、流媒体、H5页面、VR等新媒体技术,实现了两会现场、北京演播室以及南宁演播室三地互动直播,传统电视与新媒体平台大小屏同步呈现,多屏联动。通过融媒体互动,引导观众边看电视边通过手机参与讨论两会话题,架起了代表委员和广大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三)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创新节目形式。电视新闻节目形式上创新,是吸引观众、提升收视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新媒体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电视新闻节目在形式上也可以借鉴新的技术,让电视节目与时代同步,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如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融媒体节目——《中国舆论场》,就是在节目中引入了全新的科技手段,创新使用的立体“在线观众席”,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互动抢到现场的虚拟观众席,用户头像也实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现场主持人、嘉宾和互联网上的网友、手机客户端的用户进行实时互动,电视机、电脑屏幕和手机小屏幕同时在线,观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在直播中分享观点,和嘉宾进行互动。由于节目形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电视节目,互动更真实,也更富有新鲜感,有效地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节目一推出就得到了很高的美誉度和收视表现。
(四)升级打造电视节目内容,实现与新媒体内容共享。电视新闻内容中,一些突发新闻、民生新闻、网络热点、趣味资讯、生活秘笈等,往往比较符合新媒体终端用户的阅读收看喜好。电视节目组可以通过与新媒体部门,在采编播流程上互相配合,共同参与选题策划供稿,打造符合网络语言风格的新闻节目,既在电视上播出吸引年轻观众,又能直接在新媒体上视频推送。可以通过内容共享的深度融合,把线上的新媒体粉丝培养成电视节目的观众,把电视观众也吸引成为新媒体粉丝。如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推出的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的《网罗天下》,就是以民生资讯为内容、以新媒体手段为呈现特色的“互联网+电视”融媒体新闻栏目,在电视屏幕上播出,也在手机客户端同步推送,是一个可以借鉴学习的成功范例。
(一)融媒体新闻节目创新要以内容为王,不能耍“花架子”。媒体融合的目的,不是为了融合而融合,而是为了强化媒体同受众的互动,增强传播效果和舆论引导效果。然而,时下有的媒体,只注重展示记者新奇的“武器装备”,而对如何利用媒体融合,拓展和深化民意的互动不够、创新不够;有的媒体虽然开通了微博、微信以及各种形式的互动,但是流于形式,内容没有实质创新,这样的“花架子”并不符合媒体融合的要义。传统媒体要通过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提升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有一档节目《两会有啥事我们帮你问》,全国各地的百姓将自己关心的问题,如上学、养老、医疗、拆迁、外来务工、治安、环保等疑问,通过央视微博、邮箱等方式留言,然后由记者根据问题寻找有关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解答。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的大屏节目多是单向传输的,服务也是单向的,而这次节目创新打造沟通大小屏的双向互动,老百姓的问题具体到谁家的事、哪个村的事,回答也针对具体问题指出了办法。这档节目的问题全部来自基层,由老百姓自己提出来,由有关人大代表一一作答,节目生动真切,节目也得到了社会高度的关注。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形式创新固然重要,但融媒体发展的核心还是内容。新闻节目提倡内容为王,提升新闻品质才是融合的关键,内容选取和呈现的水准决定着受众持续参与的可能。
(二)融合媒体语境下,忽略求证过程容易造成“假新闻”泛滥。新媒体对碎片化信息实时的更新,并在网络上快速传播,没有经过严格的甄别,很容易出现失实的假消息。电视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如果贪图快速和内容丰富,对网络消息不加甄别地采用,观众基于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信任,更容易使得假消息的传播扩大。特别是在一些突发灾情的报道中,微信微博上自媒体第一时间流传出来的视频和信息,标题夸张,内容惊人,在网友间迅速转发,但最后往往都证明是不实的消息。而一些电视媒体往往为了吸引收视,图新图快,对这类消息不加甄别就采用,结果造成假新闻泛滥。为求节目创新,反而丢失了传统媒体在权威性上的优势。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在充分意识到融合媒体报道的特性基础上,更要保持高度的媒体责任意识和专业态度,对每个信息来源要更严谨地求证与核实,主动辟谣,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三)新闻编辑业务体系“换汤不换药”,不能适应创新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电视媒体在推进与新媒体融合的进程中,编辑记者的工作模式仍然沿用旧有的传统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编辑记者主要工作内容还是只为服务的电视节目拍摄、供稿、制作、播出,没有做到根据不同媒体的特殊需求采集、加工信息;同一个机构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工作人员之间是两套人马,彼此沟通脱节;或者,一些节目虽然开设有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但编辑或因业务不熟,或因疏于打理,形同虚设。与新媒体融合更多时候变为了一种形式主义。
传统的编辑业务体系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节目创新发展的需求。因此,新闻编辑业务在融媒体时代,必须要从采访、编辑、制作、互动、共享等多环节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比如,通过设立“中央厨房”实现信息内容的融合共享;通过培养全媒体记者实现复合式采集新闻;通过培养融媒体思维的编辑,在节目的编辑制作中始终考虑如何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和互动。除了业务流程的改变,电视新闻采编部门从人事管理、机构设置上也要进行配套的改革。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对新闻编辑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一批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人员。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