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化运作推进可持续发展
——电视问政节目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2017-04-12 14:59杨关山
视听 2017年7期
关键词:三水问政制度化

□ 杨关山

以制度化运作推进可持续发展
——电视问政节目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 杨关山

电视问政节目是最具本土化特色的节目类型,然而节目的不可控性影响它的可持续发展,实行制度化运作成为必由之路,可以从三方面着力:建立电视问政助推社会治理的共识;构建电视问政的各项体制机制;实现节目制作的流程化运作。

电视问政;困境;对策;制度化运作

电视问政即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政府主动对接百姓,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互动,促进社会热点问题解决。这种形式的节目又被称为“政民对话类谈话节目”。①面对央视和强势卫视的冲击,电视问政节目成为市县电视台为数不多的、能够占据一定本土收视份额的节目类型,对于市县电视台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视问政:最具本土化特色的节目类型

市县电视台在其自制节目构成中,基于本土化策略的新闻和生活服务类节目成为主打。而电视问政节目兼具“新闻”与“服务”两种节目类型特点,因而成为市县电视台最具本土化特色的节目类型。

首先,电视问政节目具有新闻价值。学者李良荣认为,新闻价值是能够构成新闻的事实所含有的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素质。②新闻价值与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感知密切相关,陈力丹指出,与受众利益越相关的事实越有新闻价值,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兴趣、教育背景、经验等)越近越具有新闻价值,著名人物身上发生的事实更具有新闻价值,冲突性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③电视问政节目聚焦本土老百姓正在遭遇的生活与生存问题,并且常常由普通观众代表之口直接向官员提问,节目内容与本土受众具有极强的利益相关性和心理贴近性;节目中的另一“主角”是当地政府官员,他们常常在各类会议、活动中出现,是当地“名人”,如今以平等视角出现在电视问政节目中,尤能引发关注;节目中常见言语交锋,你来我往,具有冲突性,这也成为一大看点。可见,电视问政节目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老百姓爱看。

其次,电视问政节目具有服务属性。电视问政节目区别于一般谈话类或辩论类节目的显著特征是,必须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往往只在一时一地,而要实现最快速的解决,必须减少沟通环节,与最基层的地方政府面对面沟通,因此,电视问政节目只在城市电视台乃至县区电视台普及,省级台和央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电视问政节目。解决实际问题是电视问政的应有之义,否则电视问政就成了官员作秀的舞台,老百姓得不到“实惠”,也就不会再去关注。

电视问政节目之所以能在地方电视市场站稳脚跟,甚至蔚然成风,与对其地方受众的审美需求和现实需求的持续满足分不开;其兴盛也从一个侧面突显了市县电视台的存在价值。

二、困境:节目不可控阻碍可持续发展

电视问政节目涉及电视台、政府部门、观众代表三方,其中,政府部门的支持是节目成败的关键,然而这也是节目最大的不可控因素。如果政府部门不重视,空有电视台和观众的热情,节目也难以持续。

以笔者所在的佛山电视台三水分台为例,2009年5月19日,三水分台电视问政节目《智汇三水》正式推出,在县、区一级推行电视问政,在当时广东省内尚属首例。节目最初的定位为“科学发展大家谈”,旨在听取社会各界声音,汇集民智,推动三水区各项事业发展。虽然有三水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三水区委组织部、三水区委宣传部参与节目主办,但是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对节目的介入并不深。例如政府职能部门代表以“听”为主,主动发声不够,相反,专家、各界代表、民众的建言献策较多,双方之间的互动较少;缺乏跟踪反馈机制也导致节目的实效性不够凸显。随着节目推进、收视提升,政府部门也愈加重视,三水区党委、政府甚至将电视问政工作写进了政府的工作报告,区财政也划拨了专项资金来保障节目的正常运作。在此背景下,《智汇三水》迎来第二阶段改版,主要变化在于,节目中鼓励争辩和交锋,强化互动,并引入了跟踪反馈机制,在流程上加入了督办、回复及跟踪反馈等环节。改版后的节目真正具备了电视问政的特质,问政效果显著提高,大受欢迎。然而到了近些年,由于政府人事变动、工作思路转换等多方面原因,一些领导不愿意上节目,一些部门对节目中问题的回应不够到位,最终影响了问政的效果。《智汇三水》的播出时间也因此多次做出调整,从原来的每周一期,到两周一期,再到后来的不定期播出。由此可见,电视问政节目的命运,往往掌握在政府手里。

除了政府部门的影响,观众自身参与程度的高低也影响着电视问政的效果。比如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很多现场观众不愿意发言,或者不擅长发言,亦或准备不充分,发言脱离主题,导致节目成了政府部门的“独角戏”,电视问政成了“电视会议”。另外,电视问政节目的主创人员的策划运作能力和责任心也对节目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节目前期准备不充分导致议题设置隔靴搔痒,或者对职能部门的跟踪和推促不到位,影响了节目反馈效果。总之,电视问政节目涉及的因素较多,并且每种因素都具有不可控性,这影响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之策:如何实现制度化运作

所谓制度化运作,就是将节目中的不可控因素转化为可控因素,并将可控因素固定下来,建立常态机制,实行流程化运作。在此过程中,针对政府的工作仍是重中之重。

(一)形成电视问政助推社会治理的共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望哨,承担着环境监测和沟通社会的重要职能。电视问政节目以电视特有的视听优势和资源优势,链接多元主体,建立沟通机制,引导舆论,化解社会矛盾,正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对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无疑具有莫大助益。例如围绕“创文”,佛山电视台三水分台电视问政栏目《智汇三水》推出了“分隔栏该不该设”“文明出行我做起”“公交线路设置大家谈”“三水好人、三水精英”等议题;又如围绕社会管理创新,栏目推出了《亟待培育和发展的NGO和社工》《慈善超市的创新之路》《多元经营创新物业服务》等内容。观众通过观看和参与这些节目,能够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最终达到自我规约、自我管理的目的,社会治理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进行。

电视问政跟网络问政、微博问政等新媒体问政方式以及电台问政、报纸问政等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问政体系,是公众参政议政的有效渠道,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精神。政府、媒体、研究机构、受众等所有利益攸关者应充分认识媒体问政的必要性,积极参与到当中来。

(二)构建电视问政的各项体制机制

首先,确立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的电视问政运作方式。要把电视问政的平台搭建起来,单凭电视台的力量显然不够,因为牵涉的部门太多。由市县(区)党委、政府牵头,成为“一把手”工程,电视问政才能有号召力。以佛山电视台三水分台《智汇三水》的实践来看,政府的作用要继续加强,除了原来的组织部、宣传部牵头作为组织保障外,还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的介入,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媒政互动、官民互动。

其次,建立考核制度促进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电视问政。政府职能部门的不重视、态度惰怠、不积极响应市民诉求,都会影响电视问政效果。有考核、有赏罚,才能有约束。可以尝试将职能部门领导或代表参与电视问政的次数,督办和落实问题解决是否及时、到位等纳入政绩考核,借以营造争相参与电视问政的氛围。

另外,建立电视问政的常态化工作流程。例如要把电视问政的议题、形式、时间等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确定下来,并建立一套问政后的意见分析和问题答复机制;责任的追究和落实也必须基于制度文本,使一切工作有章可循。

(三)实现节目制作的流程化运作

除了政府部门要实行制度化建设,相应的节目制作流程也应该实现标准化、制度化。将节目中重复出现的元素,如人物、主题、场景、服装、道具、音乐、灯光、主题、对话、视觉风格等,记录下来,转化为操作规范,形成所谓的“宝典”,也是一种制度化手段。尤其是电视问政议题的设置,应建立明确遴选标准,关系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应该纳入电视问政的范围。文本化的操作规范能够显著降低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即便节目组出现人员变动,新的工作人员也能按图索骥,迅速上手,确保节目质量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李斌.电视问政:渐入正轨 未臻佳境[J].南方电视学刊,2012(6).

②罗安余.论受众需求与新闻价值的实现[D].暨南大学,2000.

③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3.

(作者单位:佛山电视台三水分台)

猜你喜欢
三水问政制度化
种植秋番茄 浇好前三水
山东乐陵市:“三水共治”促水环境改善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借钱
种植秋番茄浇好前“三水”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