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
广播在线直播节目要慎用网络流行语
□张玮
网络流行语是时下青年网民上网交流常用的一种话语,广播在线直播节目主持人能不能使用?本文通过分析一档房产市场互动交流节目,阐述广播在线直播节目主持人滥用网络流行语引发的思考,提出大众传播媒体节目主持人要严格遵循《国家语言文字法》,适度、有选择地使用网络流行语,摒弃低俗、恶搞语言,让媒体语言环境风清气正。
网络流行语;广播;在线直播
广播在线直播是时下许多省级及以下广播频率的新常态,有不少非新闻类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准备一个议题,搜集一些材料进行文案备稿就坐进了直播室,与听众开始互动交流。这种在线直播节目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还要在声音表现上有“个性”而不标新立异、有自然流畅特点而不随意乱用语言。这其中不滥用、乱用网络流行语便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久前,笔者在网上收听了某城市广播一档《房产问计》节目。主持人议定的话题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后,对二类城市楼市的行情怎么看?”话题一出,买房者、中介、二手房出售者纷纷参与互动。应该说,这个议题设置是不错的,有较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地域性,有助于传递政府声音、宣传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新规,也有利于汇聚民意、民声,能起到上传下达、稳定市场、稳定民心的作用。但是主持人与听众的沟通交流,却大量运用当前的网络流行语。而且,语句的关联词、字也很不规范。不知道参与互动的听众是否全能听懂?反正笔者和家里一起听的老人是似懂非懂、一头雾水。例如,有一女听众问:“楼市双限政策实施前,我今年7月在某热销楼盘登记了姓名电话,现在新政策出台我因已有一套住房失去申请贷款的资格,可销售方不停地打电话来催我确认,我该怎么回答他们?”在线主持人一开口就是几句网络流行语:“楼市限购限贷新政实施,开发商有点‘蒙’,一夜之间客户没了,他们‘蓝瘦香菇’了,从疯狂开盘到疯狂抢房,他们使出了‘洪荒之力’向预约客户确认、推销,你拿不到贷款就只好选择‘狗带’了。”笔者家的老人听完这段话立马走开,还咕哝:“说的什么洋话?”笔者没多解释,坚持听下去。那位主持人接下来把二手房动辄涨价现象形容成“翻船体”,把有些坚信房价还会跌的购房者形容成“一言不合就退房”,把市民排长队开购房证明形容成“吓死宝宝了”。一档《房产问计》节目把该市楼市限购、限贷两个月的变化,都用网络流行语道给听众。主持人倒是过了一把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瘾,但她忘记了播音员主持人正确的工作取向和基本的语言规范,忘记了广播媒体是大众传播、公共服务的社会公器。也忘记了使用规范汉语是传承文化、创新工作的前提条件。广播是一种最接近人民大众的传统媒体,节目要让人民大众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听后还要让百姓群众感到有参考、有帮助、有启发。在线直播节目主持人脱口秀似的秀那么多新出炉的网络流行语,而且故意“卖萌”,把“我”说成“宝宝”、把“的”说成“滴”,把“有没有”说成“有木有”,岂不是让平时不怎么上网的中老年人避而远之吗?后来笔者上网搜查,弄懂那些网络语言后向老人解释,老人还是说:“我听广播40年了,从来没有听不懂的,可见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老人一番话道出了问题的要害: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新闻传播力的重要标准。“野蛮生长”的网络热词,广播媒体应该慎用。
语言是一条有生命的河流,网络流行语是当下社会多重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通俗性和时代感。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有利于增强媒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给力”“点赞”“蛮拼的”“主要看气质”“洪荒之力”,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体现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语言文字发展的新气象,也体现了时下我国媒体之间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但是,网络流行语也因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个个都能参与的特点,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已经出现了负面影响,甚至还出现低俗、庸俗、媚俗的消极语言,不加区别地使用势必会给广播在线直播带来危害。
(一)广播受众听不懂,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媒体的传受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广播在线直播节目主持人,其语言形象、声音形象、用词择句,直接代表广播媒体。如果连最起码的让听众听得懂、能领会都做不到,凭着自己的喜好追风逐浪,把网络流行语不加取舍地硬往自己直播节目里塞,大多数中老年听众势必会离你而去,这样的节目哪有传播的价值?
(二)语言不规范、贻害青少年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经颁布实施16年了,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发出了《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明确要求广播电视记者、编辑、主持人必须在节目中准确使用国家规范的通用语言文字。而网络流行语,许多词语源起某个网红、某个明星、某个特定人的特定事件和故事,而且不够规范、不够通俗、也不够完整。一些涉脏涉黄的所谓新词,在少年儿童中脱口而出,难免会让人哭笑不得。综观近若干年《咬文嚼字》评选并公布的各年度网络媒体流行语,很多是不适合青少年学习运用的。例如:“我爸是李刚”“坑爹”“鸭梨很大”“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小鲜肉、老腊肉”“有钱,就是任性”“能靠长相吃饭,却偏要靠才华”“蓝瘦香菇”,等等。节目主持人乱用、滥用了,青少年就会有意无意地模仿、使用,影响其学习、进步。
(三)低俗的网络流行语污染语言大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难免会带来通俗与低俗的相互碰撞与并存。如果传统媒体对新兴媒体流行语不能批判吸收,不加区别地滥用和乱用,那将不可避免地污染社会语言环境。例如“亮骚”“开黑”“狗带”“蛋疼菊紧”“屌丝”“绿茶婊只是明骚,女汉子才是暗贱”“然并卵”“马年将到,草泥马给你拜年了”,这些流行语,有的起源于某个国家习俗,有的来自于某个名人某句话,有的出于某个大学生夸张另类的造型和英汉混杂的台词,等等,充满了粗鄙之气,是一种有违文明风尚的低俗语言。如果节目主持人也将其搬到直播节目,岂不挑战淳风良俗、污损中华文明?所以,在线直播的节目主持人,一定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绝不能一味标新立异,为了抢听众而信口开河。
(一)淬炼责任意识,坚持守土有责
当前各级广电媒体都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节目主持人要在学习教育中自查导向问题,认真整改滥用、乱用网络流行语的倾向,把“学”与“做”紧密结合起来,守好直播平台这块阵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导向意识、志向自觉、取向自觉,勇于文化批判、自我批判。正确区别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觉摒弃一些消极负面的、违背传统媒体严谨表达的不规范网络流行语。
(二)提高法纪层面的守护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6年11月7日已经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不仅适用于国内一切使用互联网的社会团体和网民,更适用于一切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广播节目主持人要学习、贯彻这部法律,还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已经颁布实施16年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视频讲话精神。定法成规、执法守纪,是我们传统广电媒体最基本的要求。节目主持人更要率先垂范,主动清除语言之河的污泥浊水,捍卫节目主持人语言的澄澈明净,给受众一个专业、权威媒体的良好形象。
(三)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
在线直播节目主持人自身专业素养和人生阅历非常重要,听众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反对什么?如何运用听众喜闻乐听的语言文字与各个层面的听众交流?办法就是继续深入“走转改”活动,心系群众、情融听众,声悦受众,虚心倾听百姓呼声,学习运用大众语言,才能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所以,“走转改”活动不能停止,不能坐在家里杜撰稿件,不能到网上扒稿,不能凭个人喜好选题备稿。而要迈开双腿,足踏基层,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捕捉鲜活带露的群众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与听众在心与心的碰撞中产生耀眼的火花,才能提升广播节目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而提升传播效果。
(作者为盐城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副主任,电视新闻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