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铁一中学 李晓哲
“知人论世”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文/广州市铁一中学 李晓哲
孟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 “知人论世”的人。 “知人论世”是指:如果想要理解读懂古代优秀人物的作品,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必不可少。长久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都选取了大量鲁迅的作品。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课堂上,对其作品的解读和教学效果却是五花八门。这些解读,有的来自教学参考,即符合时代政治需要的官方解读,有的则是来自研究者的论述和教师本人的理解。
1.不同时期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民国时期中学教育里在评论鲁迅作品时,多数是倾向于去理解其作品自身所蕴含的文学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真相和反动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为初期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从政治的视角解读鲁迅作品、学习鲁迅为人。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风筝》第一次出现在课本中),大家开始关注鲁迅深刻的思想和精炼的语言。20世纪末至今,人文教育开始逐渐受到关注,中学语文教育开始趋向于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教师开始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允许学生自由开放得理解鲁迅的思想精神。
2.教师对教材的解读
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学生理解作品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处于引导位置。不同的教师因为其自身的文化思想差异,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在发表出来后,理解出怎样的内涵,都在于读者。有时还会出现 “过度诠释”——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想到的意义,却被读者理解得形形色色,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教师。不过,也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解让文学作品成为经典。
3.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局限性
学生因为社会和生活经历的不足,在理解教材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受到个人认知水平的影响,往往无法理解鲁迅的文字,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鲁迅的生活环境相距遥远,在解读鲁迅的作品时更多的是不解。
关于 “知人论世”, 《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明确提到过: “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运用 “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上文中提到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更为客观自主的解读鲁迅作品。
第一, “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可以最大可能地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重新看到作者的原本意思。因为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鲁迅有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鲁迅的相关背景资料,通过 “知人论世”还原鲁迅的创作愿意,就可以帮助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鲁迅创作的意图和作品内涵。
第二, “知人论世”方法的使用可以还原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为在后面的鉴赏工作中使用 “以意逆志”方法做好铺垫。“以意逆志”也是孟子提出的鉴赏作品的方法,意思是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不能拘泥于个别文字而误解的作者的本来意思,而是要通过自己在读作品时的感受去揣测作者的本意。如果能将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相结合,则可以更好地品析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思考。学生在自主品评鲁迅作品精神的时候,其实是 “以意逆志”的过程。“知人论世”方法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让学生了解鲁迅所处的背景,身临其境,站在鲁迅的视角自主感受其作品的内涵。
一是要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这些经历给他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在生活竟遇的巨大转变中,鲁迅逐渐形成了对社会的认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主张。而鲁迅也确实在很多作品中提到了他的生活经历。二是了解鲁迅作品的写作背景。特殊的时代造就了鲁迅。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学生如果能够了解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或者特殊的历史事件,会更深刻的理解鲁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三是了解鲁迅的思想背景。中学教材中选编的鲁迅作品着重突出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立人” “立国”思想和理性批判主义精神。让学生充分对鲁迅的思想背景进行了解可以对后续的教学起到帮助作用。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