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丽丽
微信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研究
□ 董丽丽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新媒介技术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交流方式。本文针对微信展开讨论,同时对微信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进行研究。
微信朋友圈;集中流向;话语传播;话题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微信朋友圈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结构关系和交往方式,话语传播机制也因此成为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对社会资本的简单阐述
社会主义资本是指社会的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特征及状态,主要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尊重、信任、规范等方面,是由西方国家发起的,它建立在不与现有制度抵触、市场制度健全基础之上,促进政府提升工作效率,并起到推动社会良好秩序形成的作用。
(二)微信网络场域的影响作用
社会资本主要看重的是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其社会影响都是起推动、促进作用的。它体现出来的影响主要是无形的,是整个社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最能体现出由社会资本带来的效果。之前就有研究者不间断地针对公共网络场域对社会资本带来的无形资产做过研究,也只能发现不同网络场域都能产生不同领域的整合,其公共网络文化场域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更好地诠释了不同领域整合和同一领域整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凝聚力。
互联网的开放不仅扩散了个人所得社会资本的可能,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交流活动空间。个人观念能否被采取、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这都要看媒介的力量,它是与媒介的掌控权利和利用能力密切相关的,微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可以是任何消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它赋予每个人平等的媒介接近权。
大学生对微信的了解应当说是比较多的,但是他们的网络意识不太强,主要缺乏对信息正确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容易造成道德社会化的偏离,价值社会化出现障碍,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还是虚拟的,是一种假象,从而导致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发生错位。
(三)网络场域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分析
公共场合的文化领域有利于融合不同领域的人们,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网络场域的存在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再受限于地区、年龄,促进了社会资本交流的产生,如何更合理地利用网络场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角色的转换产生社会关系,社会不同人群的交流打通了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融洽了彼此的关系,于是归属感油然而生,这是只有网络场域才能带来的效应,在社会网络场域环境中分享不同的故事,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如果说交流是网络场域的目的,那么互动就是网络场域的核心内容。如今的互联网技术涉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的发展可谓是个奇迹,曾经有很多人对它产生过质疑,最终它用时间证明了一切。QQ、微博的出现使得人们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流成为可能,近年来出现的微信更是有大大的进步,一个小小的表情、一句短短的语音可以在一秒钟内跨越地域,甚至漂洋过海传递到另一头,这种强大的传播功能是我们曾经不敢想的。
(一)微信朋友圈话语传播特点分析
微信的功能和用手机发短信的形式一样,都是通过打字来实现的,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通讯交流软件,它功能强大得多。微信聊天,不仅沿用了传统在线交流工具的功能,还增添了语音、小视频、定位、红包等新鲜功能,还可以通过朋友圈看到好友的心情、活动,也可以将自己的新动态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的表现方式更为具体、生动。
(二)微信朋友圈话语传播的现状分析
首先,微信朋友圈内原创内容缺乏。如今微信朋友圈内的内容同质化现象特别严重,尤其是一些感悟人生的语句、段落或文章,同样的内容在不同人群的朋友圈都可看到。从长远角度来说这不利于微信的发展,而且这种同质化内容可能会侵犯原创知识产权。
其次,可信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朋友圈每天都能看到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感言,其实内容都大同小异。还有一些公众账号发布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因而提升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三)微信朋友圈话语传播机制的重要性
微朋友圈的再现意义:微信平台主要支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的传播,它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了新媒体平台的功能,从而实现了交流内容上的融洽,更好地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目前一些贫困偏远山区的孩子教育资源相当匮乏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关单位将这些现状通过文字加图片的方式上传到网络,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募捐集资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们。由此看来,网络社交平台是一个体现爱心、传播正能量的平台。
微信的互动意义:微信作为一个公共的社交平台,更加注重与不同人群的深化交流,实现与目标人员的互动。互动方式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相结合,图片是对文字的呼应与辅助,视频可以起到增加真实感的作用,带领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现场氛围,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地体现话语传播的功能。
微信的构图意义:信息源、显著性、取景是话语传播构图意义的三个关键资源,信息主要是通过语音文字、朋友圈的视频及图片来体现的,图片因其具备的形象性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信息页面的元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由背景及前景的模板排列而成的,这样使得页面视觉上更显美观规范。
(四)微信朋友圈话语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信可以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朋友推荐等便捷功能添加好友,但是因为交友门槛太低,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尤其是对于一些未成年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极易上当受骗。第二,大多数微信用户一进入微信朋友圈就习惯性地对好友发表的内容点赞,尤其是一些娱乐八卦、地方的最新消息等,还会顺便发表评论,偶尔再晒晒自己的幸福。可以说,只要拥有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了解世界动态,但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信息来源是否可靠,我们不得而知。
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建立健全微信公众平台管理机制。首先,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应实行实名制度,以网络实名制为导向,以保证完成属地管理、分管账号的任务;其次,相关的立法部门要及时制定相关法规,健全管理制度,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监督,让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不法分子和犯罪团伙受到应有的惩治;再次,建立微信朋友圈开放系统。微信大部分好友的添加都是来源于附近的人、手机通讯录、手机号、QQ账号,因此它并不是一个敞开的现实社交网络,其生成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一)微信朋友圈序参量话题分析
微信是一个集娱乐、通讯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交平台,实现了区域文化的融合性发展。一方面,它使微信网络场域逐渐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交流中重新认识了自己,把自己在日常生活的难言之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出来,不仅释放了自己,社会问题也会相应地投射到微信网络的场域中,从而出现新的话题,并让话题得到堆积。这类话题大多反映出人最基本的利益,因此更好地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种种期待。
由于微信信息过滤机制的使用,让每个话语传播场域中的节点都能对信息进行主动过滤、筛选,使得一些不被人关注的话题被自然淘汰掉。于是,与社会人群相关的内容就被保存了下来,这样一来就会显得直观,人们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也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那些代表大多数利益的话题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话题场域中的变参量。理论学指出,变参量对系统内部的影响是不平衡的,当少数的变参量对快变量进行支配的时候,变参量会成为快变量的状态,是系统内部进行更好演变的过程。系统学一致认为,系统内部的参数的变化对整个系统来说是很不敏感的,是间接地支配系统的过程。微信朋友圈内那些被多次转载、广泛传播的语句,其实是系统的慢变量,它关系到微信朋友圈系统结构和人员之间关系。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关系、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都是社会发展的轨迹,整个过程是人们一直较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以叠加的方式显示出来,就是“序参量话题”。其实社会主义经济的走势情况、房地产的行业发展前景等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这些敏感类的话题在任何一个场所都有可能被随口提起。
(二)微信朋友圈应用意义的探讨
譬如一些人生感悟、个人建议、养生保健等内容,因为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所以属于一些长期性的话题,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后期稳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主要由语言、记号系统来共同完成的,它是利用媒介传递的一种特殊方式,研究学者在《消费社会》中表达出对事物本身的一种高度关注,微信朋友圈经过序参量话题的层层过滤从而有效避免了系统结构对话题的诸多干扰,不但尊重了话题原创的知识产权,而且使得话题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体现。布尔迪认为语言关系就是符号权利的关系,这种关系和之前的各种人群间的关系共同转换成变相的关系,以一种变相的形式显示出来,因此网络场域的话语传播实质反映的是话语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内容的传播是实现沟通、互动的重要依据。通过微信提供的声音、表情,使得传播的内容更有价值与意义。在互动中消除了人们之间的隔阂,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地位更加平等。在这种互动的前提下,人们通过一个平台奉献出多样化的想法和信息,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互动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不同地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从而实现了媒介的融合。在微信朋友圈的多元话语传播场域中,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交流关系圈,促进了信息的扩散跨越,改变了传统网络交流受限的状况,为社会各种人群的进一步沟通融合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张亚婷.微信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24-128.
2.贺翀.微信朋友圈广告的传播特征及效果[J].青年记者,2015(20):71-72.
3.李凡宗.微信朋友圈中新闻信息的传播形态和特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6):254.
4.孙慧.微信朋友圈点赞传播效果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06):295.
5.廖波,卢艳,廖钊明.微信营销中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14):21-22.
6.何享.网络自我表露心理探析——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6(03):113-116.
7.孙玉凤.微信朋友圈广告互动传播的优劣势探析[J].东南传播,2015(03):82-83.
8.王扬华,金水.朋友圈微广告探析[J].现代商业,2015 (30):170-171.
9.王梦婷,曹克亮.浅谈微信朋友圈广告的优势与劣势[J].科技视界,2015(25):175.
10.施琴.社会化媒体信息流广告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为例[J].传媒,2015(17):66-68.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