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2014年1月以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际,面对生产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环境保护任务日益加重的实际,实施了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经过3年努力,“三清洁”工作成为大理州“抓、干、建”的一面镜子,并上升为全省经验推广。然而,大理州依然存在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等问题。据调查,全州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只占所产生垃圾总量的18%左右,大量垃圾还在通过填埋场填埋、简易填埋和露天焚烧等方式进行简单处置,这些粗放式的垃圾处置方式存在较大环境安全隐患。寻求一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友好、公众接受的解决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准确定位,以跨区域合作破解垃圾处置难题。跨区域合作是路径。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最低要在300吨,一条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的生产线日处理垃圾量最低要在200吨。因此,大理州打破县界,提出了跨区域合作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的新思路。无害化处置是归宿。垃圾“一埋了之”是多年来各地采取的垃圾处置方式,这一处置方式没有改变垃圾的性质、数量,“遗臭万年”安全隐患巨大,特别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渗漏会严重影响环境,后续处理难度大,所需资金数额也很大,而且填埋场使用年限和空间有限,不可能无限使用。因此大理州将垃圾无害化处置作为最终归宿。运距合理是前提。市县乡镇城乡生活垃圾运到“一个中心、五个支点”进行处置,运输距离在60公里左右相对合理、投资成本可承受。一般情况下,垃圾填埋场填埋1吨垃圾需要费用约80元,渗滤液产生量约为垃圾量的15%,1吨渗滤液处置费用约为60元,运输成本每吨每公里约1元。跨区域垃圾无害化处理会增加费用支出,主要是垃圾运输成本增加,但增加量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从算长远账和算环境账来看,建一个垃圾填埋场需投资3000~5000万元,可以实现彻底解决垃圾问题,这样的投资是值得的。
明确目标,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走在前列。一是统筹规划,明晰工作思路。打破县界,通过跨区域合作,构建“一个中心、五个支点、覆盖全州”的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建设格局,即以大理市为中心,辐射洱源县洱海流域5个乡镇和漾濞彝族自治县坝区3个乡镇、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坝区5个乡镇、宾川县西部2个乡镇;以祥云县为支点辐射宾川县坝区5个乡镇,以弥渡县为支点辐射南涧彝族自治县城及周边乡镇,以永平县杉阳镇为支点辐射永平县坝区及云龙县周边乡镇,以鹤庆县为支点覆盖全县各乡镇,以剑川县为支点覆盖全县各乡镇。到2020年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及相关配套的运输工具覆盖全州坝区所有乡镇,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清运处置完善,坝区城乡保洁清运市场化运作机制普遍建立,全州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日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3000吨以上,占日生活垃圾总量的90%。二是围绕目标,明确重点任务。支持大理三峰公司再建一条日处理6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发电生产线,达到日处理1200吨规模,计划2018年底前建成;支持祥云县建设日处理600吨的规模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个,计划2018年上半年建成;支持弥渡县按照以日处理300吨的规模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生产线一条;支持剑川县与华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日处理250吨生活垃圾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支持鹤庆县尽快与华润水泥厂商谈,按照日处理垃圾200吨的规模,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项目;支持永平县与杉阳无量山水泥厂商谈,按照日处理200吨的规模,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项目。三是共同使劲,形成工作合力。州“三清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相关统筹协调工作,参与制定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有关政策,做好政策落实有关工作。住建部门负责编制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规划,城乡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发改、财政、环保、招商等职能部门分别做好招商引资、项目资金争取、项目资金综合等工作,形成跨区域合作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共同出力使劲的工作局面。
政府主导,打牢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基础。一是出实招,完善配套设施。抓住国家高度重视、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激励约束机制日益完善、装备支撑显著增强、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科学谋划,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建设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力度,满足配套运输工具需要。用3年时间,使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及相关配套的运输工具能够覆盖全州坝区所有乡镇。二是出新招,完善收转运体系。按照统筹城乡的原则,推进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的建设。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相衔接的收转运体系,完善收转运网络。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探索路线优化、成本合理、高效环保的收转运新模式。加大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提高收集率和收运效率,扩大收集覆盖面。三是出硬招,提供法治保障。制定《大理白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坚持用法治思维解决垃圾处置中遇到的问题,用法规的形式将全州3年来探索总结实践的机制、措施、办法和政府的职责、乡村清洁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乡村清洁规范以及资金、政策、人才和技术保障等方面的内容固定下来,为城乡保洁和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规范化、常态化以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等提供基本遵循。
市场运作,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环卫领域。一是明方向,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保洁质量提标,保洁工作提效,城市管理提神,市民素质提高,城市品位提升”的要求,加快政企分离、政事分离、事企分离步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鼓励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将环卫作业中经营性服务项目推向市场,促进投资主体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加快在全州坝区乡镇组建环卫公司的步伐,实现全州坝区乡镇及有条件的山区乡镇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实行市场化运作。二是提标准,健全收费制度。按“谁产生垃圾谁付费”的原则,由住建、发改部门牵头,通过合法规范程序,调整各县市城区垃圾清运处置费收取标准。针对不同经营场所和城乡婚丧等客事办理情况,合理确定各类垃圾清运处理费收取标准。加大农村垃圾清运处理费的收取力度,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实现坝区农村按人均每月不低于3元的标准收取,山区农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提高收缴率,确保每年收取城乡保洁和垃圾清运处理费收取率90%以上、收取费用达1.5亿元以上。三是树新风,抓实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环保我践行”主题实践活动,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从而影响社会倡导文明、践行文明行为。充分发挥村委会、社区的组织动员作用、桥梁纽带作用、教育引导作用、监督管理作用,倡导移风易俗,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比清洁”的良好局面。采取各种形式,强化舆论宣传,增强市民爱护环境的意识,营造一种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美化家园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