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展现了非凡的理论创新能力、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担当精神,特别是求“实”求“效”在治党治国治军中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治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就是要不断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改革信心,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工作在基层,推进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也在基层;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县域治理最大的特点是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以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目标,实施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彰显了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意志,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以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目标。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
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为使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要实现党中央的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
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强化现代管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正是这种突出效能建设的思想,为新时期军事管理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既是强军之方,也是治军之要。具体说来,包括着眼于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着眼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着眼于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着眼于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实现经济稳中求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总结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时强调了三个方面:精准判断,即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政策框架,即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保持定力,即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可以说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正是基于精准判断的基础上,突出改革重点,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效率的统一,在复杂的环境和形势下更好地发挥效能。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诸多客观因素,但根源仍是重大结构性的“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以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为切入点,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执行力是效能建设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执行力建设,多次强调提高并增强“制度执行力”。效能监察是效能建设的关键环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一项重大政治改革,是关系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要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随后,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方案,明确设立监察委员会,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监察委员会的组建,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立足于改善民生和激发社会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加强”“完善”“创新”社会治理越来越强化,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治理思路越来越清晰,社会治理的内涵、外延、重点越来越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基本取向,强化责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坚决端正思想认识,坚持从改革大局出发,坚定抓好改革落实。
组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重大改革文件有数十个,涉及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诸多方面,并强调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原则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