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年鉴新的生长点

2017-04-12 08:59
上海地方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年鉴科研经费

盛 况

试论高校年鉴新的生长点

盛 况

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高校年鉴应当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来顺应形势的变化,这就是高校年鉴新的生长点。更新编纂理念,明确高校年鉴的读者需求;再造工作流程,采用信息化的编纂模式;关注新生事物,体现互联网对高校的深刻变化;加强成果运用,为出台政策提供可靠依据,这必将是未来高校年鉴的发展方向。

高校年鉴;编纂理念;工作流程;大数据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今日的中国,已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昂首迈进。特别是近十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不断加强对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以及教育开放正在向纵深推进。各所高校落实国家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大学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各种大学年鉴应运而生,许多高校从存史、资政、教化的角度出发开始编写记录本校改革发展状况的年鉴。

高校是孕育新思想、培育新知识、产生新观念的摇篮,而高校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高校运行、发展的轨迹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经过不断探索,高校年鉴在内容质量、体例编排、装帧设计以及编纂规范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记录我国高等教育及高校运行的轨迹,展示高校发展风貌作出了贡献。然而,总的来说,高校年鉴发展还不平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处理“变”的问题上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这里讲的“变”是相对于“不变”而言的,年鉴的“不变”是指它的功能不变。年鉴具有存史价值,一本年鉴就是一所高校发展的历史长卷,为治史修志积累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年鉴具有资政功能,它资料容量大,覆盖面广,类型齐全,干部、教师及学生都可以从年鉴中获取各自所需要的资料,为作出决策取得根据和数据。年鉴还具有教化的职能,它承载着学校的精神追求、价值探索和理念演进,为学校的发展形成共识提供思想基础,为学校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理改革、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并在既有历史基础上形成大学师生共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因此,高校年鉴的存史价值、资政功能和教化职能是不变的,那么,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高校年鉴应当如何应对这样的形势变化,如何通过更新自身的编纂理念、调整自身的工作流程等加强自身建设,这就是高校年鉴的“变”,也即其新的生长点所在。

一、更新编纂理念:明确高校年鉴的读者需求

早期的大学年鉴内容并不多,基本上是有什么就收录什么,而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参与高校内部运行的各种要素(如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也随之加速增多且日益复杂化。因此,现在的高校年鉴字数越来越多,很多超过80万字,如《上海交通大学年鉴(2013)》共110万字、536页,《北京工业大学年鉴(2012)》近90万字、432页。一本高校年鉴以详实、准确地记录前一年度该校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重大事件,突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进展、新成绩、新局面为使命,必要的字数和篇幅是展现这些内容的基本保证,但是字数无限制地膨胀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编纂理念的更新,从有什么内容收录什么内容到需要什么信息收录什么信息的转变。这要求我们梳理分析高校年鉴的读者需求:

一是教育行业领导者。高校年鉴为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比如《上海教育年鉴》就将各高校用于年鉴的年度统计数据汇总成各类表格,比如各高校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人数和专业分布情况,各高校专任教师的职称、学历和年龄情况,各高校的占地面积、校舍面积等。这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从整体布局的角度思考就业预警专业、师生比、高校基本建设规划等宏观问题。

二是高等教育研究学者。他们借助年鉴进行理论研究。教育界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倡通过实证的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第一手的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而高校年鉴作为真实准确反映该校情况的资料汇编特别受到研究者的欢迎。

三是高校内部人员,主要是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高校年鉴是校情发布的一个重要渠道,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第十二条中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校内媒体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校外媒体以及新闻发布会、年鉴、会议纪要或者简报等方式予以公开”。年鉴有利于师生员工更好地了解学校情况、参与学校管理。

四是社会读者。主要进行一般性浏览,了解学校的大致情况。高校年鉴全面反映高校发展的轨迹以及综合实力,因而高校年鉴已成为高校向社会展示实力、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工具。一些社会读者会大致浏览公开出版的高校年鉴,关心其发展概况。

以上四类读者是高校年鉴的主要读者群,高校年鉴编纂者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年鉴的框架设计、选材取舍、条目撰写、索引编制上吸纳他们的建议,这对提高年鉴编撰质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再造工作流程:信息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的高校年鉴编纂方式是由年鉴编辑部作为牵头单位收集各基层单位的年鉴初稿,修改校对电子稿后返回各基层单位确认,再次修改基层单位的二稿后统一编排……这样的编纂流程时间周转比较长,要是遇到基层单位的撰稿人员经常更换,又或者是初稿不符合要求,编辑部的同志会费时费力,并耽误整体编纂进程。由于高校年鉴编纂的迟滞性和由此导致信息时效性不高,使得许多高校年鉴编印后除了作为工具资料保存和作为兄弟高校交流材料寄送外,往往束之高阁、积压库房,无法发挥其作为“交流上一年事物信息以供读者借鉴的、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的、权威性和资料性的工具书”的作用。

因此,缩短年鉴编纂的周期不仅是年鉴编辑人员的共同心愿,也是年鉴编纂自身的内在要求。但这不仅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打破传统的年鉴编纂模式,探索年鉴信息化的操作路径,才能切实提高年鉴的时效性和使用价值。年鉴编纂信息化系统可以与学校的无纸化办公系统相衔接,并成为集上传、公开、管理、评价、搜索、应用等功能为一体的软件交互系统平台。基层单位的年鉴工作人员根据提示完成年鉴初稿,经基层单位负责人审核后自动汇总至系统平台相应位置,年鉴编辑部的编纂人员作出通过或未通过的评价(如未通过则提出修改意见后退回);获得通过的基层单位年鉴稿件自动进入相应的学校年鉴整体框架内,等同一模块内的内容全部提交后生成相应文档,由年鉴编辑部不同成员第二次审校;第二次审校结束后,各文稿自动退回至原提供单位进行确认;等原提供单位再次确认文稿后,由年鉴编辑部组织进行第三轮审校;经过三次审校的年鉴稿件最终交由出版社(印刷厂)付印。在此过程中,根据要求赋予校领导、年鉴编辑部成员、基层单位负责人等不同的权限,各级人员具有相应的搜索、浏览和修改的权利。在系统平台中,基层单位年鉴提交情况、年鉴编纂总进度等情况一目了然,便于年鉴编辑部把握工作进程、调整工作重心。

信息化是年鉴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能够解决目前年鉴编纂周期较长而导致的利用效率偏低的问题,更能实现年鉴编纂模式的革新,而未来还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关注新生事物: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化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中曾举一例:假设几百年后的历史学家来描述现在的思想史,如果他依据的仅仅是当今领导人在公开场合的讲话、官方报纸的社论、经过认可的档案资料、新闻发言人事先准备好的讲稿,那么,他笔下出现的将是一个与我们熟悉的世界完全不同的思想世界,可能他笔下的人都是思想正统、行为严肃、讲起话来如同作报告的领导或思想深刻、精神恍惚、说起话来如同外星人似的文人。可是,如果他依据的资料中还包括了现今报摊上流行的通俗读物、歌厅中流行的通俗歌曲、胡同里三老四少聊天时的公众话题、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关心和焦虑,那么,也许他笔下的思想与今天的生活更接近。葛兆光先生的话是极有见地的,今之视昔如后之视今,如果年鉴内容没有关注到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或事,没有关注到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事物,那么依据年鉴来研究这段历史的后人将得出错误的结论。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学生仍是网民职业结构中比例最高的群体,达到26.8%,大学校园是我国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网络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在一个宽广、自由的环境中积累知识,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沟通渠道,网络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多元的互动和交往,促进大学生相互之间以及与社会的交流融合。正如一些教育学者所言:“它(网络)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它无所不在、万象纷呈,构成人间迷人的现象。”

在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获取信息、交流感情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利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也已不是一件十分新鲜的事情。但高校年鉴在面对新生事物方面还比较迟钝,还没有敏锐地把握今后的发展趋势,也不能在体例编排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将这些已经在学生中比较活跃的信息要素充实到年鉴内容中去。这很容易让后人无法通过年鉴来准确获知高校最贴近现实的状况。因此,高校年鉴要将互联网对高校的深刻影响表现出来,包括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情况,从而将感知、折射和映照社会现实的高校的最生动的信息记录下来,为后人展现一所真实的大学。

四、加强成果运用:大数据时代的本质要求

年鉴编纂完成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高校的年鉴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年鉴中各类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提高年鉴编纂的价值。一般高校年鉴中的综合统计板块包括机构、学科、教职工情况、学生情况、教学、科研、交流与合作、设备与图书馆、校舍情况等数据信息,这是了解这所高校发展运行状况的基础素材。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通过掌握并比较这些数据信息,可以为高校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以科学研究为例,高校年鉴设置了一些栏目来客观反映该校的科研情况。一是学科建设现状,即该校所设的学科门类和拥有的一级学科情况。二是科研经费投入,包括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前者指政府部门为高校提供的科研经费,后者指各种非财政拨款经费。三是科研基地设置,主要指国家级、教育部各类研究基地和各类实验室,所在省市设立的各类研究基地和各类实验室等。四是科研成果统计,主要包括各类核心期刊论文、科研项目和获奖成果等。五是其他,主要指出版专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获得软件著作权等。

掌握了这些科研数据信息就可以开展对高校科研情况的分析和比较的工作。比如校际比较,依据类型相同、实力相近的原则找到合适的参照高校,将该校与同一类型高校或者同一地区高校所获科研经费进行比较。一般而言,科研经费的多少与学校科研实力的高低成正比。通过对科研经费的校际比较,就能对该校的科研情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有利于该校在教育大发展中找准坐标,特色发展。又如趋势分析,对科研经费的趋势分析就是将该校的科研经费按照年份进行排列比对,在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在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的大背景下,该校科研经费增长是否保持一定的比例,增速能否跟上国家投入幅度增长的比例,这样的分析有利于更清晰地发现科研繁荣背后可能隐藏的问题。

更新编纂理念、再造工作流程、关注新生事物、加强成果运用,这必将是未来高校年鉴的发展方向。

Z5

盛况,上海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 (上海 200234)

孙长青)

猜你喜欢
年鉴科研经费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川东北地区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研究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8)》征订单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