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兰州智慧旅游建设研究

2017-04-12 05:56李金峰时书霞汪胜兰
生产力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兰州一带一路智慧

李金峰,时书霞,汪胜兰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兰州730101)

“一带一路”视阈下兰州智慧旅游建设研究

李金峰,时书霞,汪胜兰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兰州730101)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4G通讯技术、物联网/泛在网等现代应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传统的旅游模式很难应对智能化浪潮带来的冲击,智慧旅游必将成为新时代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节点旅游城市,应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和产业要素,创新运营模式,将智慧旅游纳入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项目,启动并实施智慧旅游战略,提升兰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一带一路”;兰州;智慧旅游

一、“一带一路”视阈下兰州智慧旅游建设的意义

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将人类从传统的旅游方式带入更注重体验效果和质量的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旅游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和新型旅游群体广泛参与旅游活动,对旅游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企业改变经营模式,以满足游客实时实地、随时随地获取旅游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旅游业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要求对不同资源要素包括旅游物理要素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旅游信息咨询、在线预订旅游产品和交易支付、旅游过程紧急呼救,一站式旅游在线订制服务等方面切实实现智能化。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系统化之后的产物。早在2009年,美国IBM公司提出了Smart Planet(智慧地球)的战略构想,由此衍生出Smart City(智慧城市)、Smart Tourism(智慧旅游)等概念。对于智慧旅游概念的界定,普遍认为“智慧旅游就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凭借云计算(Saas、Paas、Iaas)、移动通信、物联网(PFID技术)、互联网(Wed2.0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旅游管理理念和旅游服务,充分整合市场要素、资源要素、信息要素和资金要素,服务于社会公众、政府、企业,形成高效的、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1]。通过智慧旅游,将海量的信息附着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企业、游客充分利用、交流和共享信息,试图使旅游供需系统运行至最佳状态。

在我国,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率先开展了智慧旅游的研发,国家旅游局将其作为“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201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要用十年时间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的构想,确立了一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4年,国家旅游局又以“美丽中国之旅——智慧旅游年”为主题,加快推动包括网络营销在内的系列智慧旅游服务。以此为契机,甘肃省旅游局确定全省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兰州市位列其中。

“一带一路”视阈下兰州智慧旅游建设,将兰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置于“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实现跨区域的产业协同以及旅游产业各要素的协同,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使游客在售前、售中、售后,都能够轻松地获取资讯、预订票务、安排食宿、消费支出等,最终全面提升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每个旅游消费环节中的附加值。智慧旅游的推广,不仅意味着能为游客提供快速、便捷、互动的旅游服务和体验,扩大旅游需求,而且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升兰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二、兰州智慧旅游建设亟待突破的瓶颈

(一)对智慧旅游理念认识上的误区

对智慧旅游,学术界和企业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将“智慧旅游”等同于“互联网+旅游”的认识,以为互联网可以解决旅游信息化、智能化的所有问题,互联网的作用被放大了,甚至被“互联网+”这一时代标签的某些说辞模糊了,导致时下的“智慧旅游”存在一定程度的“忽悠”成分,其实有的只是将旅游电子商务、数字化景区用“智慧旅游”的概念包装起来。还有一种是将“智慧旅游”和“旅游+互联网”等同看待,有些旅游企业(主要是酒店和景区)试图通过智慧旅游来解决存在的一切问题[2]。

其实,就目前存在的“互联网+旅游”和“旅游+互联网”两种模式而言,“互联网+旅游”主要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要素的整合,最终形成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而“旅游+互联网”是对符合旅游市场发展规律的产业融合。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副司长蔡家成认为:“互联网+”并非让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而是通过互联网的武装和变革,改变其它产业的生产、形态、方式,包括效率、效果和效益;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涵也很广阔,既包括旅游与新型业态的结合,也包括旅游与精准扶贫和城镇化等的结合[3]。2014年4月16日,在江苏昆山举办的“新浪金足迹智慧旅游高峰论坛”上,北京旅游委员会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处处长王清认为:“智慧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旅游模式,应该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以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对游客的旅游决策、旅游体验全过程实施跟踪式服务,从而满足其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二)目标模糊,统筹规划层面仍需完善

2014年,兰州市以《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兰州市“电子商务发展年”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导,制定了《兰州市“智慧旅游”工作实施方案》。据悉,作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之一的兰州市智慧旅游项目,经过一年时间的项目筹划、准备和试运行,构筑了以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为基础,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行业管理平台、旅游诚信平台为运行平台,完善了兰州旅游政务网、兰州智慧旅游官网、兰州旅游官方微博微信、兰州旅游指南手机客户端和游客客源地统计分析系统等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于2015年11月18日通过专家组验收。但是,兰州市智慧旅游项目仍然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和推动的,在智慧旅游项目统筹规划方面,还都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兰州市智慧旅游建设首先要明确智慧旅游建设目标,最大限度覆盖潜在的和现实的旅游需求,分阶段分目标制定相关的规划实施方案,将项目策划和总体规划对接起来,将产业供给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此外,政府、行业还需继续挖掘智慧旅游的内涵与外延,统筹相关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因素,使智慧旅游能充分服务于公众、政府和企业,形成高效、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使“智慧旅游”总体建设规划目标更加清晰,智慧旅游项目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具有现实意义[4]。

(三)必要的资源整合和沟通合作机制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现代化转向的导航器,智慧旅游需要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具有一定附加值的信息。就“海量信息”如旅游统计、游客满意度调查、旅游价格指数和游客流量预测等的提取而言,仍然是兰州智慧旅游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另外,通过对旅游大数据进行分析加工,才能形成具有附加值的信息,而长期以来,行业更关注既往的静态信息,对信息进行的捕捉、分析、处理仍是以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者,由于存在地理距离、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巨大差异,和发达地区智慧旅游城市旅游产业比较,兰州智慧旅游建设进程相对缓慢,互联网渗透率相对偏低,旅游消费者和旅游资源供应商之间连接较弱,必须依赖第三方机构加强连接,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旅游产业互联网化提升空间很大。在互联网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消费者主要依赖传统旅行社提供预订、导游等服务,主要产品形式是跟团游,便捷性较高,而个性化较低。另外,从兰州旅游发展整体来看,还需进一步解决旅游产业链的衔接状况不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府的管理部门之间、企业和游客之间、不同科技企业之间、旅游产业各构成要素之间等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和沟通合作机制,各产业部门间的供需关系、互补关系、竞争与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划分不清,联系相对混乱。企业间漠视合作,信息共享困难,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导致潜在游客获得旅游信息的方式有限,造成游客体验满意度不高等。

(四)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薄弱

智慧旅游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兰州智慧旅游建设尚处于传统的“互联网营销”阶段,而技术集成,专业人才储备,海量信息的采集、整合和维护仍是兰州智慧旅游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首先,资金不足是目前兰州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直接影响旅游信息化的顺利开展,最终影响智慧旅游建设进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对智慧旅游前景认识还不足,商业模式尚不成熟,融资方式单一,沿用边投资开发边筹措资金的老路子。其次,旅游行政机构、旅游企业的智慧旅游建设部门还处于从属地位,有些是只懂得技术却不懂旅游业务,有些还由营销部门负责旅游信息化建设,甚至于交由办公室负责。再次,兰州智慧旅游建设,迫切需要高层次的既懂得旅游业务,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高等院校和职业学院难以培养既能深刻理解旅游问题,又对技术前沿和技术应用把握透彻的人才[5]。因此兰州智慧旅游建设的推进,在广泛募集资金的基础上,加大智慧旅游人才开发力度,使更综合、更高层次的人才力量充实到智慧旅游建设中去。

三、兰州智慧旅游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智慧旅游:兰州智慧旅游建设的基石

自从“智慧旅游”概念问世以来,很多地区的政府、企业无不重视智慧旅游建设。然而实际存在的问题是某些地方政府其实并没有深刻理解智慧旅游的涵义,以为智慧旅游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旅游,于是搞个网站,陈列几样土特产品凭借互联网促销就行了;另外一面则是神话智慧旅游的价值,过度依赖信息时代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平台,认为通过智慧旅游就可以宣传促销、游客就会登门造访,以期获得旅游经济效益。

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旅游城市,智慧旅游建设可以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独特资源优势,在智慧旅游建设中,既要学习发达地区智慧旅游建设经验,同时也要规避某些地区智慧旅游建设的缺陷和不足,正确认识智慧旅游,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搭乘信息高速公路这趟快车,助推兰州旅游业实现良性快速发展。

智慧旅游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进行背景分析和需求判断,确定智慧旅游建设目标,然后依据目标拟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智慧旅游规划方案,同时要对已具备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进行评估,将目标、方案、困难和任务梳理,使之形成相对清晰的内容。在具体实施方面,一是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对海量信息的遴选、甄别和验收使之进入智慧旅游信息库(旅游云计算服务平台);二是智慧旅游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其中包括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三是智慧旅游人才队伍的储备和组织建设。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和产业要素,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下,使智慧旅游成为兰州通往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持续发展的新航标。

(二)兰州智慧旅游建设整体思路

在正确认识智慧旅游的基础上,把智慧旅游工作和相关建设项目纳入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项目,协调土地、工商、交通、公安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区,整合各类优质资源要素,从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长期配合,保障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受益面应基于“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兼顾平衡”的原则,在资金、技术、经验还不完全成熟的条件下,可考虑从个别的旅游景区开始,逐渐渗透到所有景区和星级酒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等旅游服务企业,整合相关信息数据,建立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景区客流动态监测系统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地域上可从兰州市核心城区开始,逐渐渗透到其它区县,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分步实施,运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地、游客的信息共享和互动衔接,使智慧旅游不仅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和中小旅游企业服务等领域实现质的飞跃,还能为旅游市场开拓、旅游资源开发和开展旅游相关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智慧旅游技术支撑系统

1.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旅游,滋生了丰富的海量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整合分析,可以发现新的需求,创造新的价值。云计算所体现的是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它是一种资源优化的集约性智慧。智慧旅游的云计算将海量信息整合并存放于数据中心,形成“旅游云计算平台”,然后构建可供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获取、存储、交换、查询的旅游信息的“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使客户通过适当的互联网接入设备与标准的浏览器就能够访问旅游综合数据中心,检索所需要的旅游供给信息及旅游需求信息。2016年9月,“智慧兰州时空信息云平台项目设计”已通过专家评审。若在“智慧兰州时空信息云平台”中嵌入“兰州旅游云计算服务平台”,可使旅游打破传统的组织界限,从而实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之间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旅游政务管理效率,还对提高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和市场决策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物联网技术。智慧旅游中的物联网是互联网旅游应用的拓展以及包括泛在网在内的旅游应用形式,物联网的体系构架由感知层(包括传感设备、识别技术)、传输层(如无线通信技术、广域网技术、网关技术等)和应用层(包括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人工智能)组成。物联网技术突破了互联网应用“在线”局限,将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线上旅游”融合为“线上线下旅游”。若将物联网技术嵌入兰州智慧旅游系统,通过物联网中的EPC技术(电子产品编码)、RFID技术(射频技术)、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M2M(机器对机器)等技术,不仅实现便捷的“一卡通”服务、智能导游服务,还可以实现旅游景区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的安全监测和维护保养[6]。

3.移动网络和通信技术。兰州市实施智慧旅游战略,应依据目前掌握的技术资源,选择性地将移动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中的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电通讯网络技术、定位技术(包括GPS定位、基站定位、WiFi定位、二维码定位、RFID定位、LBS定位等)和4G移动通讯技术等运用于智慧旅游,可为游客提供便捷旅游付费服务和救援服务,同时还有助于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企业进行游客来源地统计分析、旅游景区客流监控。通过移动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和提供更为快捷的旅游服务提供保障。

4.人工智能技术。要实现海量数据、云计算服务平台和用户交互性对接,除了物联网、移动网络和通信技术外,还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计算机软硬件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感知信息,分析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分配,使其能够在旅游服务及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兰州智慧旅游建设,就目前条件,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等,并将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旅游决策、景区安全防范、旅游咨询服务平台、旅游规划、酒店管理和旅游交通运输管理等领域,使旅游迈入便捷、安全的快车道。

(四)智慧旅游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智慧旅游标准化体系的好坏关系到评价质量的高低。我国已经成立的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国家级旅游标准化专业机构,为有效推进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颁布的《旅游业标准体系表》涵盖了18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此外,地方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旅游行业标准,已颁布的地方性标准达100多项。然而,作为国家层面的智慧旅游标准体系目前仅限于中国智慧旅游研究会编制的《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绿皮书”方式发布,为智慧旅游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但其应用范围和领域还需进一步论证[7]。

兰州智慧旅游建设,应结合2014年业已出炉的《兰州市智慧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包括旅游地网站标准体系、虚拟旅游标准体系、智慧景区标准体系、智慧旅行社标准体系、智慧酒店标准体系、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标准体系、智慧旅游营销标准体系、移动终端标准体系和应急指挥平台标准体系等。此外还应建立智慧旅游评价体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张凌云教授认为,智慧旅游评价体系建立应包含资源配置层评价、数据采集与处理层评价、业务应用层评价和客户感知层评价四个层次。只有从智慧旅游分系统评价逐渐拓展延伸到智慧旅游总体评价,智慧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各层面各项工作才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才能切实保障智慧旅游健康稳定发展。

(五)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建设

兰州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建设,可考虑突破行政区界线,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形成资源共享、网络共建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格局,有助于吸纳其他区域、行业和部门智慧旅游建设的成熟经验,推动兰州智慧旅游建设有序而高效地运行。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旅游城市,在地域上,可优先考虑同洛阳、西安、乌鲁木齐、西宁和银川等城市合作,构建一级智慧旅游合作联盟,然后不断延伸合作范围,逐渐渗透到天水、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宝鸡、平凉等次一级区域,形成二级智慧旅游合作联盟;在产业联盟建设领域,先从智慧酒店联盟或智慧景区联盟为切入点,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形成囊括食住行游购娱等综合型的智慧旅游产业联盟。

(六)兰州智慧旅游保障体系建设

智慧旅游建设应明确运用主体。一般而言,智慧旅游运用主体除了旅游者、政府、企业外,还包括旅游地居民。所以智慧旅游顶层设计应着眼于构建运营框架、完善政策保障和运营模式、设定标准体系,而推广可以从底层的解决方案入手[8]。

智慧旅游建设最终要落实到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建立责权明确、分工合理的组织机构,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因此应本着智慧旅游建设对组织管理的要求,构建符合智慧旅游运营模式的扁平化、项目化的组织结构体系。就保障实施层面而言,兰州智慧旅游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为智慧旅游建设迫切需要一支既懂旅游又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队伍。在人才储备方面,兰州应本着引进、培养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探索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使智慧旅游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能满足智慧旅游建设的要求。而就智慧旅游人才队伍培训工作而言,一方面应积极组织开展面向旅游企业的智慧旅游行业培训,提高旅游企业的智慧旅游应用水平;另一方面,相关科研院所可开展专门的智慧旅游学术研究和推广,旅游高等院校,应普及智慧旅游技术教育,必要时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和课程建设中渗透智慧旅游的理念、技术及方法。只有通过建立系列的人才引进、培训机制,才能为兰州智慧旅游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另外,智慧旅游是以现代信息产业为基础的,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兰州智慧旅游不得不考虑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可建立以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部分)为单位,构建独立运营的信息安全组织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制度法规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技术队伍,设定技术标准,加强综合监管,从而提升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游客、旅游地居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智慧旅游各子系统健康有序运行。

[1]黄思思,2014.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97-101.

[2]王新兵.“互联网+”:时代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5-09-28.

[3]付业勤,郑向敏,2013.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4):62-65.

[4]陈丽军,王庆,汪季石,2013.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296-299.

[5]杜鹏,杨蕾,2013.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3):44-49.

[6]张凌云,2012.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3-5.

[7]吴茂英,黄克己,2014.智慧旅游:网络志评析:智慧旅游时代的应用与创新[J].旅游学刊(12):66-74.

[8]金振江,宗凯,严臻,等.智慧旅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7-36.

(责任编辑:C校对:L)

F592.742

A

1004-2768(2017)03-0116-04

2017-01-17

2016年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兰州智慧旅游建设研究”(16-012C);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互联网+旅游背景下的兰州市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Lqky2016-011)

李金峰(1976-),男,甘肃陇南人,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规划;时书霞(1976-),女,甘肃白银人,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汪胜兰(1987-),女,湖北襄樊人,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猜你喜欢
兰州一带一路智慧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兰州琐记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