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冰,楼晓玲,柴晨涛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伍斯特理工学院商学院,美国伍斯特01609)
文创产业集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为例
许晓冰1,楼晓玲1,柴晨涛2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伍斯特理工学院商学院,美国伍斯特01609)
浙江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对文化创意产业多年的发展规划,现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差异明显、特色各具的十大文化创意园区。文章基于对杭州元谷创意园、LO FT49、浙江省大学科技园、下沙新加坡科技园等几大创意园区入驻企业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园区经营者、入园企业的访谈,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因,集聚嵌入程度,以及集聚化发展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完善措施,为文创产业长期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
文创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文化创意产业(简称文创产业或创意产业)以其创新性、创造性和高附加值的产业特性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创意伦敦”、“创意阶层指数”、“动漫集群”等与文化创意有关的新名词层出不穷,同时一些创意指数的国内和国际排名也诱使政策制定者努力提升城市的知识、智慧、创意指数(OECD,2006,PWC,2005)。创意产业的兴盛,直接促成产业园区的建设和集聚,伦敦、硅谷、新加坡和台湾等地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发展、繁荣,背后除了市场因素外还有政府积极的政策支持(Yusuf,Nabeshima,2005)[1]。而这种由政策“自上而下”形成的文化创意集聚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创新、创意源泉,如何才能形成真正的集群,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基于杭州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才储备、经济发达、市场需求等多方面优势,早在2007年,杭州市政府就提出要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并着手进行文化创意园区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十大具有差异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关于产业集群及集聚动因的研究,现今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去衡量和描绘集群(Martin,Sunley,2003)[2]。根据哈佛大学战略与竞争力机构的定义:集群是相互有联系的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者以及特殊领域的辅助机构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在地理上的集中,通过优势的共享来提高竞争力,波特强调集群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网络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该理念相同,上海市经济委员会(2005)将创意产业集聚区(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area)定义为:诸多艺术、设计、广告、公关等以创意为主的个人工作室或服务性公司,集中在一个特色区域,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和创意服务产业链。最早分析企业集聚原因是马歇尔(Marshall,1920),他认为企业选址原因有三个:(1)当地的专业化的劳动力的开发;(2)当地对某一工业的非贸易性的专业性投资;(3)最大化的信息和观念的交流。此外,当地的成本和本地化的专业经济资产禀赋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Glaeser,Kerr,2009)[3]。除了这些初始条件外,行业内参与者共聚便于去获得专业化的供给网络,可获得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可能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集聚原因是吸收知识溢出(Ellison,Glaeser,Kerr,2010)[4]。
关于集群和园区的区别与联系,一些学者认为“距离”即地理位置上的集聚不再重要,也即企业的集聚式存在将被虚拟式存在替代。这种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认为技术改进使得地理上的靠近性对企业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Gaspar,Glaeser,1998)[5],正如Christopherson et al.(2008)[6]提到,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就认为全球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地理距离的终结(O′Brien,1992)[7]。托马斯·弗里德曼(2006)[8]在《世界是平》一书中提出,交易成本的降低主要靠技术和制度因素(McCann,2006)[9],而非地理距离因素。Sheffi(2012)[10]经过深入分析,认为“集群”这个概念更偏重于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可以是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在政策的主导下形成;而园区则是更偏重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角度来分析企业集聚,是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用人为的手段在划定的区域内构建集群。最终,园区的内涵最终要通过产业集群的属性表现出来。
硅谷的电子信息集群、“第三意大利”、西班牙萨拉戈萨的物流集群等都显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也成为政府直接参与度最高的经济政策,尽管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式发展尚缺乏有力的理论基础以及政府参与到集群的构建缺乏一套标准和理论基础(Yu,Jackson,2011)[11],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各国政府已经参与到集群的构建,且已经成为影响集群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如王洁(2007)[12]和侯汉坡等(2010)[13]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动机及集聚的支撑条件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认为交通便利、税收、租金优惠等政策激励,创意人才、信任及合作、知识溢出、公共信息平台、政府规划引导等外部环境都促进了文创产业集聚。
以上这些研究表明企业入园仅仅实现地理位置上的靠近是远远不够的,离开以关系、交流、合作、知识创造与溢出等为特色的网络化生存尚有距离;以往政府政策引导对文创产业集群发展起了较大推动作用,如何促进长期内生效应的产业集聚尚待进一步研究。
集群形成的动因可以从国家、区域、地区等不同层次去讨论和衡量。就地区性集群而言,地方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集群发展规划、基础实施建设、制定租金及税收等优惠政策、提供信息及培训服务、引导集群社会网络的构建等。从全球范围来看,地方政府在集群的发展上存在目标短期化的倾向,过于追求企业园区入驻率而不注重培养企业集聚后的内生性的长期增长(Gary,2013)[14]。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目的为:(1)了解杭州文创产业集聚内在动因分析:侧重分析影响企业入园的主要因素;(2)产业集聚嵌入程度分析:是简单地理集聚,还是具有产业链上下游间的合作,溢出效应是否明显;(3)产业集聚企业经营状况分析:集聚后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企业选址与经营绩效的关系;(4)在此基础上,总结产业集聚现状,提出对策建议。
本次调研数据收集、访谈工作及整理工作在2015年11月完成,包括向园区经营者结构性访谈、入园企业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及整理。问卷发放主要包括:元谷文化创意园(和睦园、湖墅园、小河园)、LOFT49、浙江省大学科技园、下沙新加坡科技园内各企业。随机发放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76份,问卷有效率83.5%。
根据本文研究综述及研究目标,问卷分为四部分:入园企业的基本信息;企业入园驱动因素;入园企业的集群化生存现状;入园集聚对企业市场增长以及经营绩效的影响。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企业基本信息为:(1)大部分文创企业成立年限较短、人员规模较小:2008年后成立的企业占63.6%;74.9%的企业员工人数在20人以下;(2)73.9%文创意企业在成立几年以后,选择入驻园区进行发展;(3)2008年后企业入园比例比较高,可能跟2008年后杭州大规模建设创意园区有关;(4)企业类型占比分析:设计研发比例最大,文化传媒第三,其他行业占比第二。从实际调查结果看,其他行业企业主要是西餐餐饮、咖啡吧、酒吧、图书经营、图文装裱等。
(一)产业集聚内在动因分析
在题项指标设计上,衡量企业入园集聚动力指标有11个,分别为:园区招商宣传、园区交通便利、租金优惠、客户数量会增加、基础设施完善、园区更具创意创新文化氛围、容易吸引到企业需要的创意人才、同行的入驻、可以分享到同行的创意创新、可以了解到同行的经营情况、政府会提供一些政策支持。企业按照重要程度顺序勾选5个入园影响因素。
集聚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统计结果排序:第一租金更优惠;第二创意创新文化氛围;第三交通便利;第四园区招商宣传。结合统计结果、园区经营者访谈、入园企业访谈,我们分析产业集聚动因为:
1.租金成本降低是产生产业集聚的首要动因。相比较于街道店面、商铺、写字楼等租金成本支出,旧厂房、废弃场所等改建的园区,其租金更加优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2.创意创新、主题明确的创意园区文化氛围是吸引文创企业选择集聚的次要动因。相比较于一般企业,文创企业本身就存在更为迫切的创意创新的文化需求;创意园区往往根据特定的先锋、新潮的设计风格或文化主题对旧厂房或废弃遗址进行改造,比之杂乱无章、风格各异的店面房或写字楼,更能彰显文创企业对于自身文化品牌建设的需求。
3.便利的交通是吸引文创企业入园的第三重要因素。从访谈和实地调查情况看,交通便利的拱墅区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是近期发展迅猛的区块,文创企业集聚度高、数量多,有影响力的文创园区包括元谷创意园区、Loft49、唐尚等;环西湖区文化创意园交通便利,发展时间久,新企业集聚入住少。而交通偏远的转塘、之江等区块的创意园区,则企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4.园区招商宣传是吸引企业入驻的第四大影响因素。各园区发布于网络、电视、报纸、移动公交等各个渠道的广告宣传,增强了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
根据调查问卷信息反馈,结合园区经营者和入驻企业访谈,分析产业集聚化内在动因:从显性因素看主要是:直接的经济刺激租金优惠,交通便利,园区的招商宣传。从隐性因素看主要是:创意园区文化氛围、创意创新能力也是吸引企业入园集聚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集聚嵌入程度分析
在题项指标设计上,衡量企业网络嵌入程度的评价指标有3类13个:一、微观层面的嵌入(微观主体之间):与园区内企业及组织的信息交流、与园区内企业及组织的合作、对园区内企业及组织的信任、了解其它企业的创意创新、了解其它企业经营方式及结果、知名公司进驻带动我司发展;二、中观层面的嵌入(园区层面):能够从创意创新氛围中获益、能够获得园区提供的基础服务、能够得到园区拓展业务方面的帮助、得到园区提供的发展机会、能够从园区获得创意人才;三、宏观层面(园区外):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关系、能够得到相关政策支持。采用李克特五刻度“非常弱、比较弱、一般、比较强、非常强”进行度量,5个选项分别对应1~5分。
企业集聚嵌入程度统计结果分析:
1.在微观层面的嵌入程度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指标:与园区内企业及组织的信息交流(3.02)、与园区内企业及组织的合作(2.7)、对园区内企业及组织的信任(3.8)、了解其它企业的创意创新(3.05)、了解其它企业经营方式及效果(3.2)、知名公司进驻带动我司发展(2.98)。
从以上分析可见,在地理上靠近的企业之间,信任程度的建立基础较好,也为企业了解其它企业的创意创新提供了条件,企业之间通过观察、打探等非公开方式了解其它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经营效果,企业认为知名公司的进驻并没有为企业带来多少发展上的提升。
2.中观层面集聚嵌入程度分析。通过能够从创意创新氛围中获益(3.52)、能够获得园区提供的基础服务(4.21)、能够得到园区拓展业务方面的帮助(3.8)、能够从园区获得创意人才(2.83)等指标及其均值可见,入园企业得到园区提供的基础服务较多,园区管理者们也能够举办一些市场、法律、创新方面的讲座以及提供一些信息,同时通过网站、园区推广等活动为园区进行宣传,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入园企业的业务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从创意创新氛围中获益;目前,园区的创意人才市场还没有形成,企业较难在园区获得相关的创意人才资源。
3.宏观层面嵌入程度分析。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关系(1.27)、能够得到相关政策支持(2.32)这两个指标均值较低,被调研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在产值、税收、创新等方面还不能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再加上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支持一般都集中在园区层面,通过园区把相关支持传递到企业。因此,作为企业这个微观主体与政府的嵌入不深也属正常。
目前,杭州文创企业在园区这个中观层面的嵌入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从园区的创意人才还不能使企业的嵌入加深。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嵌入度还较低。
交流合作、信息共享等体现集聚化嵌入程度的主要要素得分还较低。不可否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时尚消费类企业比重较大,其产业链较短,企业间关联性较小,企业间合作需求较少。但创意产业的创新、创意特性注定需要企业之间、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思维激荡,需要创新合、业务合作来整合资源。从客观上来看,合作与共享是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尽管交流、合作、共享较少,但企业间的初始信任度还比较高,为企业之间社会网络的构建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产业集聚企业经营业绩分析
在题项指标设计上,衡量企业入园后经营业绩主观评价有4个,均采用5刻度利斯特量表衡量:公司经营业绩与选址进入园区关系、入园后销售增长满意度、入园后利润增长满意度、入园对能力提升的关系。
1.企业选址与绩效关系:得分均值为4.19,即认为选址对绩效提升有较大影响。
2.对销售增长满意度和利润增长满意度:持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企业总计占比60%左右,其中设计类企业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企业占该类别总数的88%。
3.对能力提升的满意度: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比重仅为17%左右。
企业选择集聚后对整体经营绩效有较大提升,这和园区为其提供的服务、配套、环境绿化、园区名气等有一定关系。从销售增长和利润增长满意度统计结果看,设计类企业满意及非常满意的比重更高,时尚消费类企业比重偏低。从访谈看,设计类企业入驻时间比较久,企业经营相对稳定,与园区形成相互支撑,因而对销售增长和利润增长满意度也较高。而时尚消费类企业还需要时间才能在园区内提高自身知名度、积累客户资源。企业还不能通过与园区内的其它企业的交流、合作、知识溢出、园区的帮助等来提升自身的能力。
从上述研究可知,文创产业产生集聚的主要动因是租金成本、园区创意创新的文化氛围、交通便利和园区的招商宣传;从产业集聚嵌入程度看,目前在处于简单意义上的地理位置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同行间创意创新、知识、信息、人才等溢出效应并不明显,可见产业集聚嵌入程度不高;整体经营绩效有提升,可能和企业能力提升及园区配套服务有关。但在调研中发现,产业集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1)企业创意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研发设计、文化传媒等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其他非创意类企业简单复制模仿严重;(2)产业集聚化发展明显,但嵌入程度不深,集聚后产生的创意、知识、信息、人才共享的溢出效应不明显;(3)第三方提供的创意类服务不够,政府以提供发展规划、基础建设、政策扶持为主,园区主要提供餐饮、停车等配套,但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渴求的创意创新分享、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创意人才培育培训等针对性服务提供不足。本文主要针对文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和集聚化溢出效应提升两个角度,从企业、园区、政府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一)企业微观层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从“自主学习”到打造全面“学习型组织”:启动并开发知识管理系统,以实现与OA(办公自动化)系统、E-learning(网上学习)系统、数字化设计等子系统的集成,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和实践参与式学习,全面打造“学习型组织”,推动全员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2.从“单独研发”到“联合攻关”: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学习掌握国际最新技术,同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园区内企业近便资源,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与高校或国内外创意研究机构通过项目合作、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多形式合作,实现技术突破,使创意源和创意转化及商业化紧密结合起来。
3.从“自主培养”到“利用外脑”:自主输送企业内部人才进行学习、培训、进修;对高端人才实现“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合作使用策略;与相关高校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大学等拥有丰富的创意师资队伍和研究团队,获得持续创意人才供给源。
(二)园区中观层面:提升产业嵌入溢出效应
1.从“短期嵌入”到“长期根植”:目前大部分园区管理者的职能主要是招商和租金收取,租金优势对入园企业在短期内有显著吸引作用,但如果缺乏信息提供、培训、交流平台提供等专业促进服务,各企业仅仅是地理上的集聚,并不能在本质上对园区产生根植性。有些企业甚至会因为不断追逐低租金而迁移,专业服务的不足会阻碍企业及园区自身的发展壮大。
2.从“泛化建设”到“专业建设”:如打造同类企业园区,加强同业交流与集聚;打造同目标消费群园区,扩大目标客户消费范围;打造主题园区,提升园区概念影响力。
3.从“缴费入园”到“择优入园”:选择经营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并和文创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入园。
4.从“一般服务”到“专业服务”:利用现有的西餐厅、咖啡吧,定制交流、培训主题,搭建同行定期信息交流平台;引进创意类商业项目、机会,分享给园区企业;筹划或引进创意类活动,引导企业参加;引进创意类课程或培训,为企业提供指导或服务;在园区中开辟专门的创意空间,提供健身、餐饮、咖啡等,搭建企业交流免费场所。
5.从“随机了解”到“定期调查”:定期实施园区服务满意度调查,根据企业需求,针对性改善优化。
(三)政府宏观层面:提升产业集聚长期效益
1.从“地理集聚”到“能力集聚”。政府O′Connor和Gu(2014)[15]在分析上海的创业创意集群时发现“很多园区仅是单纯地模仿前期‘自下而上’形成的集群及国外集群的物理设计,却不清楚集群内部的运行动力,对承租人的精确需求从来没有清晰地加以分析说明;对创意集群管理而言,集群的具体功能也没有被明确提出来;对集群开发者的激励机制建立在相当肤浅的模型基础上,缺乏可实施的操作指南。”政府的统计指标主要集中在经济总量和就业,集聚的网络化本质得不到体现,也易被忽略,这会造成政府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将企业集聚到园区,实现短期目标。杭州的园区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地理距离构建社会网络才是集群的本质,通过集聚提升能力才是让企业根植到园区、嵌入园区的关键,才能实现政府的长期经济发展目标。
2.从“全面规划”到“重点扶持”。杭州市政府根据周边的人文环境、产业特征、基础条件和历史等情况,对文化创意园区的布局及定位已经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旨在使文创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随着企业的大规模进驻,政府应该引导并支持园区的提升以及企业在园区内的能力提升。因此,政府通过开展园区评比来重点扶持几个园区,打造园区样板;通过对园区内重点企业的扶持和鼓励,使其成为园区的核心企业,带动园区内其它企业的发展,吸引有潜力的企业入驻园区,优化园区企业结构。
3.从“产业发展”到“园区品牌打造”。政府及园区管理者应该根据园区的基础资源及市场基础、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前瞻性地进行特色化发展规划,打造园区品牌,并通过品牌传播吸引消费者、参观者、相关企业、创意人才。园区品牌的打造过程也是园区企业能力提升和资源整合的过程,也是园区管理的体现。因此,园区在发展初期就要思考园区未来的突破点在哪里,能够构建何种特色和竞争优势。只有当园区品牌成为聚集优势资源的主要手段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才真正实现其构建的初衷。
从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园区如果仅仅是相关企业的简单汇集,组织间也缺乏交流与合作,就会对集聚的长期根植性产生影响。如果企业仅仅是追逐租金优惠和其它从成本节减,则企业地理位置的转移并不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增值,集聚经营与分散经营没有本质差异。因此,借助地理集聚,加强组织嵌入,提升溢出效应,是文创产业长期集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Shahid Yusuf,Kaoru Nabeshima.Creative industries in East Asia[J]. Cities,2005,22(2):109-122.
[2]Martin R,Suniey P.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J].Joum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3:5-35.
[3]Edward L.Glaeser,William R.Kerr.Local Industrial Conditions and Entrepreneurship:How Much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an We Explain?[J]Journal of Economics&Management Strategy,Blackwell Publishing,2009,18(3):623-663.
[4]Glenn Ellison,Edward L.Glaeser,William R.Kerr.What Caus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Evidence from Coagglomeration Patter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0,100(3):1195-1213.
[5]Gaspar Jess,Glaeser Edward.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January 1998(4):136-156.
[6]Christopherson,S.Beyond the Self-expressive Creative Worker:An Industry Perspective on Entertainment Media[J].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2008,25:73-95.
[7]O′Brien R.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the End of Geography[M]. London: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2.
[8]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9]lammarino S,McCann P.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Transactions,Technologyand Knowledge Spiilovers[J].Research Policy,2006,35:1018-1036.
[10]Sheffi Y.Logistics intensive cluster[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2.
[11]Yu Junbo,acksonRandall J.Regional Innovation Clusters:A Critical Review[J].Growth and Change,2011,42(2):111-124.
[12]王洁.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
[13]侯汉坡,宋延军,徐艳青,2010.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及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开发研究(5):138-142.
[14]Gary Anderson.The Federal Role in Technology Cluster Formation. http://www.nist.gov/manuscript-publication-search.cfm?pub_id= 913489.
[15]J O′Connor,X Gu.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s in Shanghai:a success st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14,20(1):1-20.
(责任编辑:C校对:R)
附录:
G124
A
1004-2768(2017)03-0073-04
2017-01-10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浙江内源性产业集群企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的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0CGGL02ZQ)
许晓冰(1978-),女,河南洛阳人,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企业可持续发展;楼晓玲(1976-),女,浙江东阳人,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创新管理;柴晨涛(1989-),男,河南濮阳人,伍斯特理工学院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