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顺利,谢亚萍
(仁利缂丝工作室 江苏苏州 215000)
缂丝唐卡
——汉藏文化的瑰宝
谢顺利,谢亚萍
(仁利缂丝工作室 江苏苏州 215000)
缂丝唐卡是唐卡中的精品,因缂丝工艺复杂显得十分珍贵。缂丝唐卡同时融合了藏传佛教的文化和内地的丝织手工艺,是汉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范,它工艺技巧精湛,民族风格浓厚,是广为推崇的精美绝伦的艺术精粹。本文通过综述的方式阐述缂丝唐卡的重要性,以促进对缂丝唐卡的保护和发展。
缂丝;唐卡;工艺;文化
缂丝,是丝织工艺的一种,以生丝为经,各种熟丝为纬,用小梭子纺织[1]。织工透过经线,用毛笔将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再以手工把各种纬线按花纹轮廓用长约十厘米的舟形小梭,使花纹图案分块分段缂丝,圆润挺括,线纹流畅。纬线只在有图案处与经线交结,即所谓的“通经断纬”,最终形成了图案与素地、色与色之间有小孔和断痕的丝织品。
缂丝唐卡是一种用丝织成的高级手工艺品,其花纹与刺绣大致相同,制作难度大,存世量少,多为内地制作,尤其是我国江南丝绸之乡,它是唐卡中的精品,艺术价值极高。同时因为唐卡特有的的宗教意义和民族特色,缂丝唐卡也是藏汉合璧的艺术杰作[2]。
从工艺史的角度看,“缂”工艺一开始就是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古代西域缂毛工艺和内地发达的丝织工艺的结合。考古石料记载的最早的“缂”工艺品就是新疆巴楚西南脱库孜来古城出土的 “红地宝相花缂毛”残片(宝相花是佛教艺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花卉纹样)。由此可知缂丝唐卡对于汉藏文化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缂丝唐卡的题材包罗万象,有宗教画、传记画、历史画、反映生活习俗的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算和藏医藏药、人体解剖图的科学画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缂丝佛像,描述一些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比如明朝时期的《罗汉像》。也有以比较完整的故事为主题的,这种题材的画面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时唐卡面积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十分壮观。
唐卡绘制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则。每一轴唐卡都有相对固定的尺寸,比例以及构图形式。唐卡构图的根本原则是要具足三根本,亦即上师、本尊与空行。这其中本尊是一幅唐卡画面表现的主体形象,他拥有最高大的形体,占据最显要的位置,是佛教中的修持对象。上师位于在唐卡的最上方,表现出藏传佛教对上师引导的重视。护法神表现在画面的两侧以及下方。除了神灵人物,还有一些莲座、光背、祥云、花蔓以及其他装饰纹样细节将整个画面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变。
构图方式主要有三种:
中心构图法,如《三世佛像》,释迦牟尼像占据画面统治地位,胜乐金刚、大威德在上方,两边和下方吉祥天母及下属护法诸神以各种动态呈现,烈焰、风火、云烟使整个画面丰富多变。
风俗构图法:如《八思巴传》,绘制了八思巴一生的宗教政治活动,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突破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构图很完整。
坛城图:是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构图,坛城是指佛的宫殿,由外到内以圆形或几何体形状层层相套构成,正中间为主尊或佛,外面图形以水图案及火焰图案装饰,第二层起用圆形的金刚图。
缂丝唐卡是按照设计纹样来缂织的,其色彩的变化是通过不同的彩色丝线来体现的。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在花纹需要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平纹组织,色彩丰富,轮廓清晰可辨,能按照画稿要求缂织出色彩丰富的作品。用色方面,缂丝唐卡遵从唐卡用色的普遍规则,彩底分为红、黑、蓝、金、银五种。红唐多绘佛的故事,色彩浓重,富丽堂皇;黑唐多绘护法之神、金刚一类镇妖降魔的内容,金色勾线,庄重威严;蓝唐多绘欢喜之佛、胜乐金刚一类题材,舒心爽目,吉庆祥和;金、银唐则多表现天界与菩萨,画面电压,色纯辉煌。缂丝唐卡,质地细密,花纹精致,色彩明快,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卡之所以特别,还在于它的宗教功能远胜于艺术功能,在供人们膜拜供奉的同时,还兼有食疗、教义、阐释的事迹功能。制作唐卡的过程就是修养佛性的过程,心中有佛,口中有佛,梭下有佛。缂丝唐卡也因缂丝特有的复杂工艺显得尤为珍贵,一幅缂丝唐卡的制作少则半年,多则数年。缂丝唐卡在内地地区的制作和发展也带动了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汉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藏传佛教文化的传入给缂丝工艺注入了新的题材,创造出了《不动明王像》、《贡塘喇嘛相像》[3]等绝代的艺术佳品。汉文化的输入也丰富了藏族唐卡艺术的发展,促进形成了勉唐、噶赤、青孜三大画派。自元朝开始,缂丝唐卡就作为汉族像西藏表示友好的载体大量输入西藏,是汉藏美术交流的实证。《不动明王像》不仅体现着元代缂丝工艺的高超技术,也承载着汉藏的文明。清朝时期,汉藏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宫廷的大多数缂丝唐卡都以赏赐的方式赐给西藏,成为历史上缂丝唐卡对藏输出最多的年份,涌现了《三世佛像》等优秀的作品。
缂丝唐卡记载着西藏的文明、 历史和发展,并融合了内地织锦手工艺的精髓,现存缂丝唐卡极少,十分珍贵,是丝织佛像中的上品,也是汉藏文化融合的精髓,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名族文化的绚丽瑰宝。
[1]陈文彦. 汉风入缂 织绣若金——织绣唐卡中的汉文化烙印[J].艺术市场,2013;(10):77-79.
[2]崔之进,王廷信.从缂丝唐卡《贡塘喇嘛相像》看汉藏艺术交流[J].民族艺术,2012;(03):65-68+111.
[3]藏族“唐卡”简介[J].中国民族,1987;(04):48+50-51.
K 'o-ssu Thangka: Sino-Tibetan Cultural Treasures
Xie Shunli, Xie Yaping
(Renli K'o-ssu Studio,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000)
K 'o-ssu Thangka is the high-quality and precious goods in Thangka art because of its complicated arts and crafts. K-'o-ssu Thangka combines the culture of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mainland's silk weaving handicraft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 model of Sino-Tibetan cultural exchange and fusion. K 'o-ssu Thangka has exquisite craft and rich ethnic customs, and become the exquisite artistic essence widel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importance of k 'o-ssu Thangka, and how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 'o-ssu Thangka.
K’o-ssu; Thangka; craft; culture
TS935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09.015
谢顺利(1969-),男,中级工艺师。
谢亚萍,女,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