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课堂几点小议

2017-04-12 12:45宋喜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一节课平行四边形数学知识

宋喜玉

【分类号】G633.6

多年的数学从教工作让我了解到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设置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实践教学中我也深刻认识到如今的学生已不是以前的学生,他们有个性、有思想,希望得到尊重与肯定。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新课标核心理念之一。而且新课标也已明确指出:“人人学到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一个班级,由于多年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学生个体性差异较大,学生个人学习的品质、兴趣、爱好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甚至在教师备课中认为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都有可能有几个同学不知道或不完全了解。这种情况确实让教师们头痛心烦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如果一节课、几节课甚至几个星期对这些学生关爱不够,关心不力,照顾不佳,势必引起这些学生讨厌数学,不愿学习数学。对他们当前乃至今后学习数学良好习惯和品格的形成造成错误导向,影响他们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知识,以及其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发展积蓄力量尤为重要。我认为,教师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适时给予他们切合实际的关爱和帮助,处处关注他们的数学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習惯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影响和提升。

一、 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现实生活素材

我们常说有需要才有动力,如果让学生认为我们是为学数学而学数学,那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数学课堂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入手,激发学习欲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研究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再回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由浅入深,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喜欢上数学。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不应生搬教材,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没有什么帮助,重要的是对那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较弱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合实际的教学。要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的应用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才有主动学习的劲头。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设置了买东西的情景,学生在买东西时遇到了困难,“不认识人民币”,这就产生了学习的需要,进而学习交流,认识了人民币。再带着人民币去买东西,在情境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

其次,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注重课堂上要讲学生听的懂的数学。不要就概念讲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感。例如,在二年级上教学乘法意义的活动中,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两个意思,而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应选择其中的一个意思,学生因此有些犯糊涂。我便结合语文课上学习的多音字让学生明白选择一个乘法算式的意义跟选择一个多音字的读音是一样的,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去选择其中的一个意思。学生恍然大悟,很容易接受了。所以我们要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听过的听得懂的语言来讲授数学,这样会大幅度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力求层次性。

“人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就是说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到不同的数学知识,在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个班级,好多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热情、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同一节教学内容,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在备课中,既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更要备好每一个知识点,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同时要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每一节课,课堂中都应有老师自己的分层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既要为学优生提供易于他们品味的素材,同时也要使学困生感知这节课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学习数学快乐有趣。要使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事情可做,所有的学生都学到自己所要学的知识,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也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不但让学生取得了一个装知识的宝袋, 还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三、关注课堂生成

一节课不完全也不可能是预设的结果,预设再完美也不能预测所有的生成。因为课堂是一个真实的师生间、生生间互动过程,所以生成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这里有学生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有些可能对我们有利,但也有些是极为有害的,关键看教师能否灵活处理,处理得好,就是一堂精彩的好课。

例如《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平行”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多见,所以想让学生自己来说(双杠、斑马线、直跑道等)。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连一个都说不上来,甚至把“平衡、平移、平行四边形”都当成了“平行”,结果使预设和生成形成了的极度反差,怎么办呢?可以这样处理:①和学生重新认识一下“平衡、平移和平行四边形”。②把不是“平行”的现象一一排除。③拿起一个“平行四边形”问:“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能说说它的一些特征吗?”④接着依照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入新课。如此处理,几乎看不出破绽。

新课程的实施掀起了一股践行新理念的热潮,然而当我们为了“合作交流”而大费周章,为了方法多样化与优化而争论不休时,我们始终不能放弃的是什么?始终坚持的又是什么?我想千变万化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讲学生需要的数学,说学生听得懂的数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这就是数学课堂的真谛吧。

猜你喜欢
一节课平行四边形数学知识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