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探究

2017-04-12 21:46常婷婷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摘要】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集中于翻译过程中是否做到忠实有效地传达原作的信息,是以原文為中心,作为翻译环节中重要的一员—译者却被长期忽视。随着翻译学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重新获得关注,本文立足于诗歌翻译,从翻译过程中的准备、阐释和再现三阶段入手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以期推动诗歌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准备阶段 阐释阶段 再现阶段 译者主体性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y, original text centered, usually focus on whether the translator could convey the message of original text faithfully. Thu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translator had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After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y,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regain the attenti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preparation stage, interpretation stage and reproduction stage in order to developing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Key words】preparation stage; interpretation stage; reproduction stag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一、前言

和哲学范畴的主体性相对应,译者的主体性指的是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创造;它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客观性和创新性。译者并不是对原作绝对地忠实,译者也不是简单地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文字转换,而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进行自我创新,包含了译者的文化意识,美学倾向,创造性和评价标准等。

长期以来,诗歌是否可以被翻译曾被学者们激烈探讨,但大量的翻译实践证明,诗歌还是可以被翻译的。不同类型的文本有不同的翻译标准,当代翻译家许渊冲曾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后又提出“三似论”,但是虽一字之差,其深刻含义却完全不同,两个概念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标准和境界,对此,许渊冲也曾指出:意似是译诗的低标准,意美是译诗的高标准,三美才是最高标准。三美都表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译出诗歌的表层意义还要译出诗歌的深层意义,不仅要再现原文的意义,还要再现原文的形式和韵律,不只是单纯表面的字对字的翻译,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思想模式,心理认知和美学感受带入到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活动过程,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他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和感知,还体现在语言层面的美学再创造,还体现在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文化目的和目的语文化影响的处理。本文将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三阶段,即:准备阶段,阐释阶段,再现阶段。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阶段性分析

通常情况下,翻译过程可以分为翻译前的准备阶段,翻译中的阐释阶段和翻译后的再现阶段,译者作为一个重要的主体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故每个阶段都需要注重译者的主体性发挥。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也就是译本的选择。译者在翻译前首先要在大量的译本中选择一个需要翻译的文本,有很多因素可能会影响译者的选择,比如出版社的要求,译本的潜在市场和经济效益,译本的难度等。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译者在选择译本的时候也是有一定的自由度,译者的主体性就显现与此。也许译者按照个人的兴趣来选择译本,也许依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而选择,也许是出于对某种文学体裁的偏爱,或者根据源语文本的文学价值等,有很多著名的翻译家就倾向于翻译某种特定的体裁。

当然也有的译本选择受到译者本身思想和受教育经历的影响,比如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郭沫若早在少年时代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留学日本,接触了大量西方和外国文学作品和思想,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郭沫若在五四新文学早期形成了泛神论思想,所以在选择翻译诗歌的时候选择了雪莱的《死》,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泛神论的思想。而另一翻译家朱湘在进行英诗翻译的时候,他忧郁内向的性格决定了他选择华兹华斯、科勒律治、济慈等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

尽管有很多不可见的因素影响着译者选择译本,但是他们仍有选择译本的标准,正如傅雷所提出的对译者选择译本提出的两大要求:(1)在选择文学体裁的时候,译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那些不擅长思辨的译者不应该选择理论性强的书,那些不会写诗的译者不应该翻译诗,否则会失去诗歌的美感;(2)在选择文学流派时,译者应该清楚地知道那种流派适合自己,是浪漫主义流派还是古典主义流派,是现实主义流派还是现代主义流派,甚至在特定的流派中,译者最好知道拿个作家或某个作家的某些作品适合自己。这也不难说明为什么那么多诗人擅长翻译诗了。也正如翻译家王佐良所说,只有诗人才能够翻译好诗歌。

第二阶段是阐释阶段,即理解源语文本。译者在选择译本之后,首先会阅读文本,作为一个读者,每个人都有对文本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相应的图像。在这一阶段,译者必须掌握译文背后所有的背景知识,包括原作者的信息和写作风格。

例如著名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其中两个译本就反映了在阐释阶段的译者主体性。

原文為: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1:

A Note on a Rainy Night to a Friend in the North

You ask me when I am coming. I do not know.

The dream of your mountains and autumn pools brimming all night with the rain.

Oh, when shall we be trimming wicks again, together in your western window.

When shall I be hearing your voice again, all night in the rain.

Witter Bynner译

译文2:

Witten on a Rainy Night to My Wife in the North

You ask me when I can come back but I dont know,

The polls in western hills with autumn rain overflow.

When by our window can we trim the wicks again,

And talk about this endless, dreary night of rain.

许渊冲译

李商隐的诗立意深远,情韵颇丰,大量用典,诗文的真正意义备受争议,除此诗外,还有《锦瑟》等,这首诗虽有多种译本但是真正的意义还在不断挖掘探索,译者在不断的重译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这首诗除了意象朦胧外,还有留白的特点,比如题目夜雨寄北,原作者只是写出了这首诗遥寄给北方的某人,并未明确指示是谁,而且诗句中也没有明确的人称和时态,给读者充分阐释的空间。

两者选择翻译这首诗,出于其个人兴趣以及翻译目的,Bynner对中国文化持有浓厚兴趣,故曾尝试与中国留学生合译《诗经》中的诗,后收到中国学者江亢虎的影响,翻译唐诗三百首,并把此书名定为《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而许渊冲先生对中国古诗同样有着浓厚兴趣,并期望通过翻译中国古典文学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译文1首先从题目上就把该诗界定为写给朋友的信,而译文2则界定为写给妻子的信,两者对诗的主题的理解截然不同,相同的是都表达了思念之情,译文1中巴山翻译成了“your mountains”而不是像译文2那样翻译成“western hills”是因为直接翻译会让西方读者感到陌生费解。从句子长短上来看,译文1句子长短不一,而译文2相对来说比较工整,符合许渊冲提出的三美中的“形美”。韵律上,译文1是abab,而译文2是aabb,种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知识构成,美学感受和解读,是译者主体性最为明显的体现。

原文的大量留白给译者以空间发挥其主体性,所以会出现多种版本的翻译。每一种版本都是合理可接受的,每一个译者都尽可能地了解原作者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知识,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个体性,认知模式等,他们的理解和译文必然会有所不同。以上例子揭示了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的阐释阶段的应用。

第三个阶段是再现阶段,即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实施。这一阶段,译者从一个读者转变为了作者,译者通过运用目的语把自己理解的内容重新组织,涉及到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对目的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著名的诗歌翻译家庞德提出了诗有三种类型并且有相应的翻译策略,第一种是音象,表示这类诗歌的词句具有音乐美,能够直接塑造意义,这种音乐美的特性能被对音乐敏感的异域人所欣赏,但是不能被翻译;第二种是形象,是最容易翻译的一类诗;第三种是义象,通常认为是不能被翻译的。

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时候都有所侧重和倾向,有的译者注重翻译出原诗的意义,有的译者注重形式,比如许渊冲,有的倾向于归化,有的倾向于异化,比如宇文所安虽然强调译文既不能太“地道”,也不能太“洋气”,但是他本人更倾向于适度的归化,他站在“世界诗歌”的高度,把译者的角色定位为“文学经纪人”。

三、结论

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重要环节,它的重新发掘是必然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助于促进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发展,正确认识译者的主体性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译者的观点,开阔人们的研究视角,对译者本身也是一种鼓励。对翻译批评理论的发展也提供了新的视域,在对某一译本进行评价时,也要充分考虑译者的主体性,考虑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考虑到最为译者的独特的风格。

对于诗歌翻译来说,译者主体性研究就更显重要,诗歌体裁的特殊性会给予译者更多的空间去创造,也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译者主体性的潜能,因此诗歌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还有很大的前景。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 & Andre,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傅雷.傅雷谈翻译经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4]王佐良.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问题[J].中国翻译,1993(2).

[5]徐莉华,徐晓燕.我国五四时期的另一种翻译走向—评朱湘的英诗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02(04).

[6]尹川.从许渊冲诗歌翻译看译者主体性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7]张玥.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翻译选材及策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作者简介:常婷婷,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的朱生豪莎剧翻译文学性价值解读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