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汉字早期形态优化语言文字学习

2017-04-12 16:05顾可雅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汉字语文教学

顾可雅

【摘 要】针对识字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汉字追根溯源的教学策略,借助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字体,運用猜、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想象、辨形知义。这既可增加识字的情趣,提高识字的效率,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汉字本义,发现蕴含的文化信息,直至文本的核心,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字感受力和敏感度,积累表达方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汉字 说文解字 语文教学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文明中最璀璨的明珠,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中国的汉字有着十分明确清晰的传承,我们不妨了解并利用它们的早期形态,在它们的本源处寻找识字的方法,感受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辨析同部首汉字的细微差别。学认汉字的早期形态,不仅对识字有很大的帮助,对阅读与表达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妙处。

一、从音形义中,提升识字之效

汉字在造字之初,字音、字形和字义三者之间就实现了完美融合。根据音形义关系和造字方法的不同,汉字可分成四大类: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这四类字,在小学不同学段分布有所不同。第一学段,大多是象形字和会意字。第二、第三学段主要以形声字为主。根据这个分布特点,每个学段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所侧重,从而提高识字的效率。

(一)象形字和会意字的教学

最初的象形字是不同东西和现象的简单图像,其中很多字直到今天还保持着自己的象形特征。会意字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而成的。由此可见,这两类字的最早字形都具有图像性。我们在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时可以根据这个特点,适当进行追根溯源,出示这些字的早期形象,引导学生想象和画图,从而增加识字之趣。

1.猜一猜甲骨文或者金文篆书字体,理解字义

大多象形字是汉字的基本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象形字约占4%。会意字是两个或三个象形字的组合排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约占14%。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比如“上”“下”“本”“孔”等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约占1%,也是可以通过与象形字、会意字同样的方法来教学的。

在小学教材中,将近20%的生字,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出示生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字体,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学习,增加识字的情趣,提高识字的效率。

(二)形声字的教学

形声字中一部分表形,一部分表声。这类字最多,约占现代常用汉字的57%。在学习形声字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形声字表形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往往具有表意作用。比如教学“祈祷”“祝福”两个词语,出示“示”的篆书字体“”,上面两横表示上天,下面一竖,表示从天上降下的天意,两点是“兮”字的上面部分,表示“兮兮乎乎”的念咒声。“示字旁”一般都是与神祇有关,所以这些词语的大致意思也能猜出来。既然形声字中一部分是表形的,那么表形的部分通常是象形字的简化,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形旁的早期形态,帮助学生理解一类字的字义。反过来,当学生弄不清楚某个字到底是“示字旁”还是“衣字旁”时,也可以通过字义来判断字形。

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对造字规律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可以从记忆几个生字,晋级到记住一组生字,记住一类生字,从而提升识字的效率。

在识字教学中,追根溯源,实现文字的“穿越”,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汉字音、形、义三者完美结合下的记忆和理解。首先,在对汉字早期形象的了解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字形,也能从图形中悟到意思,甚至能从图形的意义中,明白读音的来历。其次,能增加教师对汉字文化的理解。教师接触和使用的都是简体字,很少会去了解其古字古义以及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学时学生无法深入感受到汉字独特的魅力,无法感受到汉字天生具有的温度和情感。如果教师在教生字之前,能事先查阅资料,了解汉字的类型、古今异义、演变过程,定能对识字教学有更加妥帖的设计和实施,定能让学生了解汉字传递出的古人造字的智慧以及折射出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光辉。正如瑞典著名的汉语研究学者林西莉先生在《汉字王国》一书中的阐述:我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讲授得越多,他们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

二、从关键字中,领悟阅读之匙

汉字所构成的文本具有丰赡的意蕴,需要深入解读、品味。以汉字文化为基点,辨字形、知字义,并从中悟得文本价值的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披文入境,感受祖国文化

在几千年的使用中,许多汉字被赋予了极深的内涵,尤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如仁、义、礼、智、信等字。这些文字所包含的信息,向我们传达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为例。文章中的“志”字,也是中国文字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字。

师:“伯牙所念”的“念”,与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志。

师:也就是说,伯牙志在哪里,钟子期——

生:必得之。

生:心要到哪里去。

师:是啊。心里想要去的地方,心里向往的东西。心之所向,就是志。俞伯牙心里向往的是什么?

生:是泰山和长江黄河。

师:向往怎样的泰山?向往怎样的长江黄河?由此可知,钟子期听出了什么?

生:钟子期听出了俞伯牙有泰山一样崇高的志向。

生:钟子期听出了俞伯牙有江河一样宽广的胸怀。

师:善哉!你们也如同钟子期一样,读懂了俞伯牙倾注在琴声中的高远志向。

出示“志”的篆书字体,从而知道这个字的古义,心之所向即为志。同时让学生明白,俞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些教师在设计语言训练时,让学生想象练习,并提供词语:明月皎皎、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清风徐徐……虽然这样的设计也能训练语言,但是“志在清风明月”“志在杨柳芳草”的格调,显然扭曲和颠覆了“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宏阔情怀和抱负,与知音的主旨背道而驰。那是因为这些教师对“高山流水”这一知音文化中的“志”,缺少理解和感悟。一字之不察,会使文化内涵消失殆尽。

(二)以点带面,感悟人物形象

感悟人物描写,建立人物形象。即只要抓住语言中最能传递信息的文字,就能读懂其中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点见面,让语言中的所有信息呈现于读者面前,建立起更为丰富的人物形象。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文章中写道:伽利略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辩论家”这个词有助于学生了解伽利略的形象。

师:“辩论家”是怎样的人呢?我们来看,“辩”字的两边是“辛”

师:两把这样的武器,表示什么?

生:两个人用尖刺在战斗。

师:中间加了一个“言”,又表示什么?

生:两个人用尖锐的语言在战斗。

师:要用语言进行战斗,那就需要能言善辩,能说会道。

通过一字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到伽利略思考的深度和角度异于常人,更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汉字承载着文化价值,是构成文本的最小单位。抓住这些能够以点带面、深化意境、突出形象、揭示内涵的汉字,就能引领学生探寻这些汉字最初的形象,理解和感悟它们的本义,并从中发现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便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带领师生穿过重重阻碍,直至文本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三、从表意形旁中,感悟表达之妙

汉字是所有文字中最能表现意思之间细微差别的,而且不同的字,往往又能传递不同的情感。比如同样是“拿”这个动作,可以用拎、提、端、捏、握等字表示,如果都用“拿”来代替,其中所传递出来的画面是单一的、雷同的。拎包、提桶、端碗、捏泥人、握笔,这些动词都准确地表达出了不同的手部动作。

汉字中形声字最多,许多字都有相同的形旁、不同的声旁。相同的形旁决定了字义上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前文中提到的“示字旁”就是很好的例证。出示形旁的早期形象,揭示其本义,可以有效地把相关的汉字有机地嵌入到同一类别的汉字中去,然后在同一类别中相互比较,从而品味、积累、运用,做到妙笔生花。

师:这个字就是现在的“目”。谁能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眼睛?

生:瞪得大大的眼睛。

生:圆溜溜的眼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这是正在看东西的眼睛)

师:由此可知,这个字不但有表示眼睛的意思,还有表示看的意思。那么你们根据这个线索,找一找还有哪些字也是表示看的。

学生经过讨论,整理出了“瞅、盯、望、瞟、瞥、睹”等字。辨析这些字,虽然都有看的意思,但是意义和动作都有一定的差别。在这基础上,师生将习作共同修改如下。

语文课一下课,同桌就飞快地掏出了《狼王梦》,目不转睛地看起来。可是正当读得津津有味时,数学课的铃声却响了。上课时我发现,每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他总会盯着课桌,老师写完字转身时,他才会抬头望着老师。有时,他头虽然抬着,可是眼睛却时常瞟向课桌上的数学书。我目睹了这些,感到很奇怪,于是把他遮着书本的手拨开。哦!原来数学课本下面还压着一本《狼王梦》。他见我发现了他的秘密,用恶狠狠的眼神瞥了我一下。我的同桌啊,我是不会告诉老师的,但是数学课你也要认真听呀!

把千篇一律的“看”字,换成更为准确、生动的其他字,就使得习作中的人物形象更为鲜活和饱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习作训练中,感悟到文字所呈现的不同色彩和情感,增強了对文字的感受力和敏感度,从而体悟到表达的方法。

中国文化灿烂夺目,诸子文章,诗词曲赋,千年文言,百年白话,一脉相承的根源就是汉字。探寻汉字本源,引用汉字本义,对学生记忆字形字音、理解字词意义、感悟人物形象、感受祖国文化、实现生动表达,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引用汉字的本源,恰如探寻每一条涓涓细流的源头,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定能使学生积累更多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信懋小学 315000)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汉字语文教学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