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

2017-04-12 15:54王鑫徐先梅国佳
理论观察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建设

王鑫+徐先梅+国佳

[摘 要]“一带一路”是全球化倡议,需要国际化人才点薪助力。全面建设“一带一路”,我国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中华文化认同性和自豪感,以中华传统文化道德感为基点,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建设“一带一路”的自信力、能动力和学习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中华文化认同;国际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40 — 02

步入全球化时代,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联合众邦建设天下的过程中,国际化人才作为“文化高铁”,推进国家发展政策和基本法律,传达中国声音,传导经贸市场,传播中华文化。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广袤的土地资源,浓厚的文学底蕴,飞速的发展脚步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而传播出去,需要以国际化人才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为前提、承认文化差异、应对文化碰撞、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

一、中华文化认同能够提升我国国际化人才建设“一带一路”的自信力

“一带一路”属于全球化倡议,意指沿线各国多方面合作发展,涵盖各国各族迥异文化间的鉴赏交流。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惟怀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各行各业的国际化人才才能够抵制其他文化的渗透,保证在敬畏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尊重其他民族习俗,坚守“求同存异”。《礼记》有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化人才的出发点不在于“修其教”和“齐其政”,却要坚守“不易其俗”和“不易其宜”的原则。

因此,我国培养建设“一带一路”的国际化人才,需要深化其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性和自豪感,在其广泛接触他族文化的过程中,对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满怀敬意的,是充满信心的,是具备传承意识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工作时说: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继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习总书记调研时曾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他警示我们: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昂扬,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辩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以中华文化认同性和自豪感为前提,认同中华文化需要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了解其内容,透视其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涵盖哲学、教育、艺术、交流等多方面,影响了亚洲甚至欧洲的思潮。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丰厚的思想宝库,从《周易》的“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到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体现了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从《周书》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再到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深厚的民本思想。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体现了做人的尊严和铮铮铁骨;从《诗经》中行路之人慨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复杂的忧国忧民情怀;从荀子《劝学》,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体现了刻苦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这些闪光的思想,都可以成为对国际化人才进行教育的良好教材。

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诸子百家,延展于一体两翼,儒道思想、魏晋风骨在秦平、汉联、宋和、元打、明惠、清守天下的过程中,不仅在我国本土发扬光大——使中华大地的芸芸众生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存在中感受“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精神价值,而且普世辐射——远涉他国,如新加坡的“文化再生”运动等。

“一带一路”纵横众多国家,文化碰撞与融合不可小视。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华文化认同对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非凡。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推进过程中,我国培养的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与不同国家的官员、专家等接触,而且需要与建筑师、金融家、机械师等一线工作人员密切接触,是最有可能、最广泛接触不同文化的主体力量。国际化人才的中华文化认同性体现于对于诸子百家思想的礼敬,对于一体两翼教义的尊重,在跨国科技、能源、贸易、机械等方面的日常具体工作中,坚守“天人合一”的祖训,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并行;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格言,遵循创新发展与和谐包容的统一,真正使全球化、国际化形势下危险的“去中国化”失去领地。

二、中华文化认同能够提升我国国际化人才建设“一带一路”的能动力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国际化人才不断突破个人知识格局,挑战各方面极限,包括在个人专业领域内的创新,但是此创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杆。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院院士发挥作用。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之气,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院院士是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是人才的最高诠释。践行传统的价值观念,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对传统民俗的尊重和传承,对新科技的应用以及对新领域的探索,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力。

“和平、有好、开放、包容”是传统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核,认同中华传统文化,消除他族文化劣势的影响,能够较好地传承思路精神,以“规矩”达成我国发展要义,以“求同存异”包容他国特点,以“互联互通”开发沿线资源,以“创新创业”探索未知空间。我们党历来主张要批判地继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二者不可偏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義论》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他说: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中国人必须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事实上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凭空去接受一种新思想,只能在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学懂弄通,才能创新发展。

三、中华文化认同能够助推我国国际化人才建设“一带一路”的学习力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助推手,我国培养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高新科技才能以及管理和创新意识,对于政策的研读、对于法律的常识、对于设施的运作、对于人员的管理等方方面面均需要有所要求,因此,科技人才需要学习管理知识具备全球领导力以实现“政策沟通”,具备高端技术开发力以实现“设施联通”,具备经营创新力以实现“贸易畅通”,具备金融竞争力以实现“资金融通”。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国际化人才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自然会发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学习力,勤奋钻研。先贤哲人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需要学习和借鉴。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者,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此言非虚。孔子“十五有志于学”,“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著《春秋》,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毛泽东语);司马迁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中找到了寄托,致力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受宫刑之辱,秉笔直书,完成了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最终“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诗圣”;故而著述等身的清代大学问家王夫之才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慨叹。前人对学习方法有很多精辟总结,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如:要正确处理学与习的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习是不断重复、强化。学,只能了解,习,才能理解。要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正确处理学与用的关系。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结语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国际化人才游弋于国家投资和世界金融的财富之间,身置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风口浪尖,坚守在受不同国家的权力掌控之下,需要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价值旗帜,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以中华文化为自己的根基”,“不数典忘祖,不照搬别国模式,不接受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05):09-13.

〔2〕辛越优.国际化人才联通“一带一路”:角色、需求与策略〔J〕.高等教育管理.2016,(04):79-84.

〔3〕李文君.基于國家文化安全的中国文化认同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乐黛云.多元世界的文化自觉〔N〕.人民日报,2006-07-11.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