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岩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
文化生态视阈下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以青岛休闲农业发展为例
林 岩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
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乡土文化生成背景的变迁,农村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何去何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代农村,乡土遗存和乡风乡俗依然存在,但乡土文化认同与族群归属却不容乐观。如何在乡土文化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失却了现实动力,乡土文化传承发展遭遇困境的背景下,探寻乡土文化传承新路径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实际上,现代性也给传统文化带来历史性机遇,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存在多种形式。文章以青岛休闲农业为例,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探寻经济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可能应用价值,深入探究和挖掘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建构、魅力价值,探求休闲农业打造中乡土文化传承路径,对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文化生态;乡土文化;传承发展;青岛;休闲农业
文化生态是一种基于社会现代化的深刻反思,作为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其目的是实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作为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系统,“文化生态”既指文化主体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等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亦指文化适应其生存环境而产生的文化生态景观。在文化生态系统中,从事文化活动的主体对于文化生态的建构及平衡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借助于生态学的思维方式阐释,反思并规范人类及其文化活动,对于推动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在现代城市文明渗透侵润下,乡土文化日趋式微。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作为根脉文化的乡土(传统)文化,凝聚着深深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寄托,成为不可或缺的国家民族标识,构成和丰富着世界文化百花园。因此,如何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使其在现代条件下赢得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为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应该看到,文化传承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且是在与其互动共生中得以发展的,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农村文化传承发展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利于给农村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合理模式与可行路径,形成有别于城市的农村文化独特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度假产业——休闲农业应需而生。所谓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村设备和空间、场地及农村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以开发拓展广大旅游爱好者需求,提高农业收益为主要目标的、融郊外观光旅游、体验农村生活方式与农业生产于一体的新型产业。近年来青岛市休闲农业在良好的资源优势基础上发展迅速,已形成几种典型发展模式,有力推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统一发展。但是,在青岛休闲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影响着这一产业的持续、健康、深入发展。由于文化生态意识欠缺,造成休闲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从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需求出发,运用文化生态理论,探求传统乡土文化传承发展之路,为农村文化生态的和谐提供有效路径不仅有助于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动力、拓宽发展前景,也有利于探索乡土文化传承新模式,为发展传统文化提供新思路,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意义。
青岛休闲农业是依托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利用地区优势发展起来的。藉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文化要素,青岛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5年,“青岛市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00多家,占全省的10%,其中生态园区66个、休闲农庄86个、民俗村45个、农业观光采摘园区87个、‘农家乐’453个;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游客270万人次,营业收入5.2亿元,实现利润1.4亿元,7万多农户收益,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1]。研究表明(丁金胜,2016)青岛休闲农业的发展,“已形成了从崂山市北到即墨的扇形放射性的分布,呈近郊集中和远郊分散的特点”[2],形成了“农家乐”模式、农业科技观光园模式、渔业休闲模式等几种模式,对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产品收益产生积极影响,在经济社会效益双重驱动下,农村经济社会和谐成效较为显著。
从现有研究来看,青岛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1)“农家乐”模式。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将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连为一体的模式。如崂山区藉其丰富乡村旅游资源,形成了“山海风光、渔村民俗、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商贸节会、道教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体系。“北宅樱桃节”、“沙子口鲅鱼节”、“崂山茶节”、“枯桃花会”等节会活动打造特色民俗文化农家乐,每年吸引游客达200多万人次。(2)农业园区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应需而生,如胶南王台高效农业示范园,山后韭菜生态休闲农业园,青岛神岭生态休闲农业园,海青茶业生态示范区。(3)休闲渔业模式。是利用方便的资源(如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条件,并对之进行优化配置,融合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健身、科普与渔业于一体的新兴旅游模式。较为典型的有红岛休闲渔村、韩家民俗村、琅琊台航海遗址、崂山渔村家庭度假旅馆等项目,在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的同时,拓展了青岛市旅游业的发展空间。
同时,青岛休闲农业发展中仍存在着游客数量少,经营效益低等问题,影响着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生态意识,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综合性模式和特色模式缺乏,特色开发不充分,当地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破坏屡见不鲜,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呈现发展后劲不足,开发项目雷同,缺乏特色,文化含量不足,或乡土文化打造中形式过于传统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等特点,很难从深层次上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农家乐模式为例,现在青岛地区的农家乐,大部分以餐饮、茶饮、渔业等低投入、低技术的经营项目为主,存在经营项目单一化、经营服务同质化、产品服务低端化等诸多问题,特色品牌匮乏,以静态为主的休闲模式,因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影响和制约了休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农家乐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在经营过程中,其重实用缺情调、重模仿缺创新的思维方式造成青岛农家乐产品与服务基本趋同,如房屋风格、菜肴品种上基本趋同,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对于本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利用仅限于农家庭院,菜肴与茶品方面,利用率相对较低,由于环保意识薄弱,农家乐周边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农村生态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利于生态环境和农家乐休闲模式健康发展。可见,当前青岛休闲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打造特色,形成优势。这就要求做好综合规划和布局,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促成休闲农业健康、良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各种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当地乡土文化,深度挖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在打造特色上下功夫,形成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地域特征的竞争优势。
城镇化的推进给休闲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土地和耕作,对农业知识及农村生活了解需求在不断上升,青岛休闲农业以此为发展契机,通过提供关于农业文化、农业耕作等拓展服务,实现创新式体验式发展,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满足了人们在城镇化中由于远离农业农村形成的好奇怀旧心理的消费需求。善用资源,结合农村文化,创设农场体验模式,塑造农场特色,是青岛休闲农场能够赢得市场的关键。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在文化生态维护上,在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对游客的吸引作用,满足游客的需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吸引了大批本地外地游客。据统计,至2015年,青岛休闲农业每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制约问题也日益明显:跟风现象突出,农家乐休闲游项目雷同,缺少多样化量身定制,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差异方面差强人意。因此,从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需求出发,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更为自觉地树立文化生态意识,着眼于文化生态的建构和保护,合理地深层次挖掘农业文化资源,是青岛休闲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利于为青岛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优厚的条件,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青岛休闲农业的发展,以文化打造为核心,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出路,是青岛乡土文化传承的一种新形式,对探索文化生态下如何传承乡土(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与结合,进而实现文化、环境与人的深度融合,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作为地区文化变迁的直接反应,聚居空间变迁构成乡土文化研究的重要维度。乡土聚落的建筑空间因其“实用性的,同时又是有魅力和趣味的”构成了“一个时代生活的聚焦点,同时又是社会史的记录”[3],聚落空间变迁发生于地区人与文化要素的互动中,居民与其空间活动赋予了空间独特的文化意义,形成一个地区文化体系独特的抽象符号。在青岛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中,将乡土聚落与风土人情、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引导游客进入渔民或村民的生存空间,给予游客更多的体验海边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空间,这种以经济为动力的打造契合城镇化下日益远离农业文明的人们向往自然、回归田园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游客在游玩中领略体验了当地乡土文化的魅力,一定程度上传播了青岛乡土文化,不失为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海边渔家乐,崂山茶节、祭海节、蛤蜊节就是借助节庆活动和传统民俗活动,让更多的人进入乡村聚落(特别是仪式性空间,例如宗教寺庙或公共广场)参与当地文化体验,在保持原貌基础上进行现代打造,用契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方式,增加了休闲农业的深层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变,乡土文化成长的土壤与环境发生改变,传统和习俗与人们现实生活渐行渐远。文化是人的产物,承载着和体现人的活动,传统文化在失却了部分生存载体依托的条件下如何生存、传承、发展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对传统的远离在加快加深,但文化记忆和文化精神作为渗透进人们血脉深处的民族自豪和民族自尊的重要来源,对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转轨过程中寻求更多更好的现代形式传承民族传统,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弘扬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人文精神,是构筑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建设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也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共识。国内外经验表明,实现传统文化形式的现代打造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如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就是在传统文化中注入现代要素,成功实现传承转型。因此,以现代形式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形式,注重仪式感打造,激发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和传统文化活力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经验和主要路径。在青岛糖球会、樱桃节、上网节等休闲文化表现形式中,可以看到传统以现代人能够接纳和认可的方式传承下来,实现了文化的现代形式转换,从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
休闲农业的发展,以经济收益带动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主要动力,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乡土情结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们日常生活世界接触到的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为载体,开辟了吸引资金投入的文化传承创新新路径模式,在乡土文化传承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广泛的借鉴意义。经济藉文化获得新的成长空间,文化以经济为新的带动,在经济文化互动中打造青岛旅游新的增长点是青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也给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青岛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表明,以经济为推动力,以体验为主要方式,在体验中输入和打造仪式感,有利于唤起人们高尚凝重的民族感情,升华人们的民族意识,培育文化自觉自信和文化归属感,是文化生态下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
随着现代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传统乡土文化逐渐淡出视野。但是,人们精神深处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习惯不会消失,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需求依然存在,特定情境下人们的乡土文化意识仍较为浓厚,比如传统节日春节,其深层文化内涵已为大多数中国人接纳认同,成为渗透进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东西。乡土文化的很多内容之所以与现代人群越来越远,主要是缺乏一种有效的联结方式而产生隔阂,因此,乡土文化的传承应以满足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心理诉求和情感依赖为契机;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和旅游结构也在升级,走马观花的观光游对不少游客难以产生吸引力,探索自然生物界,探求某一地区历史文化的来源与发展,以满足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的新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因此,乡土文化打造要以满足人们需求为出发点,打造自己的特色项目,以特色吸引人,比如青岛萝卜会、糖球会、劈材院等特色节庆和食府文化的打造,可以给人更多的精神文化熏陶和心理满足,已经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
青岛市通过发展创意农业,将文化、农耕活动与农业技术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打造多形式(农家大院、田园风光、农村休闲游)、多功能(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在高品质休闲乡村旅游体验中将乡土文化渗透进人们生活实践中,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如青岛城阳“韩家民俗村”以“渔”、“盐”、“耕”、“读”为主题开发民俗旅游,就属于创意农业和民俗相结合的典型。该地自然地理环境优美、文化深厚,勤劳勇敢的海边渔民创造了美丽的传说和文化。借助文化创意,在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机结合,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民俗村已建成民俗园林、民俗大酒店、民俗博物馆、古帆船队及民俗礼仪、民俗歌舞表演等项目,成为山东最大的集海洋渔业、盐业、商业习俗、风土人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打造特色产业与挖掘文化内涵联动,在经济与文化互动中实现乡土文明的现代传承,是文化生态下乡土文化传承的又一路径。大泽山葡萄种植历史悠久,从清康熙五年的《平度州志》载有葡萄品种“龙眼”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享有盛誉,近年来葡萄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正在进行基于综合资源及发展条件的特色小镇规划,通过PPP模式、社会投资等融资渠道,打造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风貌整治项目,以产业发展带动文化传承转化,实现乡土文化的现代模式打造。2017年3月已被列入省级特色小镇规划,在探寻休闲农业发展,引擎经济发展的同时,传承了当地葡萄文化与民俗文化,通过赏、摘、吃葡萄及饮葡萄酒、吃农家饭于一体的模式打造,实现传统种植文化的现代打造,成为青岛休闲农业发展的典范。
传统手工艺以其独有的文化形态承载了民族文化认知和精神智慧,成为乡土文化的活态呈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4]。如何保护和传承,当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发掘手工艺自身活态的机制。“所谓的活态性是遵循手工艺的传承规律,并使之与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融合”[5]。手工艺的传承文化层面意义更为重要。当曾经的生活方式成为传统,留存沉淀于人们的观念之中是其人文内容,成为民族共同的文化积淀。活态保护是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青岛休闲农业中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一是借助于旅游者的文化探源心理和体验情怀,以产业化为导向,实现文化的创新驱动。如胶州剪纸、宗家庄木版年画、莱西葫芦雕刻、平度草编工艺等,通过与当地人文景观及人们消费需求相结合进行适度创新,研发出受游客欢迎的特色旅游文化商品,在满足人们的需求心理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乡土文化的活态转化。二是可以通过文化创作,或借助于影视创作,或以小说、游戏、动漫形式借助网络平台打造本地文化产业,青岛传统中一些重要文化元素,如崂山民间故事,以及田横祭海、周戈庄上网节等就是藉此打造。三是结合自然历史要素,通过产业驱动,打造特色,形成新的品牌效应,在经济社会效益的双重带动下促进乡土文化的活态转化。
乡土文化景观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对其进行保护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传统村落有特定地理条件及历史、文化和乡土民俗等人文条件,形成独特的乡土文化空间形态与文化特质。但是,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农村聚落、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一定程度上造成当代乡土文化景观崩塌和草根信仰缺失,半土半洋的社会价值观充斥乡野,传统文化相当程度上被摒弃,如何传承成为当代农村发展的难题。加强农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保护,挖掘农村景观历史文化价值,是弘扬民俗文化、维护环境生态的重要任务,是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重大课题。建造文化村庄旅游业,以旅游带动文化保护传承已成为一条通路。如前所述,青岛市在休闲农业发展中,以节庆为驱动,将乡土聚落与风土人情有机结合,引导游客进入和参与,用文化体验的方式弘扬具有突出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不断打造休闲农业新品牌,打造和谐文化生态方面成效显著。截止2016年青岛市有桃花节、樱桃节、崂山茶节、葡萄节、祭海节、蛤蜊节等全年节庆活动19个,这些节庆活动在保护乡土文化景观,实现文化与资源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打造和谐文化生态起着积极的建设作用。平度市通过四季节庆活动打造“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主题,注重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胶州市洋河镇整合利用优势资源,举办果园采摘、垂钓、登山、餐饮一体化的采摘节会,致力打造“山水洋河,四季有约”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品牌打造,突出特色,自觉保护了乡土文化景观,促进了和谐青岛建设。
青岛市全面规划保护提升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和特色建筑,着力培育休闲旅游、采摘体验等新兴产业。胶州市玉皇庙村成为乡土记忆成功典型。青山渔村、凤凰村、雄崖所村3个村庄被列入了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和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在和谐生态基础上通过景观保护极大地提升了全市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的魅力,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和发展潜力。
现代科技给乡土文化传承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工具手段及更多可能性。对乡土文化中渐趋没落的传统技艺如皮影、糖画、、剪纸、滑稽戏等等可以通过音像视频等形式保存在网络,既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又可以以现代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乡土文化的认同中来,同时,也可以借助于动漫、游戏等方式,以乡土文化为蓝本,通过适当的改造改编,以现代人的方式表达乡土文化的内涵,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不失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如由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联合推出,3D动画电影《崂山道士》是青岛全力打造的“崂山传说系列动画电影”之作,将传说、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加大旅游的文化含量和想象空间,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一条可取之路,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路径之一。在民俗馆和节庆活动打造方面,以现代科技手段植入,建构各类网络平台,用声光电的综合效应打造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现代方式传承乡土文化为青岛休闲农业发展增光添彩。博物馆在乡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它通过收藏反映传统乡土文化的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民间艺术品,使得历史在现实中以合理的方式展现。当代博物馆建设需要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和技术来呈现和唤醒乡土文化的记忆,招徕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在更广泛的意义和层面上传承曾经的乡土文化。目前青岛市免费的博物馆有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崂山茶博物馆、黄岛区民俗展览馆、城阳区佛教文化艺术展览馆、莱西市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莱西市民间美术陈列馆等等,通过大量高科技投入,零费用给市民提供文化消闲去处,普及当地乡土文化。其中,城阳区佛教文化艺术展览馆特别展示了法海寺出土的一部分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佛造像,特色鲜明,注重历史感与艺术感的契合,提升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品质,在艺术体验中升华了情感体验和乡土情怀,成功实现了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的品质打造和内涵展现,成为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
[1]丁金胜,2015青岛市乡村休闲旅游SWOT分析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15.
[2]丁金胜,2015.青岛市乡村休闲旅游 SWOT分析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16.
[3]赵晓梅.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0.
[4]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颁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18号.
[5]郭艺.留住手艺 手工艺活态保护研究[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223.
F320.1
A
1004-2768(2017)11-0053-04
2017-08-24
青岛市社科规划课题(QDSKL1601189)(2016年);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2017)
林岩(1972-),女,山东烟台人,博士,青岛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 校对: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