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0秘书处供稿
中国流通30人论坛专家谈无人商店
G30秘书处供稿
无人商店并不是个新发明,早在大约十年前,德国麦德龙集团就创办了全球首个无人超市“未来商店”,还曾在北京的一个零售展览会上进行过展示。为什么没有迅速发展起来?有技术原因,如对购物者、商品、购买行为、支付结果的识别速度较慢,准确性较低等。也有经营成本原因,如当时使用的RFID芯片价格较高,如要保持正常商品价格必然亏损。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识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设备成本也已大幅度下降,开办无人商店已经是水到渠成,各方面的条件都已具备。但是,当前在中国是否需要大力发展无人商店,我认为要慎重研究。无人商店更适于销售那些需求刚性较强的快消品,其顾客群生活节奏较快又有一定文化基础,很多人进店更重要的原因是体验和好奇。特别是国内面临去产能的巨大压力,就业任务十分紧迫繁重,无人商店的开设要适可而止。
随着技术创新和装备普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成本会越来越低,因此,零售业的高技术装备化趋势是必然的。现代服务业越来越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零售业也必然以此作为发展方向。当然,零售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一定是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最大限度的利用稀缺资源,满足人类需求。技术导向的零售在中国刚刚发展,现在预测并左右它的前景还为时过早,也没有必要。
现在有一个偏颇是过分炒作无人商店。无人商店失掉了人的亲切感、损失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无人商店能否大面积普及,成为主流零售形式?我认为炒作概念成分居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阿里说要开10万家,京东说要开50万家,合计60万家。全国具备条件的县市为1000个左右,平均每个县区600家。先不说贫困落后的县,就拿北京各区而言,在海淀、朝阳这样的大区也没有600个社区可以开设无人店。过分炒作的后果恐怕是一切散去,一地鸡毛!
我认为,服务导向的零售是零售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却缺乏呼吁者。在缺乏技术和资本支持的情况下,服务导向的零售如果再缺乏舆论支持,我们可能会在零售的新一轮竞争中,自断一臂,可谓可惜!
淘宝无人超市在杭州开业,是马云“新零售”实践的开始。未来,或许它还会像“共享单车”一样急速膨胀一段时期。从目前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杭州等地已经建成开业的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的运行情形看,这一次的零售业态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基本上不是源于传统商业内部的变革,而是源于外部资本和技术的推动。它很快得到了各界的关注,但它更被当成“共享单车”一样的投资热点了,受到各路资本的热捧。这也是让人既兴奋又担忧的一种现象。我在思考的一系列问题是:它是否适合我国零售商业变革的方向?是否适合中国社区消费的习惯?能否获得足够大的市场支撑?有多少发展空间?商业模式如何设计?这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探索。尽管商业业态与模式的创新允许试错。但希望这一场由资本推动的零售业态创新,不要变成了资本狂欢的盛宴,最后变成了资本和舆论炒作的牺牲品。对这些相关问题,我们流通理论和决策研究部门,应该及时跟踪和加强相关研究,关注它的变化,尽量引导它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2008年中国曾经的上海“未来商店”时尚过一段时间,甚至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出尽了风头。但是,“未来商店”与现在的无人商店(智能商店)不同,现在的智能商店主要由智能菜市场、智能建材家居店、智能社区店、智能超市、智能便利店等业态创新组成。2017年无人商店出现,时间相隔了近10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大量信息技术不断地创新,如智能交易、智能物配、智能结算、智能交易环境、智能消费、智能再生资源的回收等,甚至在有的智能农贸市场,已经出现对空气质量、温度、湿度、人流的监控,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才有资格对无人超市评论。
讨论无人店的发展潜力和前景问题,首先需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零售业创新的主驱动力是消费升级还是技术创新?我认为不管新零售还是老零售,主要区分体现在:以前是消费带动零售技术的发展,而现在和将来很可能是技术进步同时促进消费升级和零售业态变革。所以,零售企业不能再仅仅“盯着成本”,未来可能要睁开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盯消费者,一只眼睛盯技术变革。再者,是技术“服务”消费,而不是消费去“迎合”技术。现在我们的消费者还处于头脑发热的时候,难免在刚开始时会出现消费“迎合”技术的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现状不会持续太久。此外,从目前来看,高端化全智能的无人商店投入巨大,并不能达到成本节约的目标,实用价值尚未体现,主要起到一个示范效应,其科技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从现阶段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建议对“无人门店”冷处理,不宜过快推进。消费往往需要有人情味的响应,当前的技术智能化水平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个人信用体系、数字金融技术的准备也并不充分。再者,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仍面临较大的新就业人口压力,“无人门店”也不宜大范围应用。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无人门店”只可能是某些零售业态的创新补充。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零售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这种本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再有“物美价廉”。智能化门店是未来的一大趋势,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的业态都适合,而决定因素就在于消费趋势的变化方向,而不是技术本身。
最近,无人商店又成为新的零售热点而受到行业和媒体高度关注。作为智能技术在零售业的运用,无人商店代表着未来零售业发展的一个先进业态,有其潜在的重大商业价值。
当前的无人商店实际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亚马逊的Amazon Go以及阿里巴巴的“淘咖啡”为代表,以高端化全智能为特征,这种无人商店投入巨大,在当前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下,起不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实际应用会有一个较长时期,但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引领零售业的创新。
另一类是以铁皮和玻璃为外壳的“无人商店”,特点是面积小、经营品种少,如缤果盒子24小时无人值守便利店面积只有15平方米左右;EATBOX的门店在30平方米左右。这样的“无人商店”可视作自动售货机的升级版,成本较低,可以在购物中心、居民小区、商务区等场所作为一种零售业的补充,适合于大面积推广,但是其经营的商品和服务品种有限,只适用于少数快消品。
零售业的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符合时代潮流,但过分的炒作和夸大无人商店是不足取的。自从去年“新零售”概念提出后,零售行业的炒作之风日盛,相关联的零售业创新,一律冠之以“新零售”概念予以热炒。去年盒马鲜生问世后,各地零售企业纷纷效仿“超市+餐饮”模式,投入巨资。此次的无人商店本质上属智能零售,与马云定义的“新零售”其实无关,但也被称为“新零售”并受到热捧,在国内又形成一个投资热潮。对此,特别要防止形成炒概念-融资-一哄而上的局面,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恶性竞争和泛滥成灾,共享单车就是前车之鉴。
无人商店在运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管理、补货、损耗、便利性等等,需要不断研究和完善,这将对零售技术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零售智能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仅是在无人商店,对整个零售行业都将起到革命性的影响。
在新零售浪潮推动之下,步Amazon Go的后尘,国内出现无人超市,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件好事,也是必然出现的新事物、新业态。对此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是好事,有助于对这一新业态进行检验和测试,很可能有助于这一新业态的发展。
回忆当年超市引入国内之时,也曾议论纷纷,甚至几起几落,现在超市不是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零售业态吗?包括无人超市在内的新零售前景如何,最终市场说了算。业界,包括理论界应该本着宽容的态度,多观察,多研究,先不要忙着下结论。
与Amazon Go相比,目前无人超市的问题是:第一,信息技术支撑是否可靠。即使技术本身没有问题,成本吃得消吗?即使成本勉为其难,那价格有竞争力吗?第二,营商环境是大问题。在大数据笼罩之下,很多人舍不得因为买个快消品就暴露自己的隐私,因此望而却步;那些不怕泄露隐私的人,要是真的拿了就走,有什么办法加以阻止?
无人超市不同于自动售货机,更不是自动售货机的简单升级,而是第四次零售革命进入移动电商时代的升级。其依赖的技术基础是移动电商技术与无现金交易支付手段的革命,即移动电子支付代替了传统的现金支付交易,没有这一招,不可能产生无人超市。未来,无现金社会到来与移动电子支付的普及将会使无人商店、无人超市进一步异军突起。
无人超市要能健康发展,除了技术手段外还离不开诚信、道德这个商业生态基石,在无人超市、无人商店购物与扫码支付,考验的是人们的良心、道德与诚信。尤其中国是在信用卡文化不发达情况下,迅速从现金交易进入无现金支付时代,道德诚信建设明显滞后。因此,加强金融支付与交易的网上监控和管理是无人超市健康发展的保证。
此外还应明确无人超市与无人商店的出现是对零售业态的创新与丰富,它不会也不可能全部取代有人经营的实体店。从商业业态变革的历史来看,一种新业态出现并不是取代原有旧业态,而是业态结构的丰富与各业态所占比例的调整和变化。中国的国情也决定无人超市与无人商店不可能全部取代有人的实体商店。
“无人经济从悄无声息到一战成名,全拜人工智能的神力。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继蒸汽机、电气、互联网之后,第四个将改变人类命运和为每一个产业赋能的最具革命性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也许突然某一天,零售机器人将接管50%的门店、仓库和客服的员工。因此,无人超市还是新生婴儿,值得长期关注并给予宽容。但零售的本质是商品和顾客,竞争的本质是效率和成本,无人超市能否大规模进入消费者的生活?成功的关键不在“无人”,而在商品本身是否具备高颜值、独具匠心,顾客体验是否极致;能否具备长产业周期的可持续性?还在这个效率和成本最终规模化后能否获得现金流平衡和最终实现较高的财务回报。而这两个问题,需要大无畏的企业家们勇敢的探索和更多次的迭代。让我们静待这一切发生。
人类进入智能时代是历史的必然。解放劳动力是科技进步的一贯目标。以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企业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使消费者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最佳的体验,是零售竞争的永恒课题。因此,依托于大数据、智能算法的无人零售店,包括其他无人服务业种的出现,应该在意料之中。
至于无人零售店能否成为主导业态,取决于业态间竞争和业态内竞争。先导企业如果能把“技术边界线”向右下推移,改变费用结构,使利润空间扩大,必然会有众多企业效仿跟进,从而成为主导业态。这个过程中,当然也会有大量跟进企业在竞争中死掉。所以拿任何个别企业的成败说事都不符合逻辑。
有讨论纠结于无人店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核心问题,即零售业创新的主驱动力是消费升级还是技术创新。我认为,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不是谁适应谁的问题。但智能“算法”比企业甚至比消费者自身更清楚消费者的需求和感觉。智能时代,人类必将把一切抉择交给“算法”。无人商店正是算法设计出的一个新“物种”,它与之前的自动贩卖机虽然都是无人销售,但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它们的基因不同。
国外的无人商店概念之所以没有被如此炒作,是因为市场信号没有被干扰,市场机制会冷静地做出选择。其实,没有必要对无人商店这种企业行为横加评判,只需泰然处之,静观其变,市场终会以自己的“算法”作出抉择。
Leaderette: This summer, smart stores debut in a number of city of our country ablaze and cause commercial circles hot. As a new form of retail, smart store would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retail stores. As for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China Distribution 30 Member Forum organizes experts who offe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smart store, and the views of experts are presented to readers here.
Experts of China Distribution 30 Member Forum Talk about Smart Stores
Secretary of China Distribution 30 Member Forum
编者按:今年夏天,无人商店在我国多个城市闪亮登场,引起商业界人士热议。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无人商店是否会颠覆传统零售业,它的发展前景如何,中国流通30人论坛组织部分专家从不同视角谈了对无人商店的看法,现将专家的观点汇集,以飨读者。
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成立于2009年11月28日,是由中国顶级流通专家自发组织成立的流通学术论坛,旨在推动流通学术创新,探索流通前沿课题,振兴中国流通产业。G30致力搭建流通专家交流、沟通平台,通过研究讨论形成共识,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提供咨询建议,为提高我国流通业竞争力,促进流通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