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4-11 20:54:53田沁杼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显性教育者隐性

□田沁杼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田沁杼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隐性教育则处于边缘位置且不被重视。但又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因此,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措施,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高校;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自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如孔子强调的“礼乐结合”,认为道德修养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都肯定了隐性教育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在中国古代但并没有明确地提出“隐性教育”这一概念。“隐性教育”这一概念,是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重视并很快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

所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运用文化、制度、隐性课堂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收到触动、感动和震动,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显性教育通常以课堂为主要依托,以专题教育、主题讨论、文件报告等显性形式为主。而隐性教育则更强调形式上的隐蔽性,它通过让大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或环境熏陶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会成为个体自我教育的资源,发挥持久的教育作用。

2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对隐性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需要。在高校,以理论灌输等显性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甚至存在偏见和排斥。而且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其特有的心理特点,更容易对灌输式教育存在盲目的逆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深刻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优势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忽略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法。

2.2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总体良好,但特色缺失

在学生刚步入大学时,首先了解和接触的就是校园的硬件设施和物质环境。所以,学生认识学校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校园的物质环境实现的。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十分注重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进行设施的修缮。高校的校园风景更加优美,基础设施更加人性。但由于过分注重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盲目注重设施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其特色性的建设,使得校园设施建设没有独属自己的特点,各高校校园建筑风格趋于雷同。

2.3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所发展,但认识不足

精神文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代表着师生共同的精神文明追求,是高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对高校的教育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精神建设既包括学校的校风、班风、舍风等精神文明,也包括校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与师师等人际关系上,它们是否和谐、文明、健康地发展,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在高校现阶段的发展中,虽然教育者认识到了精神文明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仍存在着过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其精神文明的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足的现象。

2.4 校园制度建设相对完整,但执行疲软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是一种强制力保障和制约,制度相较于道德、文化价值观更具约束性。健全的制度是一切工作的保障,通过制度建设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行为规范,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然而,虽然学校制度的制定符合科学性和规范性,但学校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制度的实施并没有很好地与师生相结合。这就造成了学校的制度虽然完善,但是在执行时就显得过分的疲软。

2.5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丰富,但缺乏吸引力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摇篮,除了要求专业课知识和技能过硬之外,对整体素质的要求也十分高,学校在这个环节仍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培养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部分高校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了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活动,活动形式较为多样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创造性和认识的片面性,使得活动内容比较空洞,活动只是简单地流于形式,这种“不走心”的活动使得学生对其失去了兴趣,起不到本该有的效果。

3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错误观念的束缚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也是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人们已经把考试成绩作为升学、就业、社会地位的主要依据,出现一味追求考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学校、家长只注重智育、而忽视思想品德,只看分数、造成忽视人格教育的现象。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往往是单调的、不注重效果的说服教育,只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认知而忽略其思想品德素养的内化与培养,这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

3.2 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性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不自觉的接受教育。而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一切隐性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是主导。在实际中,因部分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首先,部分高校教育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认识误区。当提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作为教育者认为就是不受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限制,随意的教育大学生,教育者的这种错误认识使得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育者对教育目的和效果的把控不全面,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部分教育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在高校,显性教育方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渐渐被教育者所忽略。教育者在工作生活中,没有意识到身边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课堂教学等显性活动,而忽略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还未统一。部分教育者、专家、学者虽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却各自形成流派,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成果,影响着学生对其学习和研究。教育者、专家学者还需在这方面加强重视,认真研究,相互交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理论贡献。

3.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局限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有很强的愉悦性和无意识性,正是由于这些特征,使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显性教育更加符合现代发展,尤其是当代人的个体发展需求。但我们又必须看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并将其予以完善,使之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目的。

首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承担系统的教学任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和直接性,是一种外显性的教育方法。通过规范化的教育模式,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其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偏向于形象思维,强调在不知不觉中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和引导。所以,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让大学生形成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

其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控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表现为隐蔽性、渗透性和多样性,这使得在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表现为感性教育,很少上升到理性层面,这就造成受教育者认识的不深刻,教育效果具有短暂性和不确定性,对教育效果更难把控。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带有较强的自学和感悟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内隐的,因而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和把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4 优化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隐蔽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感染,顺乎自然地将教育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4.1 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充分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积极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开发周围的隐性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积极引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其次,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人活动并不仅仅是通过显性的说教来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老师的教学态度、处事原则以及言行举止等“无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价值信仰对育人教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

最后,要真正做好隐性教育这一工作,教师要自觉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它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要求教师要具备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深厚而宽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专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基本的心理科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4.2 发掘高校校园特色物质文化资源

任何一所高校,物质都是前提和关键。校园的环境布置不仅是学校开展教育的基础前提,而且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直观体现。学校的物质环境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场地和保障,而且也在无形中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隐性课堂。因而,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要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互动效应。

首先,高校物质环境建设要凸显本校的特色,体现教育的整体观。在进行校园规划中,既要体现建筑的整体性,又要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将本校的理念与精神充分体现在建筑和校园布局中,使有形的建筑与无形的精神完美结合,让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这样的方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其次,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建设。生活即教育,在建设和美化校园活动中,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锻炼自身的实践和操作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4.3 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精神文明是学校文化中核心和关键,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师生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等方面。校园精神文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作用。从入学开始,学生便会全面、无意识地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其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取向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构建育人的文化环境,营造和谐、有爱、互助、民主的人际交往环境和客观、理性的舆论环境。

优良的校园精神环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爱国主义思想等。经常组织和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实精神生活,提升道德境界。

4.4 完善高校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说,短时期看不到明显的教育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它的教育效果是深远而持久的。所以,高校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在制度建设中提供必要的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开展,避免出现形式化与间断性。

规章制度是高校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而规章制度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应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等规章制度。通过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促进其形成一种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利于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和完善。因此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能够有理可循。

在高校各项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教育性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使制度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同时,规章制度在实施中应当充分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力求规章制度的落实到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规章制度的合理执行,避免有“法”不依、形式主义现象的出现。

4.5 强化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一对相互区别、相互补充的教育方法。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这也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结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隐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既要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优势,又要实现两者的沟通和协调,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构筑环境,创造条件把显性教育方式和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吴文澎.高校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3] 周敏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 高婷婷、李 波、李婷婷.隐形教育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5).

[5] 王逸凡、李 臻.生态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6).

Researchon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Recessiv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TIANQin-zhu

(BohaiUniversity,Jinzhou121013,China)

In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domin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lways dominated,while recessive education is in the edge position and neglected. But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self,to a certain extent,it can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ause in China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cessiv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64

A

1008-9101(2017)03-0087-04

[责任编辑:杨春艳]

2017-05-20

2016年度辽宁省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东北振兴背景下的积极社会心理机制构建研究”(2016lslktzdian-35)

田沁杼(1993-),女,山西晋城人,现为渤海大学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显性教育者隐性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1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28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30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