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解读方式下如何坚持党史文化在高校的价值引领作用*①

2017-04-11 14:39陈鹏联达斯琪
实事求是 2017年2期
关键词:碎片化虚无主义党史

陈鹏联 达斯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1)

“碎片化”解读方式下如何坚持党史文化在高校的价值引领作用*①

陈鹏联 达斯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1)

“碎片化”解读党史,本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传播中的具体表现。“碎片化”方式借力新媒介,解构和虚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影响着青年学生党史观的形成。面对党史文化“碎片化”的传播态势,以习近平总书记党史观为指导,探寻高校党史文化传播和价值引领的路径,必须坚定党史文化的“党”性原则,强化高校党史文化教育主阵地建设。

党史文化 碎片化 高校 习近平党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股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表现的错误思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目的。”[1](P32)“碎片化”解读历史,就是当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制造和衍生出的一种契合网络传播特点的表现形式,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种新态势,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面临“虚无”政治思潮危机的重要根源。所谓“历史揭秘”“还原历史”的声音频频出现,对党史进行片段性解读,再将这些碎片串联起来组合成所谓的新历史,颠覆人们固有认知的历史信息,用以否定党的历史功绩和执政合法性,造成了党史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观异化甚至扭曲。如何弘扬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文化,加强高校党史文化的有效传播和价值引领功能,应对“碎片化”解读历史对青年学生党史观的冲击,已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现实问题。

一、党史文化“碎片化”解读方式的表现及危害

党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开辟了党史研究的新领域,是应对时代发展提出各种挑战的要求,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对党史文化如何定义,尽管学术界至今莫衷一是,但党史文化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大体形成了以下共识:一是党史文化的文化形态是有别于大众文化的、具有极强政治性的特殊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与党的发展历程融合生长而成的一种文化。二是党史文化主要通过理论、精神、物质等层面对凝聚在党内的各个阶段的典型历史事件、历史理论、历史人物作出全面、系统的记录和述评。三是党史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95年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为主题、以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作风为价值取向,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简言之,党史文化的本质就是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各方面文化成果的总和及其当代文化阐述”,[2](P130)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治国目标、方针政策的凝练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从其价值观和政治目的出发,有选择性地“虚无”历史,“碎片化”解读党史的现象不断蔓延且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党史文化的学术研究出现“碎片化”倾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学术界对于党史文化的解读和定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对历史史料的阐释和整合过程中,将“显性”党史文化的当代价值嵌入“细节化”的史料加以解读,导致各派、各家观点各执一词,出现党史文化研究现状的“碎片化”倾向。二是党史文化传播的“碎片化”倾向。互联网时代,对党史文化的“碎片化”解读满足了青年学生对于高校党史教育惯于宏大叙事、官话套话的一种逆向心理诉求,尤其是“碎片化”传播方式得到了青年群体的青睐,无论是短小精悍的内容,还是夸张的语言表述和强烈的视觉冲击,都不同程度地迎合了青年学生的阅读浏览习惯,导致在对待中国共产党历史问题上,以局部性代替整体性、脱离历史环境抽象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掩盖历史真相、以偏概全等历史观混乱现象频频出现。

“碎片化”解读党史危害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碎片化”解读党史,消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淹没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阻碍青年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一些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势力在推行国际战略传播的同时,利用新媒介对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碎片化”传播,诱发高校青年学生对党史、国史认知产生偏差;对党史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目的性、肆意性解读,引发青年学生以西方的价值标准评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将所谓的“世界历史”等同于中国的历史,将党史文化作为世界历史的“留声机”。[3](P407)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某些微小的历史个案,用德里达解构学说中的“延异说”理论对某个整体历史事件作补充或是更替,以西方在近现代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社会问题为标准套用解读中国,使西方的民主、自由观念成为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舆论主流。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随意定位,恶意攻击,诋毁历史人物形象,大肆渲染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的失败和挫折,对于国内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混淆舆论导向,蓄意激起青年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以此消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其次,党史文化传播的“碎片化”倾向正在不断瓦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利用社会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诱导隐形矛盾显性化,对高校党史文化宣传教育的正向功能不断进行消解,使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产生动摇甚至扭曲。部分青年学生深受网络世界各种观点和主张的影响,漠视党史文化的当代价值,理想信念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号,而彰显个人需求则成为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少青年学生认为,党史文化不必人人都学,党史仅仅是具有专业性的学术研究领域等观点和主张盛行,如此一来,理想信念不坚定带来的就是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的非理性冲动。

最后,“碎片化”削弱了高校党史文化教育价值引领的掌控力。当前,由于高校加强党史文化教育机制尚未建立,党史文化课程的设置未能及时有效开展,宣传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严重影响着党史文化教育在传播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使党史文化解读“碎片化”现象蔓延。高校在党史文化进课堂教育时,部分学生对现阶段培养青年学生的党史观产生质疑,对党史文化学习的社会效应产生疑问。一些西方势力利用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用所谓“历史揭秘”“还原历史”等形式,混淆青年学生对党史事件及人物的是非判断标准。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共党史、领袖人物、革命英雄的手段和载体从隐性走向显性,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其腐蚀性和危害性,不仅影响社会风气,也加剧了高校党史文化传播及价值引领功能的进一步弱化。

二、以习近平总书记党史观为指导,探寻高校党史文化传播的路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国史和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在多个场合多角度谈及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史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放到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探索和奋斗史中去认识和定义。三是尊重党的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四是学习、分析和研究党的历史,最终目的和落脚点是把握规律,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史观为探寻高校党史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有效途径提供了明确的指针。应对“碎片化”解读党的历史所产生的危害,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坚持党史文化传播的世界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党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党史文化融入全人类的先进文化、置身于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理解,就必须“站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理论高度,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高度,站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4]以世界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来理解和传播党史文化。由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发展史、奋斗史凝结而成的党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方案”贡献给世界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大会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谈到,“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党爱党,知史爱国。”[5]坚定党史文化教育传播中的“党性”原则和鲜明特征,就是要牢记95年党的奋斗历史,牢记67年共和国的发展历史,并将其放在近代170多年艰难探索、中华民族5 000年悠久的文明传承中来理解。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通过学习党史、国史,以世界性视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认同,增强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其次,坚持党史文化在教育传播多元化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新媒体时代,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特征日益明显,文化话语权的竞争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中的重要方面。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文化“碎片化”解读中无所不用其极的恶劣行径,党史文化教育和传播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强调党史文化的政党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建构多样化、通俗化、大众化的传播载体,在多元化传播载体和渠道中,使党史文化的传播能贴近高校青年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努力营造敬畏历史、尊重历史、尊重英雄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发挥党史文化传播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最后,借力新媒体,营造党史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新时期,各类新兴媒体在互联网移动平台传播中呈现出“碎片化”“集成化”“社交化”等新的传播特征。[6]高校青年学生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在参与网络上的自主性交流讨论中,接触到的大量网络信息会不断撞击青年学生已有的历史信息,容易造成青年学生价值观出现以偏概全、历史观出现“碎片化”虚无倾向。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克服党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倾向,化解青年学生心理上对新媒体压倒性优势的简单认知,关键在于传播方式的与时俱进,传播内容的及时到位以及营造党史文化传播教育正能量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2016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人民法院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人格权益的典型案例,无疑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挑战社会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的有力回击,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党史文化教育的鲜活例证。

三、多种措施并举,加强高校党史文化教育主阵地建设

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生活美德、职业道德,其中思想道德在“三观”教育中处于引领地位,是青年学生人生成长中的“第一颗扣子”。如何加强高校党史文化教育,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化解党史文化“碎片化”解读产生的危害,是当前高校党史文化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措施,加强高校党史文化教育主阵地建设。

首先,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大是大非问题。党史文化是高等教育各个环节不可或缺的内容,贯穿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中,渗透于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中。当前,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平台,攻击诋毁领袖、抹黑英雄、歪曲历史事实的错误倾向所产生的严重危害,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同时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击和批驳。苏联解体之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危害的严重性、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殷鉴未远。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苏联解体时曾经指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7](P113)今天,我们的党史文化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的肆意践踏,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真正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解读中共历史和新中国历史的本质和面目,是当下党史文化在高校教育和传播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其次,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并以此作为研究和传播党史文化的科学方法。中国共产党95年艰难曲折的奋斗史,创造了无数个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述的“想不到”的巨大成就,但“想不到”的背后其实有着规律的必然。当下的党史文化教育和传播必须首先弄清这些历史规律和历史必然性,而如何研究学习和传播党的历史,方法论问题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8]实事求是、全面、客观、辩证、发展地研究和阐述党的历史,是党史文化在高校传播和价值引领的根本所在。

再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发挥其在党史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党史国史进课堂、进教材、更要进头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党史文化教育宏大主题所承载的价值观、历史观教育,一方面,要对于党史文化教育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增强思想性,体现价值性,做到教育传播中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体现党史文化教育主题的宏大深刻,完成时代赋予高校育人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党史文化作为一种“记忆文化,需要有丰富的史料支撑”,[2](P210)需要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在阅读接受上的直观性与便捷性的心理需求,需要突破严谨的学究式陈述所导致的党史文化“政治秀”“学术潮”现象,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党史国史资源,利用革命遗址、革命故事、革命人物的“物、事、人”,以其为载体,将其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用于教学活动各环节中,让传统的党史文化认知更立体、更可触摸,实现党史文化教育在叙述层面的小处着手、贴近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传播党史教育的“魂”。对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解读党史惯用的方式和手段,要通过典型事例进行剖析,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分析中,让青年学生擦亮眼睛、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最后,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多方参与协同努力,化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和影响。文化建设的丰富多彩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搭建教育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符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文化建设平台,“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度”,[9](P10)集聚学校党政工团、学生社团的力量,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对党史文化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比如,利用重大节日或重大历史事件,紧扣党史文化的整体发展脉络,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张力,把党的重大节日文化转变为生动鲜活的教育资源,对革命事迹、英雄人物、民族精神等内容开展“线上线下”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党史文化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开展以红色主题为基调的社会调查,创作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的舞台剧等,都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党史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党史文化建设作为青年学生认知中国、认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发挥着传承历史文明、资政育人、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作用。建设有中国自信、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的党史文化教育体系,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文明传承。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以“碎片化”解读方式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加强高校党史文化的学习教育和传播,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中国发展实际,面向世界,造就一批具有坚实党史文化理论基础、坚定政治理想和信念、锐意进取的青年人才,无疑是一件理论和现实意义巨大的事情,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1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3]毛泽东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孙英.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历史思考、现实思考、理论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16(02).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1.

[6]肖志涛.中央媒体必须在媒体融合实践中坚守党性原则[J].红旗文稿,2015(06).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7-22.

[9]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洪美云

G641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2.22

①*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和践行路径”(13A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碎片化虚无主义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