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伟,王亚妮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析
杨宏伟,王亚妮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意识形态安全在现代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价值观念分化、理想信念弱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内忧,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落、西方意识形态竞争和文化输入等外患,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健全文化立法,积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新时期应对挑战、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有效路径。
意识形态安全;安全预警机制;文化立法
随着国内改革不断深化,同市场经济相关联的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不断兴起,试图挑战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上各种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激烈,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论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侯惠勤认为意识形态在国家权力中居于核心地位,从当代意识形态历史转型的角度探讨了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田改伟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所具有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张骥以文化为切入点,认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就是文化安全问题,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上主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等等。但就意识形态对整个国家历史命运所起重要作用的把握还不到位,导致从整体上把握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和成果还比较少。本文从意识形态安全对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入手,着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论述。
意识形态建设在现代国家建设中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是国家结构中的灵魂;在现代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中,意识形态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中坚力量;在国家安全建设中,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已成为关键。
(一)意识形态是国家结构中的“灵魂”
科学合理的意识形态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它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潜在力量,是国家结构中的“灵魂”。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承和科学发展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前提和保障,对于凝聚价值共识和形成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作为“灵魂”,意识形态通过价值观念上的共识,统一并规范社会道德伦理、法律政治秩序,整合国家各方面的要素,凝聚社会各领域的力量,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民众的价值共识与政治认同。
(二)意识形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中坚力量
在现代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中,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国家谋划外交战略、制定外交政策、实现外交目标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中坚力量。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提升综合实力、确立我国的国际地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承载者,文化已成为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领域。第一,能够增进国与国之间的认同与友谊,达到外交目的。第二,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难以控制性,所以往往会对有些国家的政治产生影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文化霸权战略,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意识形态作指导,就难以招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输入。
(三)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关键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国家安全是世界都关心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国家安全包括构成国家的“硬件”安全和“软件”安全,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软件”构成,是国家结构的“灵魂”,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关键。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3]统一的意识形态具有将民众凝结在一起的作用,是国家统一的保障,意识形态安全要求民众在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反,意识形态混乱或者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国家,就好比是一个精神病人,其行为缺少健康意志的引导,做事缺少目的性,表现为错乱和无序,就会失去自主性和自我保护的能力。[4]
(四)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集中精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并驾齐驱。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叠加作用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国内外形势的双重挑战。
(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内部冲击
在国内,利益分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导致价值观念分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逐渐淡化,导致一些社会成员甚至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弱化,加之各种社会思潮趁虚而入,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1.利益分化导致价值观念分化。马克思说过:“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同时社会分工的存在和收入差距的出现也导致了人们利益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从而引发社会价值观念的分化。现代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部分群体在价值取向上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市场经济中的资本逻辑和利益导向等诸多因素使社会越来越趋向功利化,导致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弱化,部分社会成员价值取向扭曲。从“毒奶粉”到“毒疫苗”,这背后展现出来的就是社会价值观的某种扭曲。一些社会成员、党员甚至是领导干部“崇尚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往往经不起钱、权、色、利的考验,易于为敌对势力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严峻挑战”。[7]
2.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弱化。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建设者和践行者,而部分党员同志与领导干部并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反之,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严重,降低了广大民众对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度。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缺乏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些即使学习过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但是也缺少联系实际的能力,没有将理论转化成指导实践的有效准则,更多的是“纸上谈兵”。思想意识上没有严格遵照党章的要求,以至于出现很多消极腐败现象,导致行为上放任自流,损害党员群体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进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上摇摆不定,产生认同障碍和逆反情绪”。[8]
3.各种社会思潮趁虚而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保守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为例,新自由主义主张个人主义,与我国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违背;主张私有制,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公有制相对立;主张自由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全球资本主义化,否定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通过各种方式解构历史,认为中国现代史是从“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走上了“以俄为师的歧路”。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抨击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根本目的是要搞乱人心。各种社会思潮虽然主张各异,但却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就是要从思想意识上动摇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外部挑战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挫折使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动摇。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低潮。第一,部分人及反马克思主义者借此大肆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抨击马克思主义。第二,使与社会主义国家相对立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到,相对于军事战争和经济封锁,“和平演变”更加有效。苏联解体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矛头指向中国,借助高科技手段向我国渗透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行为日益明显,其目的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现行政治统治与既得利益,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发生动摇。
2.全球化过程中西方资本、技术和产品的涌入,动摇了意识形态的基础。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雄厚而占据主导地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因此站在精神生产的制高点上。全球化过程中,资本在全世界的巨大流动带动了技术、产品等的流动,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西方资本、技术、产品对我国的大规模输出必然使其意识形态在我国蔓延。第二,涌入国内的西方资本、技术、产品自身或多或少带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存在敌对与偏见,在此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他们借助于资本、技术、产品的流动,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加紧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目的就是要影响我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从而动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
3.西方文化的输入,试图在内容上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替代品。“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是由于文化能够以完备的方式实现意识形态从总体上持续控制社会秩序和既定利益关系的要求,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持久地实现意识形态的支配功能。”[9]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大背景下网络信息、影视、传媒等技术领域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生存空间,不断加快向我国进行文化输入的步伐,试图使带有其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文化在多个地区得到认可。文化往往与政治、经济有结构性的联系,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国家间政治、经济上的合作,以此为载体,达到文化输入的目的。文化多元化在内容上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替代品,促使民众文化选择性增加,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与冲击。
目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维护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对于顺利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的兴衰盛亡,所以在路径的选择上也要把握国家整体发展的前途命运,从思想文化入手,既有理论方面的补充也有实践层面的思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路径作全面系统地认识。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努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化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纷繁复杂形势,我们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10]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和政治基础。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自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做到真懂真信,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要坚决抵制党内消极腐败之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性修养,明确党员义务,增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再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联系我国当前发展实际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以符合我国发展实际、惠及全国民众的理论创新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加快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化,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度。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化首先要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时代发展要求下通俗化和具体化,融入民众生活当中。其次是加强信仰教育,教育是意识形态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要加强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价值体系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国家培养出来的人确确实实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再次是利用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当前大众传媒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所以要重视大众传媒的引导力和普及度,发挥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的思想引导和政治控制等功能,做好舆论引导,通过大众传媒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提升社会认同度。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采取有效措施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强化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提高教育者的道德水平,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全过程,政府在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发展规划的制定上遵循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实践行动。让核心价值观成为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上,通过实践育人,深化和创新实践活动,努力达到人人学之,人人行之。
2.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文化软实力建设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紧密结合,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努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有效遏制西方文化渗透输入,占领文化阵地主动权。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不断夯实这个根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1]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寻找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场域,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第三,提高文化软实力还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生产力建设,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塑造我国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三)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一个良好的预警系统可以有效防御与化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面对各种思想的泛滥,面对西方对华文化的强势渗透,树立安全预警观,建构安全预警机制,积极应对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所遇到的挑战,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举措。“当一个组织未能预警到重要的危机信号,或者对预防机制中将出现的危机没有应对措施,或者没有情境损失限定机制和恢复机制,灾难就会出现。”[12]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建构可以从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机制、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意识形态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这样三个方面来进行。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机制要求对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风险、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所带来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为消除意识形态安全可能面临的风险制定计划、制度等;意识形态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要求建立预防和减少意识形态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可能引起的社会危害。
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首先组建相应的预警组织机构,这是安全预警机制的首要任务,在危机尚未带来大的危害时候就预见到危机可能发展的苗头,抓住问题的关键,建立高效的应急防范措施;其次,提高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人员的意识形态安全预判意识和能力,全面预见主流意识形态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分析其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的危害程度,做到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再次,发挥国家“智库”建设对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预警的作用。现代社会仅凭任何一个人的智慧都很难达到在国家层面对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随着意识形态问题的多样化与研究的深入,其跨学科特性愈加明显,所以这个“智库”应该有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多方参与,风险共治,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预警工作,努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最后,要加大意识形态领域预警资金保障。资金投入的多少决定安全预警的质量和水平,信息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预警主要工作是对网上言论的监管,资金除了保障相关人员工作以外,还应当增加对安全预警科研工作的投入。
(四)健全文化立法,规范意识形态宣传行为
1.健全文化立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同时存在各种文化乱象。我国虽然早就认识到了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国家及地方各部门也都已经制定了一定数量的有关文化的法律法规,但是在文化方面的法律还相对比较欠缺,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新形势新任务还不完全适应,文化立法在我国仍然是一个短板。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制定规范国家文化秩序的法律法规可以说是势在必行。首先,加快当前文化发展所急需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成立专业化的司法和执法队伍。其次,加快互联网领域的立法进程,规范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维护文化安全。再次,深化文化立法宣传教育,形成尊重文化立法,崇尚法治的社会良好氛围。最后,在依法治国大环境下,规范执法工作,推动领导干部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矛盾的意识,提升行政人员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通过约束与保障机制的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自觉力量会更加快速有效地形成。
2.规范意识形态宣传行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迎来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和深化,自媒体时代自主性特征突出,加大了信息、新闻传播的自由度,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通过健全文化立法,规范意识形态宣传,“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13]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引领,时代的进步需要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来推动。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便利,传播主流思想,在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加快意识形态宣传方式与路径创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特点和优势,“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4]
(五)兼容并包,积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1.兼容并包。全球化时代,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当前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对待文化的态度也是如此。我们所了解到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上通过吸收、继承、借鉴慢慢成长起来的。先哲老子早就有言,“大邦者下流”,大国当如江河之下流,有容纳百川之胸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要注意保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要相互尊重,交流互鉴,“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15]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在内容上借鉴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补充鲜活血液,注入新鲜活力,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发展上,中华文化的内涵也是不断扩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核就是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
2.积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潮之间的交流交融也日益密切,我们既要看到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带来的挑战,还要看到意识形态之间相融相通的一面,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优秀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要注意分析他们产生的环境,借鉴其合理的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有利的成分。在吸收借鉴时要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注意甄别,对于那些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敌对文化要坚决抵制、反对和斗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有了共同信仰、共同理想,才会形成共同行动。在当今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阻碍与挑战,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建构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科学合理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不断发展中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3][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海口:海南出版社,1989:32.
[4]夏保成.国家安全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1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7]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45.
[8]徐成芳,罗家锋.试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J].政治学研究,2012(06).
[9]张骥等著.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 c_1118891128.htm,2016-05-18.
[11]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论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20.
[12]赵欢春.“总体国家安全”框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探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1).
[13]习近平.推进网络强国建设[EB/OL].http://it.people. com.cn/n1/2016/0420/c1009-28290330.html,2016-04-20.
[14]同[1].
[15]同[10].
编辑:鹿风芍
D602
A
2095-7238(2017)02-0029-05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2.005
2016-10-19
杨宏伟(1972-),男,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王亚妮(1993-),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