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探索

2017-04-11 11:10云南中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办学

文 云南中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

张 洁 云南中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教师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各界的教育需求,各地方本科院校应当严肃思考如何突破传统办学思维模式,力争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寻求全方位改革,以适应社会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

办学理念不够清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卫生人力资源,这势必要求各医学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客观而准确地建构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办学模式。总体来说,医学院校的办学理念理应围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这一中心思路而展开。但现实的情况是,部分院校办学理念相对保守,未能找准科学定位和有效凸显特色办学思路,忽视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即使在办学目标中体现出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未能落到实处,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来组织教学。

片面追求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医学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高成本、高投入,因此,办学资源与培养学生人数必须相匹配,这本身必须做到认识到位。但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医学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基础设施明显与办学规模不能同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模式仍以“教”和“学”为主。众所周知,教师教授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只有达到有机的融合,教学质量才会具备整体上的保证。但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过多地强调了“教”和“学”,却忽视了如何“做”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如何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中心任务在教学中被漠视。因而,虽有实验学时的教学安排,但课时有限且远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重视。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进入为学而学而非为做而学的误区,其必然结果则是培养的医学生在动手操作方面表现得技能不足。其实,在高等教育的整体组织中,“做”和“学”理应享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不可偏废。至于在医学教育领域内,或许“做”还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这是由医学学科的总体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基于医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必须从根本上强化和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作为自然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具有分科细、知识量大、互相交叉的特点。从这一角度来看,在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中突出理论教学的分量和比重毫无疑问是必须的,同时也是必然的。但是,基于目前的医学教学体系,如果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各学科交叉甚至是重复的内容加以有效集成,那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必将面临不堪重负的窘境。何况,如果理论教学占据了压倒性的比重,那么实践教学的空间势必会变得更加狭小。当然,我们必须应当承认,在任何学科的教学组织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是基础。但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学习尤不可取,特别是相对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特点的医学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过去那种靠简单扩充课程内容、增加学科课程设置的方法和思路,早已无法适应和满足现代医学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技能固然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忽略对其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因为医学和其他领域、门类的学科相比,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分在于医学特别强调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就拿医德教育来说,正所谓“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因此,显而易见,医学作为一个特殊学科,其全面的人文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

更新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前提和基础,对整个教育起着指导性作用。首先,办学理念必须由传统的专才教育向全才教育转变,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岗位需要和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在以专业培养为基础的前提下,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核心,避免学生出现过分专业化,甚至专业利益化现象。其次,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实践并重转变,继而再以其为基础全面扭转医学教育中重理轻文、重授技轻育人、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学好理论知识是基础,而如何应用于实践才是关键。必须注重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并且应当始终做到两者并举。第三,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这是医学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一种先行意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虽然阶段性的医学本科教育培养的医学专门人才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并初步达到了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服务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就注定了医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仍需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强化道德修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

转变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思维模式的僵硬化、形式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应当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尽管在我国,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早已开始,且历经长时间的实践,目前也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应当不断思考、摸索、尝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中,由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必须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以顺利实现实践教学师资的专业化和教学管理的专门化,进而大力构建实践教学的新体系和新格局。

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优化是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我们必须对其加以高度重视。首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把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相融合,充实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全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其次,不应拘泥于传统课程的设置框架,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课程和人文课程建设,以形成学科、实践、素质并立的课程结构布局,并注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从中明确各门课程的地位、作用,从而达到对课程的科学安排,即保证基础课,强化主干课,增强实践课,增设人文课,促进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第三,应当实行弹性学分制对学生进行考核。必须看到,考试是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但不是绝对途径。特别对需要掌握临床技能的医学生而言,不能无限夸大考试的作用,否则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得到学分而学,其结果必然是高分低能。应适时采取考试与考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状况,特别是实践课程和人文课程的学习状况。

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强调的就是一个如何“做”的问题,它和理论教学在医学教育中享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校内,应当通过增加实践学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加强实验室建设等举措,引导学生上足、上实、上好实验课,并提高参与实验的兴趣而不是被动参与实验;在校外,应当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比如地方基层医疗系统和研发企业等,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加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培养。这一努力能够保证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因此,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相当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在临床学习中,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发现新问题,接触新病例,掌握新技能,才能有效促进自身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校内实践学习和校外临床实践的双重配合,并着力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师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因此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师资建设也要跟上,学校必须加强对外来优秀人才的引进与校内师资的培养,加大引才、育才、用才的力度,尽快改善师资结构,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优秀教师队伍,以形成人才辈出、优势互补的教师学科群。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人格的榜样。因此,必须以师德建设为基础,以榜样的作用带动医德教育,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以自身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导学生。

强化人文教育。医学关注的根本问题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所以其自始至终都无法脱离人文关怀。只有重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以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语文、人文讲座等一系列课程为主导,配合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等措施,才能将人文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也就是说,只有教育医学生养成关爱生命的仁爱之心、道德操守和职业责任感,才能保证其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一名真正热爱医学并有志献身医学的合格医生。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生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