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蕾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北京 100084)
格兰特多元文化教育思想探源
王筱蕾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北京 100084)
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本文选取了国内鲜为人知的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创始人卡尔·格兰特(Carl A.Grant)作为研究对象,文章简要回顾了其个人经历,并对其学术发展历程进行了全景式回顾。通过对格兰特本人的直接接触和文献研究,梳理出其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以期为国内从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学者拓展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阈。
格兰特 多元文化 教育思想
卡尔·格兰特(Carl A.Grant)非裔美国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威斯康星大学赫夫斯-巴斯科姆(Hoefs-Bascom)荣誉教授。曾任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学会主席、美国教育研究评论编委、美国评估与教师质量国家研究理事委员会委员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出版委员会主席。1990年被美国教师教育学会评选为教师教育的七十位重要领导人之一,1997年他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杰出成就奖(Distinguished Academic Achievement Award),2001年,获得美国多元教育学会多元文化教育学者奖(G.Pritchy Smith Multicultural Educator Award),在2010年他获得了美国教育研究会(AERA)社会公正教育奖(Social Justice Award),并在2011年获得美国教育研究会(AERA)颁发的导师奖(Mentoring Award)。
作为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位知名学者,格兰特一直笔耕不辍,已经编著出版了三十多本学术著作。许多著作一版再版,并被译为多种国家文字,由其和他的学生C·斯利特(Sleeter,C.)共同完成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抉择:族群、性别与阶级的五种取向》自1988年出版以来已经出版了第六版,这本书可以称之为格兰特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书中所阐述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格兰特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倡导者和领军人物之一,他不仅在有关教育评价、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等诸多方面有所建树,同时也积极投身于国际学术交流之中,并将研究的视野逐步从关注本国多元文化教育的问题扩大到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教育问题的关注,对韩国、台湾地区和欧洲一些国家多元文化教育问题的关注使他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但很可惜,格兰特的学术影响在我国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鲜为人知,也正是这一点促使本人致力于从事研究格兰特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想。
格兰特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虽然他没有生活在深受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压制的美国南部地区,但是种族主义的阴影却也时刻笼罩着他的生活。在学校里他和他的黑人同学们所使用的教科书一直以来都是别人用过的旧书,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从来都没有使用过新的教科书,而且书中的内容很少涉及到非裔美国人的文化和历史,那个时候格兰特很难将这个简单的问题与种族主义联系起来,因为即便是用旧的教科书也没有影响到格兰特和他的黑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美国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教育在布朗法案颁布50多年后才得以改善,美国黑人学生才获得了与白人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也许是童年时的这一个小小的疑问在格兰特的心里埋下了种子,格兰特在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就是黑人学生使用的课程教材与学业成就间的关系。
格兰特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过多地受到种族主义的影响,他选择的学校都是黑人学生的学校,学校中只有极少数的白人教师。格兰特不是没有想过走出自己生活的圈子去看看白人学生是如何学习生活的,他也是有机会去其他的学校学习,因为母亲的原因他最终选择留在了既有的生活半径内。格兰特的母亲生活在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亚拉巴马州,亲历了种族歧视给黑人带来的伤害,因此她要保护她的孩子们不受种族歧视的影响,直到大学毕业在母亲的建议下格兰特选择的都是传统的黑人学校。
格兰特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进入美国陆军服役。在旧金山服役的两年格兰特真正的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从黑人的世界走了出来并切实地感受到种族歧视所带来的伤害。格兰特在两年的军旅生活后回到了芝加哥,在经过两年修养后他在当地小学获得了代课教师(Substitute Job)的职位。①此后,格兰特获得了芝加哥华盛顿学校的教职,在华盛顿学校工作的五年里对格兰特的学术生涯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在这期间他通过夜校学习获得了罗拉大学的硕士学位。1967年1月他开始在威斯康星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往返于麦迪逊和芝加哥之间继续从事着小学代课教师。1972年1月格兰特顺利获得了自己的博士学位并且留在了课程与教学系担任助理教授,至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1978年他获得课程与教学系的终身教职。作为美国多元文化研究早期的倡导者之一,格兰特为推动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而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为其发展努力争取各方支持,最终使其受到关注成为影响美国少数群体学生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格兰特的执教生涯中培养了很多在美国教育界知名的学者,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领域的另一知名学者C·史利特就是格兰特的学生,他们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学术研究上的合作者,他们共同发表了很多学术著作和文章,甚至格兰特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核心理论都有C·史利特的参与。已经八十几岁高龄的格兰特还在从事着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对于他的学术之路我们很难通过宏观的视角予以全面的审视,只有通过那些触动格兰特内心的事件才能进一步了解他的学术之路。
(一)在芝加哥教学
直到大学毕业格兰特一直生活在以黑人为主的环境中,所以他从未感受过公开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的存在。然而,在从军队退役后在经历了两年病痛的折磨,格兰特选择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回到了自己生活过的芝加哥南部城区。正是在段时间使格兰特明白了种族主义与社会阶级主义有很多的表现形式,而那些号称反对种族主义、帮助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的政策有时仅仅是美丽的说辞。对于那些黑人学生来说,相比于给学生们做一场精彩的演讲或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而言,如何帮助学生们了解他们所处的困境则显得更为艰难。在芝加哥城区教学的经历让格兰特回到了现实,也唤起了他对种族主义问题的深入思考。
格兰特博士论文是《城区黑人学生的自我概念、成绩和出勤率与课程教材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作为研究内容正是源于其在芝加哥的教学经历。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兰特发现学生们使用的教材忽略了非裔美国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黑人被视为美国社会的二等公民。当他针对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向校长提出增加些课外图书和科普活动时,校长拒绝了他的要求。拒绝他的理由是一方面他们正在考虑增加一个新的阅读计划而需要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校长认为增加课外图书和科普活动对于格兰特的教学作用不大,因为他的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不会与科学有太大的关系。这样的答复让格兰特觉得很无助,为什么校长现在就预言了黑人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个困扰着他的问题使他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同时也开启了格兰特对教师教育问题的思考,也为其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将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格兰特和他的三个同事一边工作一边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希望通过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经历帮助他们成为学校的管理者,格兰特更希望在未来他可以成为一名校长,从而可以在芝加哥的教育系统中担当更高级别的管理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格兰特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美国的教育改革之中,才会改变美国教育系统中存在的种族主义倾向。他们相信如果能够成为美国公立教育系统的管理者,那么一定会探索出在学校中消除种族主义的途径。
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还是各类教职人员培训中,对种族、社会阶层和性别的理解都带着固有的成见。特别是对非裔学生存在的偏见深深地刺痛了格兰特,因为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他发现他所教授的这些非裔学生对他们所拥有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充满了自豪;他们生活的社区整洁而干净,虽然很多人的确没有很多的钱,但是他们一样热心于社区的建设;学生们则活泼好动,谦虚而有礼貌,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格兰特认为,对于非裔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政府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公平的教育过程,还需要了解并尊重非裔学生的文化传统、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师。
研究生课程和职业培训的内容让格兰特深深的感觉到与现实教学实际的脱离,使他陷入了迷茫之中,如何才能帮助那些教授非裔美国学生的教师成了困扰他的一个难题,这也成为促使他日后成为美国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中杰出代表的重要动因。
(三)儿童眼中文化认同
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格兰特始终相信非裔学生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主流社会,以此来证明非裔美国人同样是一个优秀的种族。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事情,使格兰特更坚信了自己的看法。
格兰特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针对在城区就读的黑人学生的自我概念、成绩等与他们所使用的课程教材内容的相关性研究。格兰特在朋友的帮助下选择了一所城区的黑人小学进行相关的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内容需要选取三年级和六年级各10个班学生进行阅读成绩与自我概念间的相关性的对照试验。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考察学生在进行“我们是黑人”的阅读项目过程中对自我概念和阅读成绩影响。格兰特选择的这20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比较低,并且任课教师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对教师和学校布置的任务缺少积极性,最重要的这20个班级中都只有黑人学生。在试验班级中格兰特和他的助手向学生们发放了“我们是黑人”的阅读材料时,学生们的那份喜悦与兴奋深深地感染了格兰特。他从没见过学生们对阅读材料如此的感兴趣,学生们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材料,因为这些材料都是有关黑人的故事,而且学生们还不时地彼此讨论和分享着相关的信息。格兰特通过观察和与教师们的讨论发现,学生们讨论的内容不是课后题目的答案而是分享他们在读到有关黑人故事后的那种振奋的感觉。可以看出来平时这些被认为学习成绩差的黑人学生对待这些阅读材料如获珍宝,他们对书中的黑人英雄充满了尊重与崇敬之情,而且教师们发现学生在使用这些阅读材料的阅读课上不存在课堂纪律的问题了。六年级的学生则希望格兰特告诉他们在哪里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黑人成长和发展的书籍,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使用过根据非裔美国人的特点而设计相关课程材料。而对照组的学生则表现的非常气愤,因为他们无法使用这些阅读材料。学生们对自己族群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渴望深深的触动了格兰特,正是学生们的表现让他再一次坚定了自己看法,非裔学生与主流社会的学生一样热爱学习,更愿意了解那些能够激发他们族群自豪感的东西。
通过这次研究,不仅肯定了格兰特有关课程内容与学生表现间相关性的判断,也为日后格兰特所进行的相关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格兰特认识到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对学生发展影响的重要性。
(四)“为美国而教”
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格兰特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更为深刻,特别是在90年代初期担任名为“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s,TFA)的非营利组织的暑期培训项目主管的经历使格兰特对教师教育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为美国而教”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在90年代该组织实施了一项为美国乡村和城区培训500名预备教师的教师培训计划,能够成为该计划培训对象的预备教师都是经过严格筛选且学业成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同于其他的教师培训项目,“为美国而教”组织的这个培训项目更强调培训对象的组成要平衡不同种族和性别。
格兰特所参与的这期暑期培训的主要课程是以多样性和多元文化教育为基础,但是让格兰特想不到的是在培训之初这些经过遴选的来自不同群体的学员却都持有种族中心主义的倾向。最初他们只对涉及自己群体内容的课程感兴趣,甚至有些学员只关心如何能够教好他们自己群体的学生。学员们的表现让格兰特非常吃惊,这样一群优秀的预备教师只狭隘地关心如何教好自己群体的学生,而忽略了那些来自其他群体的学生。
格兰特慢慢的理解为什么学员们有种族中心主义的倾向,特别是那些来自边缘群体的学员,由于在过去美国社会和学校教育存在着种族主义,因为种族歧视他们受到了苛刻的对待,现在他们有能力帮助自己群体的学生自然希望来帮助学生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格兰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或是某种偏见,而忽视对其他群体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因为除了种族问题还有很多原因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为美国而教”暑期培训项目的这段经历使格兰特明白教师培训很难让所有的教师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之中,但是可以帮助教师获取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巧以及多元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同时格兰特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审视自己的理念与信仰,以免因为观念的局限和社会的变化影响到教育公平。
正是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这样一件件小事推动着格兰特走向了学术之路,并影响着他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视野。格兰特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与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执教经历是分不开的,更是这样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引导着格兰特突破种族局限走向更为广阔的研究之路。
注释:
①美国的代课教师制度与中国的代课教师制度不同,美国有专门的代课教师管理机构,当学校的正式教师因病假或事假短期无法上课的,则需申请由代课教师来负责完成休假期间的教学任务,代课教师并不是学校的固定教师而是服务于一定区域的所有学校。
[1]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1).
[2]蔚华.美国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9).
[3]吴明海主编.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Grant,C.(1999).Personal and intellectual motivation for working from the margin.In C.Grant(Ed.),Multicultural research:A reflective engagement with race,class,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London:Routledge.pp.157-167.
[5]Grant,C.,Black Studies Materials Do Make a Difference,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66,No.9(May-Jun,1973),pp.400-404.
[6]Grant,C.,An Essay on Searching for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for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Highlighted Remarks Regarding the Role of Gender,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8,pp885-903.
[7]Grant,C.,Escaping Devil’s Island:Confronting racism,learning history,Race Ethnicity and Education,Vol.14,No.1,January 2011,33-49.
G40-055
A
1007-9106(2017)05-0167-04
*本文为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资助项目“中外民族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JZXYB1421)。
王筱蕾(1983—),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助理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