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分析的中国组织管理理论模式取向浅析

2017-04-11 06:22袁俊辉徐青
社科纵横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性理论思想

袁俊辉 徐青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四川成都 610073)

基于人性分析的中国组织管理理论模式取向浅析

袁俊辉 徐青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四川成都 610073)

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基础,对人的管理和管理中的人是一个贯穿管理始终的核心问题。基于人性分析,在管理理论发展中,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文化人”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同时基于人性假设理论相应提出了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对各人性假设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环境,对我国现阶段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人性假设 管理模式 人情 人本管理

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对于人性或人的基本看法这个根本问题,进步的管理本身就蕴涵着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现代管理理论都以人性假设为前提,人性假设理论反映了管理学家对人的不同认识,并与所处环境及时代有关,不同的人性假设在实践中体现为各种不同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回顾管理理论发展中的各种人性假设,对于探索我国现阶段的管理理论模式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人性假设的几种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

(一)经济人假设和任务管理的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早期,雇佣工人的人性状态与奴隶、雇农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生了管理理论中经常提及的“经济人”假设。[1]该假设认为人总是懒惰的,只愿听命行事,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只有物质实利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该理论把职工看成只为个人经济利益的需要而工作的“经济人”,但毕竟它在管理中重视了人的因素。把人看作是“经济人”,相对应必然引申出严格控制和监督式管理方案,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以工作为中心,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手段,施行硬性管理,即所谓的任务管理模式。该理论开拓了两个方向的研究,一是主要专注于组织内的雇员,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生产率;另一个是专注于整个组织,研究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的方法。经济假设理论其积极的作用在于为后来的组织理论发展打下了基础,确立了直到今天仍然有效的重要的管理过程、职能和复杂的组织结构,强调了管理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其局限在于适用于静态和稳定的组织,难以应用于今天变化的和复杂的组织,所提出的普遍性准则往往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组织,总体上是将雇员看成工具而不是资源。

(二)社会人假设和参与管理的模式

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的古典管理理论只展示了人的自然属性,漠视了人的社会属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即行为管理理论。该理论将人设想成有各种需求的“社会人”,除了有金钱和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感情需要。从而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培养人的归属感、全局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出新型的参与管理的形式,让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组织的决策过程。“社会人”假设在一定意义上提出了被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民主、平等主义等问题。[2]此理论对组织中激励、群体互动和其他人际关系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关注这些过程对管理的意义,挑战了将员工看成工具的认识,深化了员工作为资源的观点。其局限该理论过于关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过分否定了经济人假设和正式组织的管理作用,把组织和群体提高到了损害个人的程度,结果是“个体性被淹没在团体之中,创造力受到严重抑制”。更为严重的是,行为管理理论专注于组织内部,漠视管理的权威是存在于形势和环境之中。[2]其局限还在于个体行为的复杂性令行为预测非常困难,由于某些管理者不愿意采用,许多行为概念尚未得到应用,当代行为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往往无法传达给从事实务工作的管理人员。

(三)自我实现人和自主管理模式

“自我实现人”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工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和手段,而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3]自我实现是一种充分运用自己各种能力,发挥自己潜能的欲望。据此假设提出自主管理的模式,认为管理的核心不仅是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求,而应把管理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上面,管理的任务在于给人安排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工作,鼓励员工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是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尽可能统一起来,主张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以便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此理论在实践中能做到尊重每个人的价值,提倡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注重通过工作本身来调动员工积极性,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但自我实现人假设未考虑人的社会性,忽视现实的个人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和关注,把管理的思想工作化,由此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精神万能论,具有明显的空想性,陷入反社会反管理反控制的空想中。

(四)复杂文化人和权变软管理模式

“复杂文化人”认为人是复杂的,受多种内外因素的交互影响,人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而且会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需要的层次不一样,人在同一时间可能具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且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所以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时间、任何个人的统一的管理方式,所以组织管理者必须根据具体的个人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即权变管理的思想。[4]权变管理理论认为没有普适的管理方法,每个组织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各不相同,要求管理者充分了解组织内外状况,根据情况随机应变。该理论出现意味着管理理论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它汲取现代科学管理阶段的系统论观点,强调行为、制度、价值观三个理论层面是紧密相连的有机系统,既强调对组织员工整体的研究,同时又强调群体和谐也不应导致个体的个性被扼杀。同时这一理论重视发挥文化的管理功能,引导管理者通过非正式的约束、文化微妙性的暗示,把硬性管理技术和软性管理艺术结合起来,实现理性精神与人本主义的珠联璧合,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2]但由于“复杂文化人”过分强调人的差异的一面,助长了“管理无定规”,同时这一管理模式对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甚高,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容易让领导者无所适从。

通过以上几种管理人性假设和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管理思想的发展有如下特点:从不重视人、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发展到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管理从关注人的低层次、单一的需求发展到关注人的高层次、整体需求。总之,在管理思想中逐步确立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强调围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一切管理活动。借鉴已有管理思想的有益成分,对构建我国现阶段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模式取向的关键性因素分析——中国管理文化环境

一个组织采用何种管理模式是由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组织在管理中坚持何种“人性假设”思想,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这些影响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组织的发育状况、文化传统、管理者队伍及其素质、被管理者文化科技水平、国际国内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等,尤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道、墨、法家思想渗透的伦理学。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虽各流各派、形式不同,但在这种复杂迷乱之中,却始终存在着一个十分稳定、支配着中国管理意识和行为思想,即文化伦理本位主义的思想,以人道、仁义和群体为中心,以心理情感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的“德治”方式和“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2]首先在中国传统的人性假设中,人性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管理实践中,不仅需要对人性作出或善或恶之判断,更强调进行去恶扬善的人性塑造,对人性进行必要的教育与调适,所谓“化性起伪”、“存心养性”。[5]其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除把人性归结为道德理性,要求每个人都要自觉地扩充内在的仁心善性、升华超越物欲的精神世界外,还将人注释为具“群体意识”的人,讲究“均同”、“整齐划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关心人、重视人实质上是重视作为整体的“人”的利益。另外,由于血缘传统的影响,中国管理特别重视人情在管理调控中的作用。血缘文化的特点是把一切组织都当成“家”的模本,而“家”的凝聚力和运行机制当然就是情,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是人情。人情构成人的基本需要,对人情味的追求,是中国管理的组织形态的重要特征。[6]最后,中国传统管理主张“以情动人”,不主张惩戒法制,把具体的管理操作方法放在文化伦理支配下的管理原则之下,而是提倡通过“修己”而达到“安人”,从而自然地实现管理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深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出现不一致,利益关联已经大大脱离可以监督的范围,使得道德自觉被破坏,管理变得困难重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始终以人为中心,却不重视人的价值、否定独立的管理人格。[2]德治建立在人性善的期待上,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德性及其感通为条件,往往缺乏客观的、普遍通用的行为准则,易造成人与人间的不平等。各种人情风和关系网又现实地制约着管理尤其是管理的效率,也影响着管理的公正,用人情关系统领事由导致因人设事、因人设职、人情至上、以情为重、以理为据,缺乏清晰严格的责任制度。这是我国传统文化所致,也是组织管理中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组织管理者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趋利避害采用有效的管理的方法,用制度弥补缺陷。

三、构建中国现阶段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在管理上,模式应该是管理人员头脑中的一种基本规范。管理模式与管理实践是不同的概念,从一些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可以概括出具有共性的管理模式,按照一定的管理模式,可以制定出不完全相同的多种实践方案。[7]根据上述各种基于人性的管理模式分析,结合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现实,对构建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综合考虑,吸收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有益成分

人性的假设、管理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本国的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时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人性特征深受该时期特有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的制约,必须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人的行为特征进行抽象概括。进入21世纪,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加剧,我们的组织不仅面临国内的竞争和压力(无论公共组织还是非公共组织),也要参与国际竞争,由于中国进入工业化时期晚于西方很多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生活环境、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思想观念的发展状况等方面还有差距,我们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扎根于中国国情的土壤,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利弊,取长弃劣。有人说西方一直追寻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原来早已存在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之中,一方面西方管理科学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以泰勒为起点),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我国现阶段的管理理论是舶来品,其管理理论类教材主要是介绍西方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看到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提倡的以人为本和现阶段所提的以人为本不能等同,应该看到西方管理理论和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中都有可供借鉴的有益因素,中国企业采用符合本国实际的管理方式有争议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华为。需针对组织发展的不同实际选取适合于自己的管理模式。

(二)以人为本,树立现代人本管理理念

中国组织只有通过对古代人本管理思想的选择、扬弃,革新其中陈旧、落后的部分,将其合理成分和西方现代人本管理理论相融合,与中国特有的生态环境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首先必须充分重视个人个性的培植、创造性的发挥和多样性的追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始终以人为中心,却不重视人的价值、否定独立的管理人格,现代组织对于人力资本的利用方式一定要建立在个体行为的主动、自觉之上,应重在“激励”而非“压榨”,尊重“凡人的欲望和需要”,彻底发掘人类内在本质。其次整合管理历史中的“古代”与“现代”、管理文化中的“东方”与“西方”、管理精神中的“科学”与“人文”这些一度对立的理念,体现人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以“发展人”为前提、以“创新”为动力、以“自我管理”为模式、以“民主”为形态,面对不断变革的世界进行“全面发展人”的塑造,把握“个体性与整体性统一”的对象,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从而不断推动管理的进步,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的前提是找到传统伦理精神、人文精神的现代转换点。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持我国特有的生态环境、西方现代的管理思维以及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三者的融合与运用,贯彻理性和感性、个性自由与集体自由、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统一的原则,体现权变特征,保持管理的弹性。

(三)科学管理,坚持制度化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

坚持制度化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仍然是我国组织管理的长期坚持之道。首先,由于中国传统管理过分重人情,在人情关系中,个体往往被牵制弱化,缺乏进取意识,人情如果缺乏法规制约,往往侵犯法制的运行,从而影响管理的力度,也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与人际关系的公正,在当今组织中遗患不穷。而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人的情感被发现、越来越受重视的过程。因此,中国管理应强调制度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齐之以法才能规范组织各层面人的行为。现代人本管理是经过高度物质文明和法制文明中介的一种管理模式,经过了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组织制度化管理的历史过程,而我们缺少的就是这个。[8]其次,由于现实中的人处于不同的需求和素质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人,组织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管理制度,如果处于低层次和低需求层次的人多些,就应更加强调制度化管理。另外,人不仅有生理和物质的需求,也有心理和自我实现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需经后天学习和培养,组织应该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人本化管理。我国组织在现实条件下应根据实际,注重制度化管理和人本管理的融合。

[1]李燕.西方人性假设理论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08(29).

[2]高小玲,刘巨软.从人性假设视角透析管理思想回归的内在历史逻辑[J].南开管理评论,2005(1).

[3]尹钢,梁丽芝.行政组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军,朱方明,陈健生.“从经济人”到“知识人”:解读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与经济学研究范式的重构[J].经济评论,2004(4).

[5]罗海成.中西管理———人性假设比较[J].管理科学,1996(1).

[6]刘桂南.人情与中国式管理的调控模式[J].江苏社会科学,1996(1).

[7]罗元青.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取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5).

[8]程承坪.论现阶段我国管理模式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1998(6).

F279.23

A

1007-9106(2017)05-0038-04

袁俊辉(1983—),女,管理学硕士,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组织与公共服务;徐青(1983—),女,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人性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逼近人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