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阳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海南海口 571100)
审视与反思:当代女性和谐婚恋的阻滞因素
曾雪阳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海南海口 571100)
当今时代,女性争取平等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亢,尤其是都市白领女性,她们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都与其他人群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一部分完全具备独立条件的女性虽然处处宣扬男女平等,但是实际上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男性就应该是可以依附的对象,所以骨子里找丈夫仍想是找可以“托付终身”的庇护之所。这种心理源于女性对男性是一种归顺与服务理应获得报偿与庇护的依附心理。女性真正解放最大的障碍就是自身的这种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依附意识。
婚姻 女性 平等意识 依附意识
社会学家发现,许多男性在选择婚恋对象时,“青睐于在年龄和学历程度等方面比自己低的异性,以确保自己在婚姻中相对较高的地位。一般的,当男性在自身阶层以外择偶时,常常是‘下向婚’;而女性在自身阶层以外择偶时,常常是‘上向婚’”[1]。这种“男高女低”的择偶倾向仍可以上溯到延续了几千年的“男尊女卑”意识。“男尊女卑”与“男强女弱”是相伴而生的。强者,往往生来就被赋予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所以他理所应当地要具备开拓的智慧、勇气,具有庇护弱者的力量与胸怀,从而赢得尊重与仰慕。然而,现代社会为女性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不亚于男性的机会与条件,她们的弱者身份在逐渐蜕变,男性的强者形象也在逐渐隐没,“男尊女卑”意识并没有自觉主动地从现代人的意识中隐去,而是产生了变异。女性希望男性继续拥有高于自己的智慧、勇气与胸怀,却把尊者之位让与女性;男性希望与女性共同开拓,互相守护,但独享尊者之荣光。这种矛盾的心理造成了婚恋的障碍,威胁着婚姻的和谐稳定。
当今时代,女性争取平等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亢,尤其是都市白领女性,她们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都与其他人群有着很大的差别。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较强的自主意识使她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期待很高。尽管现代女性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完全可以创造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由于潜意识里的对男性英雄形象的幻想,总渴望丈夫在各方面都堪称表率,既有思想又有物质。她们在选择婚恋对象时,绝不会仅凭一时冲动而做出抉择。现代女性有知识、有能力、有胆识,但是在内心深处仍有小女子需要怜惜的渴望,还是希望另一半可以成为自己随时可以倚靠的强有力的后盾。她们潜意识里认为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劈波斩浪的应该是男性。所以,在考虑终身伴侣时,她们更多在乎内心意愿而不是现实条件。也许她们更愿意在各方面都成熟的配偶,找到一个已经拥有一定物质基础、具有较强能力、历经人生沉浮的人来托付终身。绝大多数在工作事业上都很优秀的女性仍然希望能遇到比自己综合条件更优异的男性。这一部分完全具备独立条件的女性虽然处处宣扬男女平等,但是实际上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男性就应该是可以依附的对象,所以骨子里找丈夫仍想是找可以“托付终身”的庇护之所。她们只要求婚姻中权利上的平等,甚至享受更多的权益,却不愿意分担婚姻产生的责任,也就是只追求权利上的平等,不愿意履行更多的或平等的义务。这种心理源于女性对男性是一种归顺与服务理应获得报偿与庇护的依附心理。女性真正解放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自身的这种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依附意识。
很多女性在市场经济时代把自己的青春当成可以出卖的东西进行交易。于是在婚恋市场上,富有的男性以及在权势部门工作的男性成为青春靓丽的女子趋之若鹜的对象。一些女性苦苦修炼提升自己的知识或者某方面的专长,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强自己独立的能力而是为了在婚恋市场上提高自己的价码。她们将恋爱和婚姻变成了一场交易。她们不关注感情的基础,而毫不掩饰对权力、物质的欲望。过分地关注相亲恋爱对象的家庭背景与择偶的物质条件就是当前大龄青年婚恋关系异化的一种表现认为婚姻是一种资源交换,为了金钱或者政治目的可以丧失爱情这个婚恋基础。在传统的观念影响下,高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剩男剩女的规模,而房子也成为大龄青年的结婚的必须品。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有42%的大龄青年选择有房才结婚,房子放在爱情的前面,认为有房子了爱情可以慢慢地培养。这种厚物质基础而轻情感基础的婚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的异化。在这种物化的不平等的婚姻基础上难以构建平等的婚恋关系。
有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婚恋基础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即高层次的婚姻基础,是建立在婚恋男女彼此相互倾慕基础上的婚姻关系;第二层,即亚层次的婚姻基础,在这一层次的婚姻关系里,爱情不是婚姻的唯一条件;第三层,即低层次的婚姻基础,这一层次是从小农生产方式中派生出的低级婚姻,这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手段,其表现形式是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功利婚姻、情欲婚姻等[2]。男女平等与夫妻和谐的婚姻应该建立在第一层次的婚姻基础之上。即男女之间因为彼此倾慕而建立婚姻,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谦让、互相包容,共同提升。这种平等和谐的婚恋基础就是以“谈得来”为前提的,是夫妻同时也是挚友,精神的爱恋与肉体的爱恋同在。第二层次的婚姻基础是爱情、相貌、经济、权势都想要。这种婚姻免不了庸俗的争吵,也极容易因为矛盾的升级而导致婚姻基础破裂。因为其本质上还是一种“女依附于男”或“男依附于女”的交换关系,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这种依附意识随着男女双方素质的提高将会逐渐地被克服与摒弃。虽然很多农村由于婚姻挤压的原因导致婚姻买卖现象有所抬头,但终归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洗。
中国几千年男权思想的影响让每一个中国男人潜意识里都有一个帝王梦,总想着主宰点什么。对于走入婚姻的成年男性来说,最想主宰与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包括妻子、孩子。“王者”意识让男性有责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他会很积极努力地工作,经营自己的事业,成就一个优秀的自我,但是他潜意识里有着强烈的控制欲。为了顺利地挥动他的权力棒,满足内心深处的“帝王梦”,“王者”意识让男性除了拔高自己,还要压低对方,在择偶标准上明显地向下倾滑:在配偶的年龄方面,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小的,渴望获得妻子对自己的“尊”;在文化层次方面,倾向于选择比自己低的,渴望赢得妻子对自己的“仰”;在社会活动方面,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单纯的,实现阅历上妻子对自己的“敬”;在经济收入上,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少的,实现钱财上妻子对自己的“依”。所以优秀的男性很难接受一个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甚至比自己还出色抢眼的女强人作为终身伴侣,因为他难掌控对方。曾经有位六十多岁的教授发表再婚感言时说:大学教授的妻子的学历要求只需要初中足矣。其中的奥秘大概就是学历太高懂得太多想法太新不太好控制。
也就是说,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与提升,男性想要守住“中心地位”,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努力。以一个成功男士的形象出现在自己心仪的婚配对象面前,是现代男人较为普遍的追求。由于女性自身的提高,就对想要优于女性的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求学到工作到取得一定的成绩,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在时间上,男性就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人一直遵循着孔子“三十而立”的训导,对于现代男性来说,一般在三十岁左右是成家立业的最佳时间段。而同样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的女性,也到了三十岁左右在稳定下来,考虑婚嫁。在等待与寻找中,很容易就错过了结婚的黄金年龄段,而成了大龄青年。大龄青年一旦过了而立之年,各方面的压力会接踵而来:婚姻的、家庭的、生活的、工作的等等。而岁月似乎越来越像一根挥舞的皮鞭,不停地刺激着大龄青年的神经。由于岁月的磨练,大龄青年对待婚恋问题具有独特的一面。首先,大龄青年阅历相对丰富,心智较为成熟,有的甚至历经坎坷与沉浮,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对人情的冷暖体悟更为深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基本上已经定型,不会轻易地受到外在的影响而改变。这既是大龄青年的优势,但同时也意味着这一群体的思想与认识不会轻易被外在环境改变,尤其是传统婚恋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择偶时更容易犯按图索骥的错误。
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交叉融合,各种新观念、新思潮冲击着传统,传统婚恋文化也在嬗变中。但是,有很多深入骨髓的传统文化的因子是冲刷不掉的。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人类再生产意识,是人生历程中永远不应该逃避的课题。经营家庭、养育后代,让种族生生不息,这既是人的社会使命,也是人的自然属性。青年男女,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和性意识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会对异性产生爱慕,进而发展到寻找专一爱恋对象,一起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共同经营属于双方的家庭。至于倾慕谁、选择谁,无疑是有一定标准的,而这一标准是日积月累沉淀在意识中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从小就会受到由家庭、社会的熏陶,当然也会受自己的认识水平的影响,他们对婚恋本质的认识、对择偶方向的确定、对相关道德问题等的看法,既有传统的烙印,也有现代的元素。
男性潜意识里的至尊形象与英雄情结,左右着他们在选择婚恋对象时往往青睐于各方面都比自己要差的异性,而渴望庇护的女性同样固执地专注于寻找学历、职业、经济条件等都优于自己的男性。社会上对“剩男剩女”现象中的大龄青年的原因分析有这样一个认知:婚姻就像田忌赛马一样,一等男性选择二等女性,二等男性选择三等女性,而三等男性与一等女性因为巨大的落差互难选择而剩下,成为大龄青年或者成为“光棍”。择偶梯度理论正好能够解释这种现象,而男人的择偶方向是从高到低向下的,越是事业成功、社会地位高的男士,越是容易获得更广泛的择偶范围,所以成功的男士剩下的不是太多,而女性的择偶方向是向上的,社会地位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可选择择偶对象与伴偶范围就越小,选择成功的机率就越小。于是,令人叹息的结局就是,“剩男”主要出现在社会底层,农村或者社会底层贫困男士居多,而“剩女”大多出现在社会中上层,往往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及社会地位与经济能力。
平等的性爱应该是以性爱主体的互爱为前提的,从这一点上讲,女性与男性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性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传达,是一种互动行为,不存在只有一方付出,另一方获益。然而在传统观念里,性爱的主宰者为男性,夫妻性爱是丈夫在享受婚姻的权利,妻子在履行服侍的义务。这种错位的性爱诠释刺激了男性的占有欲,也践踏了女性在性爱中的尊严。因为相爱而彼此吸引、彼此渴望结合,这是爱情的自然流露,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掷,这种爱往往远离了家庭与婚姻,往往在通奸的场合才会发生。如果婚姻中的夫妻双方也能够达到这种精神与物质、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应该是最幸运的。所以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看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看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3](P73)建立在互爱基础上的性爱,男女双方都应该是性爱的主体,不存在依附和交换的关系。但是,女性在性爱中的主体地位一直被遮盖、忽略甚至抹杀,这种结局既有来自男权的外力因素也有女性自身的认识局限。男性被认为是性行为的唯一获益方,女性则是被损害被侮辱的一方。正因为被损害,所以女性要求在性行为后获得补偿也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对性爱的认识偏差,导致男性对女性有一种强烈的征服性占有心理,而女性也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是付出者,生而等着补偿的一方出现,然后享受一辈子的红利。这种心理导致女性的惰性依赖,也制约了女性的发展。
在传统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中,遵循这样的固有模式“爱情—婚姻—性爱”,但是现在的这种固有模式已被打破,性爱被提前到婚姻前面甚至是爱情前面,部分大龄青年认为只要两个人心里有感觉,发生性关系就可以接受,性爱是两个人感情的生活,对于一夜情也相对地能够认可。当下青年男女中试婚、未婚同居等现象已经很普遍。有的青年男女的恋爱对象不停地换,而且每恋必有性。对于“性”这个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比较忌讳的字眼,在如今变得很开放,在现阶段倡导婚恋自由、个人自由的新新青年认知中表现得相当“开明”,由此“人流”“堕胎”等的数量逐年上升。如果说建立在互爱基础上的性爱男女双方处于平等地位,那还要以互不伤害身心为前提。“人流”“堕胎”无疑会对女性身心造成伤害,这也是不被性爱对方保护的体现。
男女之间的恋情应当以相互爱慕为基础,情感与性不能作为物质交换的筹码;婚姻应当以爱情作为基础,既共享权利,也共担责任,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恩格斯在讲到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时指出:“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3](P81)现代男女在情感问题上追求闪电式恋爱与婚姻,闪婚闪离一度成为热词。一见钟情也只能是情感的触发,真正的爱情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激情不能等同于爱情。那种在大街上一见面就觉得相见恨晚,迫不及待地携手进汽车旅馆的所谓爱情只能是好莱坞影片中的镜头,如果嫁接到生活中,就是游戏人生。在爱情与婚姻中要坚决反对“杯水主义”,不能把恋爱当作喝水那样简单,渴了就喝,喝完将杯子一扔,就完事了。列宁说:“喝水当然是个人的事情,可是恋爱涉及到两个人的生活,并且会产生第三个生命,一个新的生命。这一情况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并产生对社会的责任。”[4](P66)正因为如此,恋爱与婚姻不能当成简单随便任意而为的游戏。有些人误解了现代理念,处处标榜自由万岁。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自由,并不是倡导人人可以恣意妄为。自由、责任与义务应该同时存在。任何自由的前提都是规范与规则。恋爱的自由同样如此。恋爱的自由不仅仅体现为不唯钱财,不追求门当户对,不被父母所左右,不被社会偏见所干扰等等年轻人的叛逆,还有很多原则要遵守,很多道德底线不能触碰,应当秉着严肃认真的态度,绝不能将借“恋爱自由”为名而“纵情”“淫乱”、不负责任。同理,婚姻自由也不能理解成为想结婚就闪电结婚,一不满意就闪电离婚。把婚姻当成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结婚不能草率,离婚也不能儿戏。对于每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事业、恋爱、婚姻的是需要兼顾与交融的几方面。这几方面是相互联系、各有区别的几个环节,需要当事人全面考虑,而不能只顾一头而不顾另一头,应该注意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恰当处理。如果在恋爱与婚姻中随时坚守道德的底线,也就是守住了婚恋自由的底线。和谐社会是坚决反对一切不道德的婚恋行为的。爱情当事人的彼此忠实,是婚恋的生命。恣意纵情、朝三暮四、不负责任的婚恋态度是对恋爱、婚姻的践踏。
[1]常岚.西南地区婚姻挤压现象分析.贵州大学法学院人口研究中心[C].2009(11).
[2]李星,曹坚.当代中国青年婚恋观研究综述[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蔡特金.回忆列宁(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C913.1
A
1007-9106(2017)05-0093-04
*本文为2016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YB〉16-92)阶段性研究成果。
曾雪阳(1976—),女,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史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