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保华
★法律研究★
彝族家支与社会和谐稳定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马保华
不管是在1956年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彝族地区的奴隶制时期,还是在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家支”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必要认真细致研究“家支”文化的渊源,充分发挥其维护地区稳定的作用,为凉山彝族地区和谐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文透过彝族家支分析影响凉山彝区和谐稳定的正负面因素,进而探寻维护凉山彝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措施与对策。
凉山彝族;家支;社会稳定
“家支”一词是家族支系的简称,在彝语当中被称为“此威”。学术界对这个词理解各不相同,有些学者认为“家支”是一种氏族组织形式,有些认为是宗族组织形式,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一种家族联合体组织形式或者说血缘组织形式。笔者自幼学习母语彝族文化,受彝族文化熏陶,结合学术界各位学者观点,认为“家支”是凉山彝族地区以父系血缘关系作为纽带,以父子连名作为家族血缘关系延续的桥梁,严格禁止家族内部通婚的一种血缘关系群体组织形式。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南方位,与云南交界,从古至今一直是中部通往东南亚地区的重镇,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枢纽,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由于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限制,凉山彝族地区自新中国建立之后,才直接由奴隶制社会一步跨越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境内地表起伏较大,高低悬殊,除了安宁河谷地一带有平原外,多处于高寒山区,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内,常驻人口453万余人,其中彝族同胞有222万余人,约占常住人口总数49%。[1]
1956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民主改革之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家支”成为了凉山彝族自治地区最基本的政治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支撑着凉山彝族地区社会生态健康稳定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家支”在凉山彝族地区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家支”内部秩序的维护、人身财产的保护、各项事务的处理和成员间的团结互助与教育;或是对本家支之外的其它家支的复仇征战、抵御入侵、结盟联姻。无论是彝族社会中普通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或是上流社会的权力与利益分配等等。都依赖于家支,受价值观念的支配,如彝族谚语云:“青蛙生存靠水塘,猴子生存靠树林,彝人生存靠家支”。
自1956年起之后的两年期间,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掀起了一场全面深入的民主改革热潮,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由于国家推行“整体合一”的基层政权形式,凉山彝族社会也进入了全国一体的经济、政治改革与重建当中,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家支”这一延续千年的组织形式被“政社一体”的新型人民公社接替,“家支”组织形式好像慢慢淡出了彝族社会群体生活的范围,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并逐渐失去了维系彝族地区生活结构稳定的能力。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在政治强压手段中表现出来的假象,血缘家支组织实际上是在国家推行的严酷的阶级斗争中采取了冬眠的方法。彝族民间血缘家支情感不仅在这一时期没有得到有效地抑制,相反蓄势待发地等待着极左政策凝结起来的冰雪的消融”。[2]“家支”是彝族同胞中以父系血缘关系作为纽带,以父子连名作为家族血缘关系延续的桥梁,所以彝族家支被作为一种血缘关系仍被传承了下来,彝族民众的家支情感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只不过在社会变革与阶级斗争的政治斗争中选择了沉默。
在顺利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政策在我国正式施行,在推进基层政治体制改革时,“乡政村治”政策在凉山彝族地区也试点推广开来。分散的个体经济替代了以往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加之政府权力的收缩与实施一系列民族政策,使得国家权力在基层被弱化,这为个体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而彝族家支组织又过度膨胀,从而大大降低了人们对村组群体的意识,但生产、生活中的互助互济却进一步强化了彝民对家支的依赖与信任。“家支”这一组织形式重新在彝族地区的百姓日常生活中焕发生机,重新肩负起支撑着凉山彝族地区社会生态健康稳定发展的重担,并被赋予新的社会职能。“从招工、招干、招生到干部人事调动、分配工作、提拔干部以及扶贫、贷款、销售、提货甚至涉及司法部门的案件等都试图通过血缘家支的渠道找到有利于自己的途径”。[2]
不管是在1956年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彝族地区的奴隶制时期,还是在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家支”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必要认真细致研究“家支”文化的渊源,充分发挥其维护地区稳定的作用,为凉山彝族地区和谐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家支”在凉山彝族地区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并没有随着奴隶制社会制度一并消失。相反,却以其独有的特征,时至今日还一直延续着,且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研究反应,“家支”为构建和谐凉山彝族地区形势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对彝区社会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
“家支”有义务去保护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合法权益。只要“家支”中的个体成员不做出严重有损“家支”整体利益、荣誉的行为,每一个个体成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及其他利益都会得到“家支”的庇护。由于“家支”的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成员之间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这种浓浓的亲情营造的氛围,使得每一个成员在心灵上对血缘家支有一种归宿感,这牢固地支撑起凉山彝族人的精神世界,依靠对“家支”理念的虔诚信仰,促使着每一个成员自觉遵守和维护延续千年的社会准则习惯法。“家支”不仅维系着家族成员之间以及家族和家族之间的和谐关系,还支撑着凉山彝族地区和谐稳定的社会体系。
“个人依靠氏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凡伤害个人的,便是伤害了整个氏族”。[3]“家支”中个人成员的发展离不开“家支”的支持,每一个个体成员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整个“家支”的力量确实不容忽视的,其拥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如在凉山彝区社会中遇到家支成员有婚丧嫁娶、遭遇天灾人祸,或是受到其它家支的欺辱、子女上学经济困难、孤儿的抚养等等都会有家支的介入,得到家支的关照,并予以解决。自上世纪90年代起,凉山彝族地区各个“家支”纷纷互相效仿定期举办家族聚会活动。通常聚会的主要内容是重新订立相关的家支规章制度、整理出版家支谱系等。通过这种形式维系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成立家支基金会、资助家支内部经济困难的子女上学、抚养本家支内的孤儿、赡养孤寡老人等。这些举措不仅帮助解决部分彝族同胞脱贫致富的问题,还有利于地区民族团结,维护凉山彝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内部控制,加强了彝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随着毒品、赌博活动的日益猖獗,原本宁静的凉山彝区也普遍存在着吸毒、贩毒和赌博等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影响了彝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防止凉山彝族区域社会风气的进一步恶化,许多“家支”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家族内部开展禁毒活动。A、各家支不仅在家支聚会时再三强调其危害之外,还在订立的家支规章制度中有相应的处罚规定。明确规定了因吸毒、赌博和肆意打架斗殴等引起的民事赔偿,本家支成员一律不予帮助。B、选择在彝历“虎日”以“宰牛盟誓”的方式和借助宗教仪式的方式来阻止贩毒、赌博活动的蔓延,并帮助家支内部吸毒、赌博成员,实行强制戒毒、戒赌等。彝族的“家支”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是透明的,信息流通是流畅的,毒品帮戒行动的持续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延续。各个“家支”的支持,让凉山彝族地区稳定的社会形势更加牢固。
(三)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凉山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家支”习惯法,并与现行的国家颁布的法律有所区别。结合现实生活,对传统习惯法经过弃扬后,用来调整、处理凉山彝族地区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这是每一个凉山彝族同胞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并要自觉维护,习惯法本身带有强制性等特点。彝族彦云:“祖辈制定法,子孙得遵循”。凉山彝族习惯法产生盛行于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社会,在凉山彝族社会中已有几千年的运行时间,经过代代相袭,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时至今日,这些习惯法仍然在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彝族聚居村落,“家支”强制执行习惯法的现象普遍存在。
家支在具体执行习惯法时,通常采取民间调解的方式,一般由彝族民间“德古”依据习惯法对发生的纠纷进行调解。受家支观念的影响,彝族家支习惯法在具体的纠纷调解执行过程中,均体现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法,而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法。从纠纷性质上讲,无论是民事纠纷,或是刑事纠纷;无论是“家支”成员内部的小纠纷,还是“家支”之间产生的大矛盾,都会先由家支出面,由“德古”介入进行调解,极少有直接诉讼到人民法院的。所以,在凉山彝族社会,通常发生纠纷时,人们常会说是xx家支与xx家支产生纠纷,而不会说是xx人与xx人发生纠纷。并且为了维护整个家支的团结与利益,纠纷的处理结果一旦裁决,任何个体成员都不得违背,具有很高的调解效力,不存在执行难的问题,其调解的结果往往使得纠纷不用基层乡村行政就得以解决。凉山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群山环绕,交通、信息不畅,对于一些纠纷事件,政府与执法部门如若不能及时到达,再加上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警力不足,且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此不得不依靠家支用习惯法解决。经调查统计得知,80%左右的群众纠纷都是由“家支”按照习惯法原则进行调解的。由此可见,“家支”在辅助国家法律维护凉山地区和谐稳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家支利益导向,干法干政现象突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的意志通过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各种互动得以展现。“家支”组织活动的兴起,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村民自治中去,这是村民参政议政的一次很好的契机。
但在笔者考察村民自治活动中却发现,在某一些以某家支为主或某一家支村民占绝大多数的行政村,“家支”的力量在村委会干部选举过程中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有些会直接影响选举的结果。家支在其中往往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一些行政村,由于各个家支在本地区占有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资源的不均,在选举过程中,有的家支采取威胁、武力、贿票等非正常手段,甚至在海选现场发生械斗、斗殴等群体治安事件,这严重违背了民主选举的本意,不符合政府举行选举的初衷,并直接影响凉山彝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社会中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
(二)极强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阻碍彝区社会和谐稳定
在凉山彝族地区,每一个彝族同胞都非常重视与“家支”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自觉地维护“家支”的利益与荣誉。彝族谚云:“一个人不团结,一户将被消灭;一户不团结,一族将被消灭”,在同一个家支之间不分彼此,相互依存。正是基于这样的家支群体意识价值观,家支成员意识里家支群体荣誉、利益高于一切。特别是在一些边远的地区,由于交通、信息不畅,政府行为和司法行为很难及时深入彝族群体生活,人们之间发生纠纷时很少找到政府司法部门解决,而主要通过家支去调解。这样两个个体之间的纠纷,可能很快就会上升成为两个“家支”之间的矛盾,进而家支成了矛盾的主体,个人纠纷也就演变成为群体性的恶性事件,严重影响凉山彝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家支”犯罪现象,严重影响彝族地区社会安稳秩序
在传统的凉山彝族社会中,个体成员的意愿受“家支”意志的左右。在一些彝族聚居的地区,一些彝人利用家支与个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优势,组织本家支成员从事贩运毒品活动,给公安机关的侦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点。相关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在凉山彝族地区,以“家支”为单位的贩毒团伙数量与日俱增。这种以家支群体为单位贩运毒品的特点为:第一,组织严密,因贩运毒品人员都是属于同一个家支成员,相互之间保密程度很高,即便有人被抓获也绝不会供出其他成员;第二,筹集毒资面广、速度快,因为贩运毒品的主体为家支群体,集资时是面向群体的;第三,贩运毒品数量巨大,几乎都是公斤为单位的;第四,参与贩运的人员多,且分工细致、明确,形成一条龙式的犯罪活动。以家支为单位的贩运毒品犯罪活动,不仅给公安机关的侦破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极大影响、破坏了彝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组织基层干部接受学习彝族传统文化,增强处理“家支”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基层村民自治中,村干部是党和国家处在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是国家政策和意志最基层的宣讲人,是乡村健康发展的直接负责人,身上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但同时很多村干部也有着“家支”重要成员的身份。当公共利益与家支利益产生冲突时,作为拥有“双重”身份的干部,时常有两难的困境。所以,组织基层干部接受学习彝族传统文化,加深其对“家支”的理解,增强处理“家支”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基层乡村治理中,吸收家支组织信任、团结、规范的优点,摒弃家支组织宗派主义的不足,以守纪守法的观念克服血亲忠诚的观念,培养“社区利益高于家支利益”的观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协调处理关系的能力,来影响“家支”的不良行为,进而达到维护彝族地区和谐安定的目的。
(二)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树立正确“家支”文化核心价值观
由政府组织,在凉山彝区中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宣讲具有典型的案例,强化树立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的权威,全面推广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吸纳家支行为中的合法与积极的方面,纠正家支习惯法中不当的方面,适当吸纳家支能人参与社会治理活动,通过良好的政策来影响“家支”的行为,充分发挥“家支”在凉山彝族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三)采取强硬措施坚决消除家族式集体犯罪
受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彝族文化影响,“家支”在现今彝族社会中依然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对凉山彝区社会的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落后的因素,这些落后的因素如不采取强硬措施坚决消除,就会进一步扩大作用危害社会的发展。如家族式集体犯罪现象等,必须要坚决予以消除。家族式集体贩运毒品现象由于自身的特点给公安机关的侦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类现象要坚决打击,可以通过与其家支“苏依”联络,用家支约束力对其施压,不能因为犯罪者是本家支成员而手软。
国家要妥善制定关于对待彝族“家支”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其有利于构建和谐地区局势的一面,削弱其消极的一面,使之成为维护凉山彝区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依靠力量,加快凉山彝区在新的历史时期和谐发展。
[1]马阿基莫,吉伍阿依. 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以凉山彝族地区为例[J].商,2016年第3期,p58-59
[2]马尔子.凉山民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p56、p2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p83
[责任编辑:陈光军]
"Jiazhi" of Yi Nationality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ake the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Liangshan as an Example
MA Baohua
Whether it is before the democratic reform in 1956 in Liangshan Yi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slavery, or after the period of socialism, "Jiazhi"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have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the origin of the "Jiazhi "(family branch) culture seriously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in maintaining regional stability and contribute to the harmoni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Yi minority areas in Liangshan.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the Yi nationality areas in Liangsha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Yi nationality's branches, and then explores th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maintain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the Yi nationality areas of Liangshan.
Yi nationality in Liangshan province; family support; social stability
C912
A
1674-8824(2017)03-0057-05
马保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5级犯罪学硕士研究生。(北京西城,邮编:1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