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中华职业教育社助推职业教育发展刍议
张 敏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职业教育社为职业教育发展和技术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我国职业教育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展历程,指出职业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突出问题,又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中华职教社统战性、教育性和民间性的特点,提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中华职教社”)成立100周年之际发来贺信,贺信指出中华职教社为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我国职业教育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创立于1866年的马尾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虽是军事院校,但它也设置了一些技术性强的制造业方面的专业,从它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上看,可以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雏形和萌芽。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的,1917年5月,考虑到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和不足,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当时工业经济最发达的上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以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劳动的人才,由此开创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河。中华职教社刚成立时,把“沟通教育与职业”作为主要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开展的初衷就是培养学以致用的中国匠人。职业教育是由当时的社会有识之士提出并引导实施的,职业教育的创立虽不是官方主导,但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1918年,中华职教社创办成立了中华职业学校,华罗庚、顾准等一大批优秀人才都出自该校,由此使中华职业学校成为当时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最富有实验性的学校”。此后,中华职教社又创办了很多各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均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1927年,中华职教社又在上海设立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指导所,之后相继在国内一些地方成立职业指导所,面向社会免费开展职业指导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中华职教社所指导、联系的职业教育事业也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中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中华职教社坚持将服务社会作为开展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兴办了100多所不同层次和规模的职业教育机构,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目前,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全国共有省级组织31个,省辖市(区)、县、乡级社257个;团体社员2800个,个人社员3.2万人,并于2004年成为联合国公共信息部联系的非政府组织成员,于2010年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安排,出台或修订了《职业教育法》及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在中央的关心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高等、中等职业院校133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3000万人,每年毕业的学生近1000万人,这些源源不断的毕业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当前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大军,较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但是,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普通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观点。虽然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令人振奋,但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偏见,人们一般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所从事的往往是简单的、低水平重复的制造行业工作,是对劳动密集型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教学主体涵盖范围过于狭小,仅限于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用“主体论”来限定职业教育的范围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些普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里面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专业被排斥在外,不利于国家各种职业教育政策的开展和实施。
在办学理念上,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导致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另外,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职业院校对自身的地方性、应用性、技术性特点不够重视,很多职业院校按照同一种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容易导致学生就业时出现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中华职教社致力于推进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组织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接受就业培训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对推进高层次人才的职业教育,比如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再教育再培训等方面,工作做得还不够。另外,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由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从事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人士组成的群众团体,其推动职业教育开展的经费主要靠社员捐赠,经费来源单一且没有财政资助和支持,推动开展职业教育的经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开展。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切实发挥中华职教社的功能作用,把工匠精神作为继续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在职业教育领域长期弘扬工匠精神,着力培养“中国匠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新格局。
中华职教社的“民间性”特点,表现在作为社团组织,通过各级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工作,广泛联系和团结从事、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团体和个人协助党和政府开辟社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的渠道。中华职教社应定位“民间性”的特点,广泛联系支持职业教育的团体和个人,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培育机制,开辟社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的新渠道,从而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一方面,结合多方力量推动职业院校逐步建立长效化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匠心”,培养他们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素养,通过工匠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工匠精神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职业标杆;另一方面,联系从事、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团体和个人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逐步扭转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的误解和偏见,形成“认可工匠精神、尊重中国匠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国职业教育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作用,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影响作用发挥的问题,如社会关注度低、生源紧张、就业出口小、理念陈旧等,这些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发挥职业教育作用,中华职教社应有针对性地发挥其调研和实践的功能,从而找到办学的新思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华职教社要加强与职业教育界人士的联系,了解并反映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中华职教社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战性”的特点,可依托统战部门团结联系相关社会力量协助开展职业教育的调研与实践工作,并充分发挥统战成员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外交流交往等优势,不仅可借助其力量达到研究问题、释疑解惑、搭建桥梁和增进合作的目的,也可以就有关问题向党委和政府提出建议。中华职业教育社也可把其中好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出来,直通中央高层,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提供服务。
中华职教社是统一战线系统的职业教育团体,其首要特征就是统战性,表现在广泛联系和团结从事和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是党联系、团结一部分党外人士和港澳台及海外有关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中华职教社一直坚持正确的开展职业教育的理念,也有着丰富的开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在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工作中,应进一步积极拓宽联络渠道,优化各种人力、财力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职教社可利用自身“统战性”的特点,广泛联系经济界、科技界等领域党外人士中的专家学者,引导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也可以发挥非公经济人士的作用,借助他们的力量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学生、社会共赢的局面。这对于统一战线事业也意义重大,中华职教社寓统战工作于职业教育之中,借助自己独特优势广泛团结民主党派、非公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团结各方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华职教社具有“教育性”的特点,表现在以开展职业教育为载体,弘扬“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优良传统,将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指导与就业两种手段相结合,多领域、多层次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加强同海内外职业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投身办学实践,不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院校要结合这一特点,进一步健全教育教学工作,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首先,要优化专业设置,完善专业建设。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这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要及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重点设置社会急需专业以及技术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适时淘汰一些与落后产业相关的专业。要结合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建立专业评价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对学校的专业定期进行评价,实行专业设置末位淘汰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其次,要重视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要在科学设置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逐步健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能够科学配比与衔接。要力求使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这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再次,中华职教社要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引导他们关心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加强与国外有关教育团体和人士的联系与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友好合作,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敏,女,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宪政、行政法和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