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范仲淹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2017-04-11 01:45张俊英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12期
关键词:范仲淹书院学报

张俊英 蔡 静

近30年来范仲淹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张俊英 蔡 静

近30年来,关于范仲淹的研究,成果丰富,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并有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趋势。关于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学界前人也多有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范仲淹的人才思想、办学教学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角度,对范仲淹教育思想的研究作一总结概述,以期有所收获。

近30年来;范仲淹;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身没宋仁宗亲书其墓碑曰 “褒贤之碑”,谥 “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世称 “范文正公”。范仲淹一生出将入相,名重竹帛;功业文章,传诵千古;人格道德,彪炳青史;壮志情怀,俎豆千秋,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不仅具有卓著的政治业绩,而且引导北宋士风,初步开创北宋早期的文风,提倡儒学复兴,在北宋思想学术史上具有开创之功,是开创 “宋学精神第一人”,朱熹称其为 “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正因其集功业、道德、文章于一身,因而引发历代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范仲淹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科举冗滥、教育不兴的情况下,他针砭时弊、反对 “不以教育为意”的作法,主张 “劝学育才”振兴社会,开创了宋代教育。他一生都在大力倡导发展教育,年轻时曾苦读于宋初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丁忧守丧时曾主持过这所书院的学政和教席。无论他任职地方还是高居庙堂,都把兴学重教作为重点工作,庆历新政中的州县兴学,更是奠定了我国九百余年的地方教育体系的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颇具远见卓识,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范仲淹教育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据统计,涉及范仲淹的人才思想、办学教学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论文有60多篇,不仅丰富了范仲淹研究的内容,也是其教育思想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就近三十年以来范仲淹教育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并作简要论述。

一、人才选拔思想

范仲淹对人才的培养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极为透彻的论析,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长根和沈建洪认为,范仲淹提出 “以德为先,以才为重”的选才标准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不仅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借鉴,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①牛广居和刘信古认为,范仲淹一生坚持 “任人唯贤”的无私品德,并将其作为理想来追求实施,还为当时的北宋王朝举荐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②刘德清认为范仲淹重视人才,主张在重德的前提下重才,注重经邦济世的实用人才,也注重起用犯过错误的才俊之士。他既具有系统的人才理论,又有兴教、育才、举贤的丰富实践。他一生热衷于荐贤举能,始终不渝地倡教兴学、乐育人才,北宋中期许多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都受过他的举荐与奖掖,他的人才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借鉴。③刘晓筝认为范仲淹从政近40年,知人善任,为国家荐举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后来都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对北宋的社会稳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④相关研究还有李海健⑤、穆朝庆⑥、藤卉荣⑦等。

二、办学教学思想

1.兴学办学方面的研究。黄庆来论述了范仲淹珍惜人才,兴办学校,千方百计培育造就人才。而且身体力行,虽然他并不以教育家名世,却以其兴学育才的卓越成绩,为自己在中国教育史上争得了一席地。⑧刁维国在探讨范仲淹治学兴学思想时指出,范仲淹从政初期,就重视教育,着手兴办学校。在 “庆历兴学”中,范仲淹不仅勤奋治学,积极兴学,还善于发现人才,注重培养和推荐人才,是我国历史上重教兴学荐才的光辉典范。⑨朱汉民认为范仲淹奠定了宋学的学术精神,特别是在推动 “庆历兴学”与书院教育方面,成为宋学的开创者、奠基人。⑩刁维国和刁益虎认为范仲淹在领泰州西溪盐监衔知兴化县事期间,创学宫,建书院,开启一代文风。⑪相关研究还有全仁经⑫、姚景芝⑬等。

2.有关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研究。郭友亮认为范仲淹青年时期在应天书院 (遗址位于今河南商丘),前五年的刻苦学习使他拥有了智慧和学识,后两年的成功执教不仅兴盛了应天书院,也为他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他勤、俭、坚、忧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⑭王庆认为范仲淹执教于应天府书院,对书院有开创奠基之功,宋代人才兴盛,学术发达,范仲淹功不可没。⑮

徐睿重点论述了范仲淹对应天书院的改革,指出范仲淹对应天书院的改革主要包括慎科举、敦教育,倡导 “明体之学”,德行与学问并重,做人与治学结合,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打破派别藩篱,提倡门户开放等。⑯与徐睿不同的是,李劲松重点探讨了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实施的教育模式及其历史作用。指出范仲淹于天圣六年 (1027)掌教应天府书院,推动了宋初学术、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这被看作是北宋书院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⑰刘洪生认为应天府影响范仲淹的是其文化氛围,而范仲淹影响应天府的,则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力。这种人杰地灵的双向互动,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厚重。⑱宋烨认为范仲淹主掌应天书院期间倾力于教学事务,在教育制度革新、教学内容、方法的择取以及师德修养方面都有明显建树,应天书院也因此成为北宋书院制度践行的典范。⑲郭晓岚认为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的发展壮大,对北宋文教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并将范仲淹的学术思想和教学实践贯穿到应天府书院的整个历史沿革中,进一步分析了两者对北宋以及后世的文化学术的影响。⑳相关研究还有养拙㉑、杨布生㉒、郭文剑㉓等。

三、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董平教授在范仲淹教育改革思想的研究方面是一位资深学者。董平对范仲淹教育思想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其一,论述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的目的。认为范仲淹教育思想的总目的就是达到 “内圣外王”的理想。围绕这一思想,董平展开了六方面的论述:范仲淹认为教育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教育目的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他主张培养人才必须走经世致用的道路,要学与用相结合;主张要培养高标准的人才,就得采取一系列新的有效措施;他还十分重视德育的培养;鉴于北宋中期的边患危机、民族危机,辽和西夏的长期侵扰,范仲淹特别重视培育将才,发展武学、开武举等;重视师资,尊重师长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其二,论述了范仲淹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应天府掌学,躬亲执教;二是在各地建学;三是 “庆历兴学”是范仲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峰,也是他施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四是以多种方式发现人才,因材施教,举贤荐能;五是范仲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三,论述了范仲淹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与影响。一是改变了士风,影响了世风;二是在学术思想方面,范仲淹团结了一批名儒学者,摆脱了汉儒繁琐的章句之学的束缚,从学以致用出发,理解经义,创造了义理之学,改变了学风,扭转了文风;三是在范仲淹的带动与组织下,宋代私人讲学之风与官员兴学之风,大为增长。其四,论述了范仲淹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的历史地位。㉔董平后来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弥补了范仲淹教育改革思想史料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范仲淹在中国封建教育发展史上,是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伟大教育家这一创新论断。㉕董平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展现了范仲淹重视教育、改革教育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㉖

张台生认为范仲淹在教育上,毕生提倡教育、兴建学校、奖掖儒士、提携后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发展。探讨了范仲淹的教育主张,透过文献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范仲淹的教育主张、形成背景、实施内涵,以阐明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及对当时、后世的影响。㉗

文娟2004至2006年间发表的系列论文,对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范仲淹对教育及学术的贡献进行了详细论述。㉘文娟指出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并对他的教育活动、教育思想及教育贡献作了一个全面的论述和分析。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并不遗余力地身体笃行,把教书育人当作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职责,他教育实践经验很丰富,兴办学校,建立书院,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讲学之风,培养和提拔人才,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为我国古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

王翠和史爱君探讨了范仲淹的教育实践与理论,范仲淹大力提倡改革科举制度,积极投身于兴学育人的教育实践之中,将兴学育人作为行之终生的事业,并提出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的主张。㉙付捷探讨了范仲淹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成效。指出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包括欲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等三个方面。范仲淹的教育改革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促使宋代产生和发展了一系列专科学校;二是地方兴学办教育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范仲淹的人才培养主张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发展,扭转了一代文风,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但范仲淹作为封建士大夫,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束缚了广大人民群众,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㉚张勇在和王翠、付捷论述相似的基础上,说明范仲淹及其教育经历,并简述 “庆历兴学”的原因及历史过程。论述了范仲淹教育思想及在“庆历兴学”中的实践,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者重点分析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其对 “庆历兴学”的深刻影响。㉛

杨先国对范仲淹教育思想的研究,从兴学观、教育功能观、人材观、教学论、治学论、师资论等六个专题进行了论述。认为范仲淹不仅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而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自成一家的教育观,可以说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范仲淹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有超越前人的独到之处。㉜刘晓筝探讨分析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并将其思想实践中的成功理念和经验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相结合,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㉝申莉萍指出范仲淹的兴学实践随着其仕途变迁而延及各地,他每官一地,兴建学校,视学、劝学、任学、奖掖后进,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学风,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经验和启迪。㉞李兴建认为范仲淹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兴起一股新的学风,他注重名师的选择,要求教师要率先垂范,教育以道德至上,这些教育理念对当时的思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影响了当时士大夫的时代精神,及士大夫对时代的使命感,为我国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㉟。乔卫平认为研究 “庆历兴学”对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沿革和北宋历次兴学运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㊱范国强认为范仲淹一生致力于北宋的文化教育改革,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是中国教育史上尚待开发的一座富矿。范仲淹改革科举考试、广兴州县学校、力荐明师执教、实施经实并重、倡导义庄义学等教育实践,体现了范仲淹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与方略,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尤其是范仲淹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㊲李存山认为在中国教育史上,胡瑗的 “苏湖之法”暨 “明体达用之学”曾成就一代教育之盛事。这一成就是在范仲淹的 “慎选举”、“敦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和庆历新政的推行中取得的。 “明体达用之学”也被二程、朱熹、吴澄所肯定,这一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正德、利用、厚生”的核心价值取向颇为洽合,故应予以高度评价。㊳诸葛忆兵认为范仲淹一生特别重视教育事业,在朝廷主政期间更是将教育变革列为朝政革新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力求从根本途径入手全面改造宋代士阶层的素质,以达到新政的终极目的。㊴王鑫认为范仲淹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宋代兴学之风的发展,兴起了讲学,转变了士风并为文学改革打开了局面。㊵还有黄新宪㊶、祝纪栋㊷、张远灵㊸、范矛彧㊹、张景孔㊺、白红梅㊻等,都对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进行了详细探讨和深刻论述。

综上,学术界对范仲淹教育思想的研究已有部分成果,对范仲淹的人才思想、办学教学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探讨,形成了部分研究成果,为我们全面认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理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四、思考与展望

近30年以来,多名专家学者对范仲淹教育思想的研究成绩突出,学术面貌得以更新,大量的理论、实证研究,为我们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和优秀成果的涌现,整个研究开始进入了繁荣阶段。对于今后的研究,笔者有如下想法:

第一,把握宏观学术研究史。在掌握和继承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放学术心态、开拓学术视野、开阔研究领域。深切关注国际、国内学术研究视野,我们要对日本、欧陆、英美等地区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加以吸收利用,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深入探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拓展多元化研究思路实现学术创新。

第二,提高学术敏感,加强考古资料的研究与利用。史料是立论的依托,讲究实证,靠材料说话是史学家开展研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现有条件下,传世文献资料极其有限,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一些新的文献资料相继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有可能导致以前某些研究结论或许被重新认识与思考,合理运用充分占有的新旧研究资料,对已知史料重新进行价值评估,这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三,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从大处和远处着眼观察,贵在会通;微观研究主要进行细节剖析,微观研究是宏观研究的基础,宏观研究是微观研究的最终目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㊼

总之,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果与进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未来的、整体的视野来看,也许只是理论研究的局部,是不完整的。我们应以现有所掌握的成果为起点,探索开拓,推动范仲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 汪长根、沈建洪: 《范仲淹的人才思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汪长根、沈建洪: 《试论范仲淹的改革观点与人才思想》,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② 牛广居、刘信古: 《浅谈范仲淹的人才观》,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③ 刘德清: 《范仲淹的人才理论与实践》,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④ 刘晓筝: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用人之道》, 《领导科学》2011年第12期。

⑤ 李海健: 《范仲淹人才思想初探》, 《承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⑥ 穆朝庆: 《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 《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

⑦ 藤卉荣: 《范仲淹:兴学重教,举贤任能》, 《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6月7日。

⑧ 黄庆来: 《热心兴学育才的范仲淹》, 《上饶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⑨ 刁维国: 《北宋教育改革家范仲淹的治学兴学思想》,《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⑩ 朱汉民: 《范仲淹的庆历兴学与书院教育》,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⑪ 刁维国、刁益虎: 《范仲淹与古代泰州文化》, 《学理论》2011年第11期。

⑫ 全仁经: 《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特点及失败教训》,《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⑬ 姚景芝: 《范仲淹与花洲书院》, 《兰台世界》2006年第4期。

⑭ 郭友亮: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 《沧桑》2008年第3期。

⑮王庆:《书院育名臣名臣兴教育——范仲淹与应天府书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⑯ 徐睿: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教学改革》,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年第3期。

⑰ 李劲松: 《略论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实施的教育模式及其历史作用》,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⑱ 刘洪生: 《范仲淹与应天府的不解情缘》,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⑲ 宋烨: 《范仲淹执教应天书院事迹考论》, 《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⑳ 郭晓岚: 《范仲淹与应天府书院》,辽宁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㉑ 养拙: 《范仲淹与应天府书院》, 《商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㉒ 杨布生: 《范仲淹掌应天书院及其教育思想考评》, 《云梦学刊》1992年第2期。

㉓ 郭文剑: 《以范仲淹文化统领应天书院开发》, 《商丘日报》2012年6月8日。

㉔ 董平: 《试论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 (上)》,《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试论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 (下)》,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㉕ 董平: 《范仲淹教育言论选注 (上)》,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范仲淹教育言论选注 (下)》,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㉖ 董平: 《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㉗ 张台生: 《范仲淹教育主张与贡献》,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1997年硕士学位论文。

㉘ 刘建丽、文娟: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文娟: 《范仲淹教育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文娟:《范仲淹对教育及学术的贡献》, 《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文娟: 《范仲淹教育实践述论》, 《船山学刊》2006年第1期。

㉙ 王翠、史爱君: 《浅论范仲淹教育实践与理论》,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㉚ 付捷: 《范仲淹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成效》,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㉛张勇:《论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兼论其对庆历兴学的影响》, 《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㉜ 杨先国: 《论范仲淹的教育观》, 《史林》1990年第3期。

㉝ 刘晓筝: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㉞ 申莉萍: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 《科技信息》 (学术版)2008年第5期。

㉟李兴建:《人才安邦教育兴国——范仲淹的教育思想》,《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14期。

㊱ 乔卫平: 《论范仲淹庆历兴学》,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 《纪念 〈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未刊本)。

㊲ 范国强: 《范仲淹文化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与方略》,《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㊳ 李存山: 《范仲淹与胡瑗的教育思想研究》, 《杭州研究》2010年第2期。

㊴ 诸葛忆兵: 《范仲淹与教育》, 《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

㊵ 王鑫: 《范仲淹教育思想对宋代学术的影响》, 《兰台世界》2014年第24期。

㊶ 黄新宪: 《范仲淹对北宋教育的贡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杜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㊷ 祝纪栋: 《范仲淹与宋代教育事业》, 《东吴教学》 (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2期。

㊸ 张远灵: 《范仲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华夏文化》2002年第3期。

㊹范矛彧:《读点范仲淹学点范仲淹——评董平〈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㊺张景孔:《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评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㊻ 白红梅: 《范仲淹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㊼ 张俊英、刘蓉: 《六十年来中国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年第2期。

六盘水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资助课题 “范仲俺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lpsskl-2017-21)

G40

A

(2017)12-0094-04

张俊英,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蔡静,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

(责任编辑 刘晓慧)

猜你喜欢
范仲淹书院学报
朵云书院黄岩店
致敬学报40年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白鹿洞书院记
范仲淹苦读轶事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