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美学:理论与实践
——兼论城市美学在湖北的发展

2017-04-11 01:45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12期
关键词:美学建筑建设

高 娴

当代中国城市美学:理论与实践
——兼论城市美学在湖北的发展

高 娴

中国城市美学的发端受到了西方理论的影响,其发展更加注重与中国城市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当代中国城市美学形成了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层次,并在树立工程技术的美学标准、指导当代城市规划与城市更新、传承与推广城市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北城市美学应积极借鉴其中经验,传承荆楚建筑及文化特色,为湖北城市发展助力。

城市美学;城市规划;荆楚建筑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加速,大城市的发展建设影响着人才汇聚与经济腾飞,小城镇也正在分化与蜕变。城市建设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外在形态,也改变了城市发展的方式;合理的城市规划会通过组织有效的空间关系,创造出有机和谐的城市效能系统,维护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保持城市在效率与诗意、创新与传承、时间与空间等之间的平衡。然而,当代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也充满挑战。而从美学的视角建立城市发展的衡量指标,是对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重视效益、速度的有效调和,有助于确立以 “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方向,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扩充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一、中国城市美学的发端

当代中国城市美学与环境美学紧密相关,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基于美学标准的城市建筑艺术研究。这一研究方向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以哲学美学为框架的理论层面,一个是作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的实践层面。

在理论层面,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积极翻译和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美学理论,与此同时,国外的城市美学思想也通过艺术、建筑等领域被引入我国。1980年 《世界美术》杂志刊发文章 《生态学与美学》,尤·什科连柯和佟景韩在文中介绍了国外美学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动向和苏联在应对工业社会下环境问题的经验,认为都市化和工业风景背离自然美,主张自然的美学与技术的美学要得到综合①。实际上,自然的美学和技术的美学之间的矛盾与统一问题,一直是城市美学探讨的焦点。同年郑光磊发表了 《环境美学浅谈》 (1980),介绍环境美学在环境工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文章指出环境美学涉及到 “声学、色彩学、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工效学、造林与园艺、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等许多学科”②。这里的环境主要指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重点提及自然环境,对人造景观和环境多持批判态度。

为了适应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建筑和城市规划等学科领域出现了讨论城市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如:刘光华的 《建筑群、空间和序列》 (1980)主张美用合一的建筑艺术原则;熊广忠的《城市道路美学的研究与应用——试论城市道路美学》 (1984)是最早研究道路美学的文章;塞风、杨宏晞的 《试论城市建设的美学观及其特征》 (1985)、《谈谈城市建设中的美学问题》(1986),已经以城市美学为关键词展开研究,随后二人还发表了 《谈谈城市建设中的美学问题》(1986);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杨曾宪在 《城市美系统论》 (1986)一文中尝试建立统一的城市美基础理论。

在上世纪80年代众多关于城市美学的研究成果中,宋启林的《城市空间·意境——城市美学初探》 (1986)有一定代表性,文章认为 “城市的综合形象,除建筑外,还包括自然环境,历史演变遗存,道路格局,园林绿化、雕塑……等等。以至物产流通生活服饰,习俗爱好等方面的特色。”③文中对城市美学的相关范畴给出了较为完整的描述,但这里的 “城市美学”更确切的说是 “城市美”的问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 “美学”。

城市问题正式成为哲学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受到美国美学家阿诺德·伯恩特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文献中心主办的半年刊 《第欧根尼》上刊登阿诺德·伯恩特的 《培植一种城市美学》④(1987),是城市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文章在哲学美学范畴下对城市美学进行了描述。此后,中国美学理论领域才开启了针对城市问题的美学理论的建构。阿诺德·伯恩特最主要的学术领域是环境美学,他所探讨的城市美学主要从环境美学出发,认为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具有相对性,是人们生存的人造环境,也是人的生存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美学一开始就对工业社会抱有批判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认为城市美学实质是 “反美学”,这一观点也受到了阿诺德·伯恩特的认可⑤。

从工程设计领域对城市美学概念的主动借鉴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领域本身具有符号属性,其外在特征必须符合特定的形式法则。但是在这些领域中谈及城市美学往往涉及的是艺术哲学(或称感性学)。这种哲学领域的城市美学往往站在人的本质和人的需求、人的发展的立场,对工业化、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进行审美性的批判,所以在持有生态观念的美学家们眼中它们属于 “反美学”。建筑工程类学科的城市美学服务于人造物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而生态美学家们则更加注重建构顺应自然规律的人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前者以人为尺度,后者以自然为尺度,两者在审美标准上是不同甚至对立的。此外,纯粹以生态美学理念为指导的设计及建筑,常常牺牲人的舒适感而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实是一种先锋的设计风格。

没有现实支撑的城市美学理论是枯燥空洞的,没有美学思想作为指引的城市建造则是盲目的。哲学化繁为简、寻求本质,所提出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对现代审美和设计艺术持谨慎批评态度;而艺术作为一种表达的途径,往往成为现代、后现代审美思想的实践场;工程及设计行业更加重视效率成本和实用性。城市美学理论与工程建造实际之间的差异与对话,对城市美学理论建构与城市的建造两个方面都将起到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我国城市美学的发端虽然受到了国外理论的影响,但并非完全的舶来品,它适应我国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多的具体研究是针对城市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的。诚如英国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所言, “科学和艺术史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确立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美学标准非常必要,它将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构造、审美和城市文化的传达,也影响到城市居住者的生命体验。

二、当代中国城市美学研究的开展

城市不仅是人造物,更是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庇护所。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现代城市则与工业化和民主社会相关联,成为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建设成绩斐然,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城市美学以美学视角观照城市发展,将城市建造中涉及的问题分为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于建筑科学本身、视觉审美层面以及城市的人文关怀、精神旨归。其中,狭义的城市美学是城市美学的理论研究;广义上的城市美学则涉及了城市美学理论以及城乡规划、城市景观、道路、建筑的设计,城市的文化、文学等诸多领域。

1.建筑、交通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的美学标准

我国最早使用城市美学术语的是建筑与交通设计理论研究领域,城市美的审美标准和城市建造的艺术法则是这一时期城市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如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 《城市美学四题》⑥中主要论及的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一般性法则。这里的城市美学实际论及艺术学、感性学范畴,并不是体系性和思辨性的美学理论探讨。建筑及城市规划专业在全国领先的高校,其城市美学研究都有突出的成果,如清华大学王南博士的学位论文 《北京城市美学研究:重申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⑦等。同时,同济大学的学者们对此领域的关注一直以来保持在全国领先的地位,如万书元在 《近二十年来世界城市美学发展新趋向》⑧(2012)中介绍了国际范围内建筑设计风格与趋势。此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师范大学等院校,针对特定地理风貌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2.结合地理人文特色的城市设计美学研究

当代中国城市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针对当地地理人文环境,对城市及其人文定位进行分析和设计。我国各地区都开展了这样的研究,如,针对西北环境特征来讨论建筑设计审美风格的文章:《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中的体现——以延安市为例》⑨(长安大学硕士论文),就是结合地理环境来讨论城市建设;重庆大学建筑系结合重庆本地地理文化特征而开展的城市美学研究。重庆大学在山地城市建设研究方面成果丰富,成立了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2年有多篇分别从美学、文化等方面讨论山地城市建设问题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重庆这个城市独特的地理特征,给这个城市的建设增加了难度。如果能够合理发挥和利用这些条件因素,则可能将这些建设中的难度转化为城市的建筑特色,并通过日常生活发展成为人文特色。

3.生态美学与城市美学研究

以生态美学为基础的城市美学研究建构起了比较完整的城市体验美学理论,城市从最初作为自然美的对立面,慢慢地被纳入到人类生存环境,成为其重要的一部分。相关研究涉及到城市发展的现代性问题,和旨在追求一种以 “诗意栖居”为旨归的城市生活的体验。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专业培养了国内生态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力量。曾繁仁教授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的专家,出版过 《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生态美学导论》等著作,其相关的讨论与国际美学界保持了同步和对话。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美学成为美学讨论中的热点问题。国内生态美学的年会,都会涉及城市发展与生态平衡问题。高小康在 《从东莞理工学院新校区看大学形象的变化》⑩一文中,介绍了根据生态理念设计的校园。这种设计将自然与生态体系放在首位,主张城市设计之美在于顺应自然和谐关系,它与以人为尺度的城市美学的设计思路是相反的。

4.文化研究与都市美学

文化研究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新趋势,通常采用社会学方法,以文化批评为主要方式,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及生活方式、审美形态进行考察,重点涉及当代城市生活中的审美趋势和文化倾向,关注城市生活中的人的审美体验。城市文化与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建设规划景观与城市的文化生产与各个阶层的文化生活。作为现代城市的典型,都市研究也随之兴起。与城市美学相比,都市美学更加侧重于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典型形态。上海交大刘士林教授认为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他指出,当代的大都市是以城市群的形态出现的,而一个城市群必然包含着一个作为中心的大都市,因而在当代大都市和城市群合为一种城市发展形态⑪。现代都市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审美研究则关注都市消费文化环境和空间环境下的个体经验和对城市文化批判。此外,阿诺德·柏林特在 《远方的城市:关于都市美学的思考》⑫中还关注了从自然、社会和人文三个维度的后现代城市生活体验。可见,城市美学侧重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建构,都市美学则是对后现代都市的审美批判,后者更成为一种当代都市文化研究。

综上,基础理论、设计艺术研究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城市美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了完整的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领域。但在学术体系的束缚下,三个层面往往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和融合,使得应用转化中的效应难以充分发挥。相对来看,重庆学者对当代的地理、文化和城市建设相关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全面。可见如果能从现实需要出发建立跨学科的理论交流平台,应该能对改善这一现状起到促进作用。

三、当代中国城市美学研究的现实价值

城市美学与城市建设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一方面,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城市设施的功能和审美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关研究还要与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工程的现实性相挂钩;此外,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为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挑战。这些都成为了城市美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依托地域特色明确城市定位

为了避免千城一面,结合城市的地理风貌,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近年来不少城市规划专业的硕博论文着眼于探讨地域文化与城市规划的统一问题。例如《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中的体现——以延安市为例》⑬,分析了西北地区城市的黄土文化特质及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旨在为城市建设风格与文化风格的统一寻找可行的方法; 《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西南传统山地城市空间解读》⑭,用传统美学范畴重新解读了西南地区地理与空间的审美特质;《当代城市美学形象塑造与文化传播——以成都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为例》⑮,从城市理念、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等方面,探讨作为成都以 “太阳神鸟”为图腾所凸显的城市文化精神,关注城市历史人物所铸就的文化品格以及宜居之城的哲学意蕴。

由于重庆大学建筑学系的实力推动,重庆市城市美学研究开展较为全面。该市在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城市定位分析、城市规划及城市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重庆大学博士论文《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⑯对长江流域三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进行了比较分析。论文 《“五个重庆”与当代城市美学形象的塑造》⑰,结合 “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结合重庆的地理特色, “建立起人与空间环境之间更好的关联,塑造一个完整的、有特色的重庆山水城市意象”⑱。这些学术讨论深化了相关领域对城市文化的认识,也将在城市建设中为城市形象的更好展现与更新增添助力。

2.探讨工程设计的标准和规律

探讨建筑与城市规划问题的城市美学研究侧重于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推进城市建设和规划的科学化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如高层建筑的审美和城市文化维护问题、城市综合体的景观设计问题等,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论文 《上海浦东城市景观 “针点”建筑的构建形式研究》⑲以陆家嘴地区为范本,归纳总结了针点建筑与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和谐持续发展的模式,强调了城市设计中的和谐天际线意识,认为和谐的城市景观对环境与文化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升级,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成为当代城市化建设中的新问题,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针对具体案例讨论分析城市综合体的景观及功能设计问题的研究成果。

公路与交通也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湖北工业大学王红英教授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的交通文化展开了系列论述,她挖掘了鄂西道路交通景观的平安、速度、好客等文化内涵,提倡发挥现代道路交通景观文化传播的载体功能,以提升道路交通的品质⑳。

3.应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新问题

现代城市建造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城市发展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如城市节点功能升级、传统民居改造工程等,既需要探索创新建筑设计,又需要考虑延续和保护传统。

在城市建筑的历史传承功能方面,城市的现代性与历史记忆的统一问题,是当代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中的难题。徐令在 《城市历史区域中的功能性新景观设计》㉑中认为,城市历史区域具有审美性、功能性和文化属性,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表征,具有历史叙事的功能和不可复制的艺术属性。在后现代社会的城市发展趋势问题上, 《信息化城市的美学内涵与空间观念的拓展》㉒、《小城镇, “微”生活——基于城市美学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尺度抉择的探讨》㉓等研究论文抓住了当代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宋建明在 《杭州的色彩表情——杭州城市色彩规划实践心得》㉔中分享了以杭州为范本的城市色彩设计经验。

4.解读城市文化、推广城市形象

城市美学理论研究虽然不直接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但有助于改善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和思路,影响到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和对城市文化的解读。俞坚在 《营造都市生活和生产的场所:一种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城市美学》一文中认为 “城市美学至少包括文化理念的认识、城市生产和生活体验策略的研究,城市环境美学建构和城市活态体验的推动四个方面”㉕。在阐释文化观念和城市生活体验方面,上海的学者们有不少富有新意的尝试。如刘士林提出的都市文化批评理论、包亚明以酒吧为都市文化空间而进行的大众文化批判等。这些课题从日常化的审美消费中,以及对文学、建筑和文化生活的考索中,建构出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海上都会意象和文化上海。

总的说来,城市美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地区,通常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这些城市通常在城市群中占有核心地位,也可以称其为“都市”。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重庆的城市美学研究也推动这座山城彰显其特色。城市美学相关研究能够针对这些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和瓶颈式问题进行集中迅速的讨论。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的美学阐释也有助于解读个体在都市生活中的体验和需求。

四、湖北城市美学发展及研究现状

相比其他地区城市美学研究,湖北省的城市美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自身的特点,当然还有很多亟需提升的空间。

首先,湖北一贯保有良好的城市美学发展氛围和基础。

湖北科教资源丰富,在建筑、城市规划和美学研究方面总体实力不俗。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在全国的学科排名名列前茅。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与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近年来发展迅速。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在工程理论和技术研究之外,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修复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城市文化研究方面,湖北省也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基础。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建构生态文艺学”学术会议,2008年武汉大学哲学院召开湖北省美学学会 “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这些学术讨论虽未直接冠名 “城市美学”,但都关注了环境、城市、生态等问题。

以武汉为据点,湖北省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总体实力领先中部。一方面,湖北省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类设计和施工单位汇聚,桥梁道路建设更是湖北省一大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全面细致的开展城市美学研究已经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建筑学期刊为城市美学理论交流讨论提供了平台。创刊于1983年的 《华中建筑》由中南建筑设计院和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设计和建筑学的重要理论阵地。同样1983年创刊,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 《新建筑》杂志现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建筑专业学术期刊。

第二,荆楚城市美学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华中建筑》杂志是探讨楚 (荆楚)建筑相关问题的重要平台。1983年4月 《华中建筑》上刊发范勤年的 《为开展荆楚地方建筑风格的研讨进一言》,这是较早的关注荆楚特色的建筑及文化研究的文章。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后德俊、吴晓、张良皋、高介华等学者,或在考古发现基础上,或从民族建筑的田野调查出发,对湖北民居、楚建筑和土家建筑进行了研究,奠定了荆楚城市美学的研究基础。

适应当代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历史建筑与城镇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城市历史发展变迁等问题,依旧是城市美学研究的重点。武汉大学李军教授长期关注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形态、历史城市保护规划等领域;王炎松教授对鄂东南及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有细致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李晓峰教授对鄂西道教建筑、鄂西土家族苗族传统建筑及工艺的传承保护有深入探讨。武汉理工大学李百浩教授对长江中游城镇的建筑修复与遗产保护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在湖北传统民居、古镇研究方面成果丰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在武汉城市圈、省域经济中心 “一主两副”、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对策研究报告,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在楚文化研究领域也树立了一面旗帜。刘玉堂研究员对荆楚建筑的美学风格等问题有深入探讨,在荆楚建筑文化的当代传承以及楚建筑审美意蕴阐释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理论和成果。这些研究对发展有荆楚特色的当代湖北城市美学起到了奠基作用。进入新世纪,当代城市建设中的传统建筑元素融合运用问题也成为湖北建筑研究的专门课题。

第三,要更好地服务地区城市建设,湖北城市美学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一方面,应加强对当代城市美学现实意义的认识。城镇化建设和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对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营造更加活跃的城市美学讨论氛围,在讨论中增进对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认识,汇聚相关领域的人才和专家学者就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的具体问题发表不同见解,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城镇化建设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建设中的湖北亟需在城市美学领域内就交通、建筑、规划等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这将有助于在工程开始前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有所预见和应对。

另一方面,要提升湖北省城市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的广度和丰度。除了对荆楚建筑文化的专门研究之外,还需要建构全面的城市美学讨论框架,形成结构完整、内容全面的湖北省城市美学研究体系;要通过组织硕博论文、项目和课题等形式,建立学术讨论和人才培养的促进机制;要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型的研究相结合,为更好地宣传推广湖北地区城市形象提供理论根据和现实依据。这些措施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湖北省域城市的发展定位,以及基于湖北地方特色文化的城市美学研究,都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特别指出,湖北城乡建设应体现湖北特色和荆楚文化特色。什么是荆楚文化特色、湖北特色,如何在城乡建设中体现这些特色,以及如何在兼顾特色的同时不断提升群众对城市建设的满意度,成为摆在湖北建设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城市的地域文化展开系统的研究,不断加深对城市底蕴的挖掘与了解,不断提升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融合传播的方式,不断改进城市规划建设与工程实施的科学性、统筹性和效率性。同时,通过汲取全国其他地区城市美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让城市美学为地区发展、城市建设更好地服务。

注释:

① [苏]尤·什科连柯、佟景韩: 《生态学与美学》,《世界美术》1980年第1期。

② 郑光磊: 《环境美学浅谈》, 《环境保护》1980年第4期。

③宋启林:《城市空间·意境——城市美学初探》,《华中建筑》1986年第4期。

④ [美]阿诺德·伯利恩特: 《培植一种城市美学》,新蔚译,《第欧根尼》1987年第2期。

⑤ 参见程占祥、[美]阿诺德·柏林特:《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 《学术研究》2009年第5期。

⑥ 陈李波: 《城市美学四题》,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6。

⑦ 王南: 《北京城市美学:重申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8。

⑧ 万书元: 《近二十年来世界城市美学发展新趋向》,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⑨⑬任冬冬:《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中的体现——以延安市为例》,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⑩ 参见高小康: 《从东莞理工学院新校区看大学形象的变化》, 《城市文化评论》第2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⑪ 参见刘士林主编: 《都市文化原理》,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版。

⑫ [美]阿诺德·柏林特: 《远方的城市:关于都市美学的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⑭参见李和平、薛威:《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云南科学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⑮刘灵:《当代城市美学形象塑造与文化传播——以成都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为例》,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⑯ 王纪武: 《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⑰ 邱正伦、汤兴华: 《“五个重庆”与当代城市美学形象的塑造》,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⑱ 罗德成: 《城市设计视角下重庆山水城市意象塑造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⑲ 程琛: 《上海浦东城市景观 “针点”建筑的构建形式研究》,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⑳参见王红英:《论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以鄂西道路景观为例》, 《中外建筑》2012年第2期;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道路交通人文景观构建手法》, 《中华建设》2012年第10期。

㉑ 徐令: 《城市历史区域中的功能性新景观设计》,《艺苑》2014年第6期。

㉒ 蔡良娃、曾坚、曾鹏: 《信息化城市的美学内涵与空间观念的拓展》, 《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㉓参见王颖芳:《小城镇,“微”生活——基于城市美学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尺度抉择的探讨》,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㉔宋建明:《杭州的色彩表情——杭州城市色彩规划实践心得》, 《公共艺术》2010年第4期。

㉕俞坚:《营造都市生活和生产的场所——一种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城市美学》, 《建筑与文化》2012年第6期。

B834.2

A

(2017)12-0027-06

高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助理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责任编辑 胡 静)

猜你喜欢
美学建筑建设
盘中的意式美学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外婆的美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