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创新

2017-04-11 00:05周宏菊
社科纵横 2017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受众机制

周宏菊 何 振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广东 肇庆 526020)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创新

周宏菊 何 振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广东 肇庆 526020)

在新媒体时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创新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探讨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时代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为逻辑起点,总结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历史机遇与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了传播机制创新的策略设计。

新媒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机制 创新

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逻辑起点

(一)机制创新是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首要途径

“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其中,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都属于传播的范畴。而实际上传播的理论边界要大于宣传、教育、熏陶等,主要是由于传播不仅仅只是单向地向受众进行灌输,它还注重受众的感受和反馈,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模式。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就涉及到诸多的要素,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众、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这些要素共同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由此,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就需要传播体系中的诸多要素能够协同发挥作用,一旦其中任何传播要素出现缺失或是落后的发展,都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因此,如何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中的所有要素协同起来发挥合力,就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创新发展的关键。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将其进行理论拓展,可以理解为既能够将某一系统中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同时又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很好的统领起来发挥合力的一种协同运行方式。将其引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便有了能够发挥不同传播要素间的协同合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机制不同于体制和制度,机制更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和与时俱进性,机制的形成包含主体构成、对象边界以及方式方法,那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来说,创新传播机制就意味着其中不同传播要素间的更加进步发展的协同运转,具体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自身素质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传播的内容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传播的方式要以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传播受众的思想动态与需求要有深度掌握和研究、传播的渠道要以党委领导、政府主管、社会协同全方位多管齐下,还有就是他们之间要形成更加和谐更加紧密的配合,而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有能形成长效稳定的机制做保障。因此,要综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机制创新是首要途径。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新一次的科技革新,以信息技术为推动的新媒体应运而生。所谓“新媒体”,是指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2]例如:各种网络媒体:微博、论坛、个人空间;各种手机媒体:微信、视频终端等。新媒体的出现,将人们带入到了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性和自主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下,人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思想都是在党和政府严格把控下所传递出来的,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完全是单向且单一性的传播,受众对于信息只具备接受权而没有选择权。而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来源多元化,传播主体可能是党和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机构,也有可能仅仅是独立的个人,那么这就意味着信息的传播更具开放性、多元性和海量性。相应的,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则更具选择性和平等性。这就导致了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选择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依赖于新媒体。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趋向更加多元化。由于新媒体所具备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速度即时化、传播受众平等化、受众人数巨大化等特点,使得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所能接收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都十分多元,这极大地刺激了受众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要求平等交流沟通的积极性。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而言,在传统媒体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依靠党政部门的学习教育活动、报刊杂志的发行阅览、电视广播的宣传教育为主,尽管那个时候无论是传播主体、还是传播载体都相对单一,但传播受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同时受到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简单化的制约而相对单纯,因此,尽管在相对落后的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度都较为理想。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中,最为显著的是可用的传播载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都有了极大的丰富,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全方位的传播到社会更加细分的领域中,但受众也是通过丰富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很容易受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触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那么为了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在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的条件下,更好地协调不同传播要素间的关系和运行将是当前时代下迫切需要创新的部分。因此,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是自身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需求

当某一事物的发展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进行时,其自身的构成要素也会因为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也一样,当新媒体时代来临时,整个社会的传播领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部环境和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机制创新,但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内部,为了迎合和适应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传播理论还是相互协同的实践探索都进一步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机制创新。

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社会的传播理论与传播理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以传播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必然也要进行理论和理念的更新。现代传播理论更多的是对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的各种新型传播载体、传播方式以及在此传播环境下受众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研究为重点,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受此传播理论的影响,在理论发展和创新中也要吸收新的传播理论。同时,受众的传播习惯和行为已经发生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用传统的显性“灌输”式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法显然不能发挥理想的传播效果,那么更新传播理念已是当前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首要任务。

二是,传播要素关系的复杂化促使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人与人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系统所涉及到的传播要素诸多,包含从党中央到地方到个人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时所涉及到的每一个传播环节中所包含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以及受众,他们之间的层级关系、运转关系、反馈与监督关系等等所需要协调和统筹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且微妙,虽然所传播的内容都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展开,但每一层的受众也有可能是另一个传播环节的传播者,因此任何环节的传播都不能出现偏差,那么这就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协调、统筹、监督等关系的处理要十分高效且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始终在可控和高效的范围内。

二、新媒体时代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历史机遇与现实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创新的历史机遇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新媒体传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的创新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本文仅就其中最为显著的三个机遇展开讨论和分析。

1.新媒体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

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传播渠道,主要是依托报刊、广播、电视、城区街道宣传标语等。当然,这类传统渠道或者载体的局限性主要是源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基础。基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加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电子设备终端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我国社会的新闻传播行业逐渐实现了现代化、信息化的转型。

借助新媒体创新型、智能型的发展模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及载体实现了跨越式的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宏观视角下,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早已不再局限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渠道,对互联网空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媒体传播渠道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化、信息化传播。与此同时,传播渠道的拓宽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又反过来有效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当代转型。

2.新媒体加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三化”转型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统传播的模式,主要是依靠党和政府的政策性、制度性、行政性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依托当前新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社会传媒,其动力机制则主要依托科学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推动,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三化”转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化传播,主要是指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科学化的传播规律,即以意识形态灌输教育规律与现代传播规律有机结合的基本理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传播。一方面,意识形态灌输教育必须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意识形态处于精神文化领域中的核心地位,需要通过灌输教育才能进行有效培育,这是因为正确的思想或者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不会在人们的头脑中自然产生,必须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灌输教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和传播受众将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要求、整治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当参照现代传播理论的基本规律。现代传播理论中对受众的心理接受过程和特点、传播媒介的类型和应用、传播方式和机制等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都进行了系统性、理论性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科学的发展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化传播,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应当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最新成果、新媒体传播机制创新的最新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最新成果,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媒体传播机制创新的最新实践成果,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现实的、可靠的、高效的工作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主要是指运用广大人民群众善于理解、便于接受、易于认同的传播语境、传播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主要源自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如果在传播过程中使用的传播话语晦涩难懂、脱离当代社会的生活现实,那么无论这样的传播话语具有多么深厚的理论基础都无法掌握更多的群众;如果传播的方式过于单一,或者与现代传播的主流方式相背离,同样无法争取到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新媒体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双赢”

新媒体为推动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双赢”,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新媒体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这是因为新媒体平台能够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影像等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生动鲜活的内容与载体,都有助于受众群体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另一方面,新媒体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效性,这是基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瞬时性和低成本性,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新媒体传播,通过微博、微信、新闻网站等平台能够第一时间进行迅速传播,同时新媒体传播的经济社会成本极低,这就进一步有效保障了传播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创新的现实挑战

在适逢发展机遇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创新在新媒体时代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本文选取了其中三个相对更为深刻的矛盾与挑战进行剖析。

由图1可以很明显看出,硬质合金与钢两侧界面区内有一定的反应产物形成。当间隙为0.05mm时反应产物贯穿了整个焊缝,随着接头间隙的增大,反应产物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对界面区内产物及钎缝中心区的元素构成进行分析有助于确定界面区产物的类型及钎焊接头形成机理。

1.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削弱了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共同发展。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数不胜数的文化精粹是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的瑰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近年来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理论界研究的重点,比如,国学热就是传统文化传承中表现最为鲜活的社会现象。然而,传统文化中除了优秀的、先进的因素之外,同样存在着腐朽的、糟粕的文化遗留,这些带有负能量和消极意义的传统文化至今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当代社会主义文化。但是现代文化中同样包含了部分信仰迷失、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的成分,直接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其次,东西方文化思潮的对话与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也一同带入了我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大行其道,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认同。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借助文化产品和其他文化产业大受我国青少年的喜爱,西方各种节日成为了青少年热衷的“传统”;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借助这些文化产品和习俗不断侵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

最后,社会转型期特殊的多元利益冲突日趋凸显。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转型期,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问题中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体性意识不断提升,民主参政意识、个体利益意识不断增强,这就导致社会多元利益冲突日趋凸显,进而引发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加上社会主义义利观与金钱观的歪曲、社会信仰迷失与道德失范,直接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媒体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意识较为薄弱

在我国社会的传媒行业中存在着协同创新意识薄弱的现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制创新的重大挑战。一方面,我国大型传媒集团由于双重管理体制而存在着社会角色的不清晰。全国范围内的省级传媒集团是我国传媒行业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然而这些省级传媒集团的前身是省级各大出版社,属于事业单位的性质,同时在转企改制后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体。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体制,进而引发了省级传媒集团的社会角色不清晰。另一方面,我国的广电系统、新闻出版系统、传媒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确立和完善。具体的表现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文化事业途径与文化产业方式相交织,各类出版发行工作缺乏统一设计等。

3.传播行业相应的法治建设仍不健全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生活的空间会被各种海量的信息所充斥,人们生活其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无知觉”性的,所谓“无知觉”性,是指各种信息会利用新媒体的各种特点,用某些恰如其分的方式传播给不同的受众。比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往往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将夹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资讯、视频、动漫等内容传播给我国的社会民众。因为新媒体中充斥着海量的形形色色的资讯,人们往往出于好奇或是兴趣等原因而去了解,那么某些通过设计的别有用心的信息、思想就会被传播到毫无戒备的受众群体中。长此以往,某些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和行为指引都将被部分社会民众所吸收,那么一旦取得他们的认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而言,将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抵消掉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并没有通过具有统一标准的筛选,某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诱导人们违法犯罪的或是一些具有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的言论、消息、视频等会大量充斥其中,对受众群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利隐患。除此之外,一旦由于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或热点新闻被过度放大甚至是引起了社会中的群体事件时,并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相应的保障和监管机制,因此,切实推动传播行业的法治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创新的重要保障。就具体的法治建设工作而言,《新闻法》、《出版法》等传媒行业的专业法律条文亟待确立,进而规范传媒行业和传媒市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三、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创新的策略设计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目的,从表层来说是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从深层来说是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导向、实现人的更加全面的发展,它对国家战略发展以及个人的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不同于一般思潮或是信息的传播,只需要注重传播内容的严谨、传播载体的运用得当即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还要着重关注对传播主体的严格要求以及传播受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整体现状。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党、政府以及自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组织,传播受众主要是社会中独立的个人,这些个人可能是所有传播主体中的人,也有可能是社会普通民众,因此,提高“个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才是重中之重。传播不同于宣传教育,它更加注重受众的个体感受与反馈,受众与传播主体的交流和反馈直接影响到传播策略的制定和调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而言,受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取向直接反应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而受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取向并不是实体存在物,只能通过个体的言行举止来判断。在新媒体时代下,人的传播与获取信息乃至交往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各种新媒体,例如人获取外界信息除了通过电视和报刊外,主要依靠各种互联网终端新媒体,如各种视频软件、资讯软件等;人与人的交流早已不似过往,非主要以面对面的交流为主,而主要以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沟通交流媒体。而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隐蔽性、即时性等诸多特点,使得个人更容易也更愿意通过它们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相比较传统的问卷调查、行为判断等方式,通过对新媒体中个人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取向的言论进行大数据分析,更能掌握社会个人更为精准更为真实的思想情况。

对受众思想的准确掌握和分析,反馈至传播主体,传播主体据此可以对传播载体、传播方式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变,而这一过程的完成都需要不同的机制进行协同和保障。

(二)有效调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形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

当前时代新媒体涌现,新媒体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例如:qq主要用于即时通讯以及信息推送;微信则主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生活状态分享;还有很多其他的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媒体,如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它们的特点主要是向受众推送一些特定信息和娱乐服务等。正是由于不同媒体的资源优势和定位不相同,所以尽管它们都是从属于新媒体范畴,但他们所传播的信息在整体上呈分散状和碎片状。可能不同的媒体,所传播的主题相同或类似,但具体的传播内容和实际导向也有可能南辕北辙。这对于普通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而言,多渠道、多视角的传播并不会对传播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十分突出的影响,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而言,无论通过什么渠道、什么载体,所传播的主体内容应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要引导社会民众认知、认同到自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充分利用不同媒体的资源优势和特点,合理对其进行调配,使它们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能协同发挥合力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进行机制创新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对当前可利用的新媒体的种类和优势有十分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做个简要的划分,将具有较强显性传播价值的归为一类,将具有较强隐性传播价值的归为一类。例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将受众经常用来获取最新资讯的新媒体作为显性传播的一类,其他不常使用的新媒体作为隐性传播的一类。在分类的过程中作为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虽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但并不代表着传统媒体就要放弃,电视、报刊、广播仍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只是在当前时代下,要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统筹安排和资源整合,力求将媒体优势发挥到极致,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既能坚持正面宣传,又能挖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深入渗透到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传播合力。

其次,对于新媒体的利用和传播效果要进行跟踪调查,主要是由于受众对于传播载体的接受和使用情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改变,同时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情况也是动态发展的,所以当前组合搭配效果较好的新媒体传播调度并不能保证有稳定的长效性,只有对发展现状进行跟踪调查,用事实来进行反馈,才能不断进行传播载体的合理搭配,以期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那么这其中就涉及到新媒体运用、传播效果反馈等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各种协同机制。

(三)切实推动媒体传播行业的法治化建设

1.加大对媒体行业准入以及信息发布的筛选力度

目前我国的传播行业是缺乏具有明确规定和法律制约的行业准入政策的,这就导致了各类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平台的媒体毫无阻拦的进入新媒体行业。部分这样的新媒体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往往发布一些迎合受众猎奇心理或是不正当需求的内容,不仅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生态发展,而且对于很多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都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媒体行业,首先,要制定相应的行业准入原则,通过设定有针对性的门槛提高新媒体准入的综合素质。其次,对所有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要制定相应的筛选机制,通过内容分类分级的规划和安排,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过滤和净化,其目的是让受众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尽可能的排除掉不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内容,更进一步的发展是能通过信息的分类筛选,形成能够引导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舆论环境。

2.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传播行业奖惩机制的长效运行

赏罚分明一直是进行有序管理的有力手段,对于传播行业也不例外。仅依靠法律规章的制约只能起到规范传播内容的作用,但并不能起到激励和震慑作用。所以尽管有部分与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约,传播行业内仍出现了违法乱纪或是唯利是图的现象。因此,要促进传播行业形成健康发展的生态,制定相应的有法律条文作为支撑的行业奖惩机制是传播行业法治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对于发展的好的始终能够鼓舞人健康向上的媒体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可以是荣誉鼓励,如表彰或是设立奖项。也可以是物质奖励,如以政府名义给予专项拨款等。相应的,对于发布违法乱纪,扰乱人的精神秩序的信息传播源要予以严肃的处理,例如:与刑法相连接,严重扰乱市场或对社会和人的精神产生极为严重影响的要对媒体主要负责人进行罚款或是判刑等。

[1]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

G206

A

1007-9106(2017)08-0141-06

*本文为2016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反思与重构——‘微时代’的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与实践研究”(批准号:201610073))的研究成果之一。

周宏菊(1966—),女,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受众机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