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存越
(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中国南京211815;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中国南京210097)
基于语料库的“罢了”“而已”语篇功能比较分析
丁存越
(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中国南京211815;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中国南京210097)
“罢了”和“而已”都是句末语气助词,除了语体差别外,语篇功能上也存在差异。“罢了”和“而已”在语篇搭配上往往是有标记的,但侧重的标记形式不同,各有偏好,同时二者都有用例没有标记形式,比例相当。在语篇衔接上,“罢了”主要与上文呼应,结束话题;“而已”与上下文都可呼应,有继续话题的作用。“而已”的衔接功能强于“罢了”。
罢了;而已;语篇功能
“罢了”和“而已”是一对语义接近的语气词,分属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1]的丙级和丁级词汇,都是语气助词,语义较虚,难以把握。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一般以“意会”为主,难以“言传”。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搜索,共发现语气助词“罢了”的用例27例,“而已”216例。其中,去掉3个错例,正确的24例“罢了”句中,“只是……罢了”的用法有16例,约占66.7%;去掉23个错例,正确的193例“而已”句中,“只是……而已”“不过……而已”的用法共有128例,约占59.2%。由此可以推断,留学生对此要么只记住了个别固定用法,要么采取回避的策略,离自然、得体地运用汉语的学习目标尚有一定差距,更不用说汉语丰富的表达手段了。
学界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罢了”和“而已”的语体差异比较。吕叔湘(1999:56、195)认为二者都“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常跟‘不过’、‘只是’、‘无非’等词前后呼应”,区别仅在于“罢了”多用于口语,“而已”多用于书面语。《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现代汉语虚词例释》[3]、《现代汉语虚词词典》[4]等也都认为二者意义基本相同,可以相互解释。除了语体上的差异,方绪军(2006)、刘宁(2010:46-49)还讨论了“罢了”与“而已”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细微差异。屈承熹(2008)指出,现代汉语句末虚词除表达情态以外,还有语篇连接功能。我们的问题是:“罢了”和“而已”在语篇搭配上是否一定要和“不过、无非、只是、仅仅”等词呼应?二者具体的语篇表现如何?学界对此的研究鲜见。
我们检索了老舍、矛盾、钱钟书、沈从文、王朔、王蒙、邓友梅、毕淑敏、池莉、张承志、余华等现当代作家作品以及《人民日报》、《作家文摘》等近5400万字语料,发现“罢了”用例748个,去除非词用例2个、谓词或准助词用例144个[5]、重复用例8个,实际语气助词用例594个,均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思;发现“而已”用例1045个,去除文言用例28个、专有名词用例41个、重复用例10个、非词用例43个、固定短语“如此而已”等用例74个、“而已”作定语用例2个,实际语气助词用例847个,均为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思。本文通过研究语气词“罢了”的594例和“而已”的847例,试对二者的语篇功能进行比较,以回答上面的问题。
一般认为,“罢了”和“而已”在语篇上常与“不过、只是、无非”等词配合使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也把“不过、只是、无非”和“罢了”配对使用。我们称这种情况为“罢了”和“而已”的有标记用法。根据语料统计的结果,“罢了”和“而已”在使用中以有标记为主,但是也有无标记用法。与“罢了”或“而已”同现的标记词语数量丰富,功能多样,各有倾向。统计结果见表1,本文分别进行讨论。
表1“罢了”与“而已”的语篇搭配统计
(一)有标记用法
1.“不过”、“无非”等词含有“就是这些,没有别的”之义。“罢了”和“而已”与“不过”、“无非”这类表排他义的标记词语配合使用较多,各有301例和254例。无论是“罢了”还是“而已”,“不过”与其搭配的用例都是同类标记中数量最多的。“不过……罢了”有268例,“不过……而已”有232例。此外,二者还可以和“无非”、“不外乎”等词语搭配。看下面的例子:
(1)“根本就没做。”她吃吃一笑,“我不过是学学罢了,无事,闲得慌。(吕新《圆寂的天》)
(2)无非是念叨几句报纸上的社论,再加上一点道听途说的政治传闻罢了,乍一看吆五喝六,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任何政治上的主动性。(余秋雨《千年庭院》)
(3)这样,革命只污辱了历史,而志士们的热血不过只培养出几个汉奸而已。(老舍《四世同堂》)
(4)难道你感伤了他便肃然,一顽皮将使人不敬吗?我想,我是不至于,至少我也要这般说。——无非是感伤的材料,在忆中较突兀而已。(俞平伯《出卖信纸》)
(5)随着四季的更替变换着装是最普通的常识,不外乎冬暖夏凉春秋适宜而已。总之,美的着装必定是和实用功能相一致的,反之则必然不美。(张侠《着装的T·P·O原则之一——时间原则》)
相比较的话,“罢了”比“而已”更倾向与此类标记词语共现,其搭配比例是50.7%,达一半之多,而后者的搭配比例则是30%。
2.“只是”、“仅仅”等词表示“就是这些”之义,强调数量的少。“罢了”和“而已”与这类表量小的下限义标记词语“只是、仅仅、唯、只、就、单、只有、只好、只能”等搭配使用的用例也比较多,各有189例和411例。具体情况如下:
首先,“只是”是同类标记中使用数量最多的。“只是……罢了”有117例,“只是……而已”有229例。如:
(6)在这片无边的荒原上,类似的谜还有很多,只是没人探寻罢了。(张炜《怀念黑潭中的黑鱼》)
(7)他说:“这些收藏都是国家的,我只是代为收集而已。”他将自己的一切都涓滴归公地献给人民。(袁鹰《膝上黄狸一世情》)
其次,“只有、只好、只能、只会”等词除了数量限制义外,还包含因数量少而行为受限之义。它们与“罢了”和“而已”的搭配用例各有20例和49例,分别占各自全部用例的3.4%和5.8%。看下面的例子:
(8)席勒说:“只有错误才是活的,真理只好算做个死东西罢了。”可见连抽象的境界里都不会有个称心如意的事情了。(梁遇春《又是一年春草绿》)
(9)教条主义者是思想懒汉,他们总是想用固定的公式去硬套一切事物,其结果只有碰壁而已。(刘心武《从独木成林说起》)
(10)若有一方面了解,一方面误解,爱也无从悬挂的。若两方面都互相了解,只能发生更好的友谊罢了。(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
(11)然而牟其中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他镇定地说:“这笔交易还是做得成的,即使苏联政变成功,但最终不会酿成内战,只会发生一些骚乱而已!”(李玉石《轰动世界的“飞天计划”》)
其中,“只有”与“罢了”和“而已”配合使用的数量相对多些。“只有……罢了”有8例,约占“罢了”全部用例的1.3%,“只有……而已”有21例,约占“而已”全部用例的2.5%。二者比例上略有不同,总体差异不大。
此外,还有少量“仅仅”、“唯/惟”、“单”、“就是”等标记词分别与二者搭配的用例。如下:
(12)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界中,动物的增大体积可谓智举,但说到底也仅仅是一种低级的自卫行为罢了。(张伟光《漫话“增大体积”》)
(13)女佣人,旧称为婢,但自从共和以来,“婢”这个称呼没有了,就说我们家吧,也没有人深究这类人是什么地位,也没有一个名份,就是各房里的“人”罢了。(林希《婢女春红》)
(14)仔细看起来,宇宙里万事万物无一不是永逝不回,岂单是少女的红颜而已。人们都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可是今年欣欣向荣的万朵娇红绝不是去年那一万朵。(梁遇春《善言》)
比较而言,“而已”比“罢了”更倾向与表下限类标记词语共现,其搭配比例达48.5%,接近一半,而后者搭配比例则是31.8%。这与二者同排他类标记词搭配的情况恰恰相反。一般认为“罢了”和“而已”的语体色彩不一样,前者口语色彩较浓,后者则偏向书面语体。二者对于“不过”和“只是”的搭配选择倾向也与它们的语体色彩有关。我们统计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北京口语语料查询系统中的“不过”和“只是”用例,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在口语语料库中,我们只搜索到82例“只是”的句子,而“不过”的用例(去除动词和助词的用例79个)则有483句。很明显,“不过”的口语色彩比“只是”浓厚,因此,“罢了”倾向选择“不过”搭配,“而已”倾向选择“只是”搭配。
3.“大多”、“顶多”等词表示数量上不超过一定的量。“罢了”和“而已”与这类表上限义标记词“至多、大多、多半、顶多”等的搭配用例各有12例和7例,分别占各自全部用例的2%和0.8%。看下面的例子:
(15)这一点在我二十六岁以前没有人知道,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说明我根本算不上色盲,顶多有点色弱罢了。(王小波《革命时代的爱情》)
(16)何苦呢?与其请吃不体面的饭,还是不请好。他多半是随说着罢了;他看过你,就算完了。这种人未必有工夫找到咱们家来。(钱钟书《纪念》)
(17)他从不谩骂或者讥刺,他至多是恳切的问你劝导而已。(叶灵风《可爱的斯蒂芬逊》)
该类标记词中,各标记词与二者搭配的比例差不多,没有明显的选择倾向。
4.“不仅”、“不但”等词含有“除了这些,还包括别的”之义。值得注意的是:语料中,我们没有发现“罢了”与表加合义词语并用的例句,只发现19例“而已”的用例,占全部“而已”用例的2.3%。如:
(18)斯真不愧为十殿之尊也。仿佛有谁告诉我,这儿不但公事马虎而已,有时还顺便给人家劝架。(俞平伯《古槐梦遇》)
(19)吴健雄视研究为一种使命,不只是工作而已。求学时代,她经常沉迷于实验而搞到彻夜不归,引来教授的“数落”。(满满《中国的“居里夫人”》)
(20)梁实秋先生这回在《新月》的“零星”上,也赞成“不满于现状”了,但他以为“现在有智识的人(尤其是夙来有‘前驱者’‘权威’‘先进’的徽号的人),他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冷讥热嘲地发表一点‘不满于现状’的杂感而已,他们应该更进一步的诚诚恳恳地去求一个积极医治‘现状’的药方”。(鲁迅《“好政府主义”》)
(21)范公亭不仅是一座亭子而已,而是一处古风习习的院落。除亭而外,还有一些建筑设施。(晁古《古青州二记》)
这里表加合义的标记词包括“不但”、“不只是”、“不仅(仅)”等,“而已”与这类词共现,其后一般还要后续一个表被加合的小句,如例(18)、(20)、(21)。现代汉语表达中,往往背景在前,焦点在后,因此有的时候,为了“强调”效果的需要,表被加合的小句可以在前,“而已”小句在后,通过逆序满足表达需求,如例(19)。
(二)无标记用法
语料统计结果显示,“罢了”和“而已”的无标记用法不在少数。无特定搭配词语的“罢了”用例有92个,占“罢了”全部用例的15.5%;无特定搭配词语的“而已”用例有156个,占“而已”全部用例的18.4%。二者比例基本相当。下面各举2例:
(22)说到底,至少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各人自有各人的感觉,各人自有各人的标准罢了。(赵锐《“焚书”》)
(23)他看菜谱,心想拣一碟泡菜一盘豆腐下饭罢了,免得醒了佛。(陈村《初殿》)
(24)再说,全世界您见过我这样邋遢的记者吗:穿一身破白工作服,骑一辆破摩托,咱是打工的穷留学生而已,何来记者?(方军《我认识的鬼子兵——一个留日学生的札记(2)》)
(25)一方信口开河,一方姑妄听之,纯粹是“人一走,茶就凉”的事。一夜空谈而已。(梁晓声《中国“富豪”质疑》)
尽管这几个例句中,“罢了”和“而已”没有与之配合使用的标记词,但是它们所在小句的语义仍然有限制、排他等义。若根据句义添加相应的标记词后,整个句子的意义并不发生改变。比较下面:
(22)’说到底,至少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无非各人自有各人的感觉,各人自有各人的标准罢了。
(23)’他看菜谱,心想就拣一碟泡菜一盘豆腐下饭罢了,免得醒了佛。
(24)’再说,全世界您见过我这样邋遢的记者吗:穿一身破白工作服,骑一辆破摩托,咱就是打工的穷留学生而已,何来记者?
(25)’一方信口开河,一方姑妄听之,纯粹是“人一走,茶就凉”的事。只是一夜空谈而已。
从上面的研究结果来看,无论是“罢了”还是“而已”,主要是与有标记作用的表排他义和表下限义的词语搭配使用。两类加在一起的搭配比例分别高达82.5%和78.5%,具体是以“不过”和“只是”二词为主。“不过/只是……罢了”共385例,约占全部“罢了”用例的64.8%,“不过/只是……而已”共461例,约占全部“而已”用例的54.4%。不过在选择可搭配的标记词语类别时,“罢了”和“而已”有不同的优先配对序列。与“罢了”搭配的标记词优先序列是:排他类>下限类>上限类>加合类。与“而已”搭配的标记词优先序列是:下限类>排他类>加合类>上限类。
“罢了”和“而已”从语义层面可以解释为把事情往小里说,情态层面上反映的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认识。下面主要从语篇衔接的角度对“罢了”和“而已”进行差异比较,包括被说话人主观性造成的往小里说的指称对象的语篇位置比较、与话题关系的比较、与上下文关系的比较等。
(一)“罢了”的衔接功能
1.“罢了”具有增强与之前语境连接的功能。语料分析显示,“罢了”所在小句把事情往小里说的语气是针对上文所述事件或情境发出的。举例如下:
(26)如果说淡水的工作算有起色的话,应归功于镇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全镇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我个人只是其中一分子,一朵浪花罢了。(程贤章、廖红球《大亚湾的诱惑——九十年代的淡水旋风》)
(27)她有时发出笑声并不是对诗的理解和赞赏,不过觉得小叔子这书呆子挺有趣罢了。(池莉《你是一条河》)
(28)吴老板却是老板本色,说如果能盘下这么一进院子,那可发了。开公司、办工厂,出租给人,都哗哗地来钱。陈玉英叮嘱他,金家的老爷子可是个老派儿人物,你可别当着人家的面说这个,别让老爷子把咱们轰出来。吴老板还颇不以为然,他说他不信这年头还有人不认钱,装孙子罢了。正说着,小王端着一笸箩准备择的草药,回到门房来了。(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例(26)、(27)“罢了”小句在全段的末尾,显然说话人针对的是之前的发生的事情或情景做的评述。例(26)“其中”指前句提到的镇领导班子和全镇干部职工。例(27)“有趣”指前句“发出笑声”的状况。
例(28)尽管“罢了”小句之后还有下文,但是根据段落间的逻辑关系,“装孙子”显然指的是上文中提到的有关盘地挣钱的事情。
2.“罢了”还有结束话题的功能。“罢了”反映的是说话人对之前事件或情境的主观认识,表现说话人不重视、意图忽略的态度,目的是让说话内容就此打住,开始新的话题。语料594个用例中,“罢了”小句之后,就此结束话题,不再有下文的有200例,占全部“罢了”用例的33.7%;有下文,但是换了新的话题的有394例,占全部“罢了”用例的66.3%。举例如下:
(29)他们每天晚上坐在一起看电视,不过是各自对于“家庭团结”尽义务罢了。(海波《母亲与遗像》)
(30)我说:“我自己不愿意跳!”“说这么好听干吗?”她努努嘴,“出名的舞蹈能手!不过身不由己罢了!”(邓友梅《在悬崖上》)
(31)陈子强想,李文娟其实是很不易的,丈夫不满意,母亲也不满意,他陈子强似乎也在不满意了,其实,她的内心,说不准也在不满意着一切人呢,只不过她以随和的形式应付着罢了。想到应付这个词,他不禁苦笑了笑,抬头看看天上的星,觉得那星们变得有些空洞,一眨眼就要消失了似的。(何玉茹《一个叫李文娟的人》)
(32)可是此刻她像一片树叶似地突然掉在他面前时,他竟只是有点惊慌罢了。他们过去是同学,现在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了。(余华《四月三日事件》)
例(29)“罢了”小句针对的是前一句里提到的“每天晚上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情景。说话人通过“各自对于‘家庭团结’尽义务”来对上文作补充说明,用“罢了”结尾表现自己的轻视,目的是淡化整个事情,结束话题。例(30)“罢了”小句针对的是上文不跳舞的事实,说话人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听话人只是嘴上说说,通过“不过身不由己罢了”补充出真实的原因,同时用“罢了”的语气淡化这个原因,希望就此结束谈话,避免气氛的尴尬。
例(31)和(32)的“罢了”小句后都有下文,但显然上下文是不同的话题。例(31)开始到“罢了”说的是陈子强内心对于李文娟的看法,后面说的则是陈子强想法结束后的动作反应,“罢了”只是强化了所在小句与其上文的联系。而例(32)开始到“罢了”说的是她出现在他面前的事情,后面说的是她与他之间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话题。“罢了”减轻了“惊慌”的程度,目的是结束他与她突然见面后的某种状态。
因为“罢了”具有结束话题的作用,所以如前文所述,它不能与表加合类的词语连用。
(二)“而已”的衔接功能
1.“而已”有寻求与上文或下文比对的功能。“而已”不仅与上文的事件或语境发生联系,还能与下文的事件或语境发生联系。这种语篇上的关联主要表现为意义上的对比。“而已”全部用例中,比对上文的有362例,约占42.7%;比对下文的有485例,约占57.3%。看下面的例子:
(33)他看人生原只是一种没来由的盲动,但却积极地肯定它,顺它的猝发的要求,求个段落的满足。这便是他惟一的道路。其余的逃避方法,如火热的爱恋,五色云里的幻想,玄冥像伏流一样的沉思,迷迷恋恋的颓废生活,小姑娘的引诱大力士底压迫的死,……都只是诱惑的纠缠,都只是迷眩人的烟尘而已。他虽不根本反对这些麻醉剂,但他却明白证明它们的无效。无效这两个字,已足毁灭那些诱惑而有余了。(俞平伯《读<毁灭>》)
(34)我建议海内外的企业家把目光更多一些投向中国体育,不仅仅停留在给体育一些赞助上,因为这样只是给体育输一点血而已。体育需要的是企业家们来参与、来投资、来健全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培育体育市场,实现体育产业化。(朱树豪《加速培育我国体育市场》)
例(33)“而已”淡化了“其余的逃避方法……”,目的是突显与上文“惟一的道路”的对比。例(34)“而已”减轻了体育赞助的作用,目的是与下文“体育产业化”的真正需求形成对比,突显后者的重要性。无论是与上文的对比或是与下文的对比,“而已”都提高了语篇前后的关联性。
2.“而已”有继续话题的功能。尽管“而已”也是把事情往小里说,但是目的却并不是结束话题,而是为了突显后续的内容,所谓“抑此扬彼”。再看下面的例子:
(35)而大众文化转化为精英文化的例子就更多,比如现在被视为精英文化的京剧、昆曲等等,当初只不过是一种流行在民间的小曲而已。我想,现在不少的流行文化精品也会经过历史考验后,成为经典性的精英文化。(许纪霖《品味,源于综合保养》)
(36)雷台下面挖出了“金马驹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附近各地传播开来。但是,那时正是“文革”最混乱的时期,人们不过听听而已,谁肯出面去过问这件与己无关的事呢?(陈作义《武威铜奔马出土记》)
例(35)“而已”寻求的是现在的“精英文化”与下文的“流行文化精品”的比较。既然是与下文作对比,显然,“而已”的使用不是结束上文的话题,而是弱化其地位,以突显下文内容的重要,话题由此继续下去。而例(36)“而已”寻求的是人们的态度“听听”与上文“在附近各地传播开来”的对比,暗示了两者的反差后,突显了后续的原因解释,语篇具有了延续性。
正是因为“而已”有继续话题的功能,所以它可以和表加合类的连词共现,而“罢了”则不可以。如:
(37)如浮浅的观察,似乎《毁灭》一诗也未始不是“中文西文化,白话文言化”的一流作品;但仔细讽诵一下,便能觉得它所含蓄着,所流露着的,决不仅仅是奥妙的“什么化”而已,实在是创作的才智的结晶,用联绵字的繁多巧妙,结句的绵长复迭,谋篇的分明整齐,都只是此诗佳处的枝叶;虽也足以引人欢悦,但究竟不是诗中真正价值之所在。(俞平伯《读<毁灭>》)
以上分析的结果显示,“罢了”的语篇功能主要在于连接上文,加强呼应,并结束话题。而“而已”的语篇功能则是既可连接上文又可连接下文,目的是寻求对比,以延续话题。二者语篇衔接功能的强弱度为:而已>罢了。
本文通过语料对比发现,“罢了”和“而已”主要区别除了一般认为的语体差异外,还有语篇搭配和衔接功能的差异。对外汉语教学中若能注意并强调以下几点,则可以更清楚地说明“罢了”和“而已”的使用差异,使留学生更恰当自如地运用汉语进行表达。
1.语篇搭配方面,“罢了”和“而已”的共现标记词数量丰富,但以“(只)不过”、“只是”为主。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而已”可以和表加合义的连词共现,如“不仅(仅)”、“不但”、“并不是”等,“罢了”则不可以。另外,“罢了”与“而已”在标记词选择倾向上也略显不同:与“罢了”搭配的标记词选择序列为的排他类>下限类>上限类>加合类;与“而已”搭配的标记词选择序列为下限类>排他类>加合类>上限类。
2.语篇衔接方面,“罢了”和“而已”都可以和上文内容相呼应,以增强语篇上的联系,但是“而已”还可以和下文相呼应,这是“罢了”所不具备的。此外,“罢了”的功能还在于结束已有的话题,“而已”则在于延续已有的话题。正因如此,下面的例句如果用“罢了”替换“而已”,句法和语义上都可行,但是语篇的连贯性上却显得“别扭”。比较:
(38)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老舍《想北平》)
(38)’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罢了;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注释: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12出版。
[3]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
[4]朱景松编,语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
[5]太田辰夫(2003:336)认为“罢了”有两种,一种是谓词或准助词,表示“尽管这样,也没有办法”、“勉强可以”等忍受之意,如“倒也罢了”;另一种是助词,用谨慎、轻微的口气说一件事,和“只”、“不过”等副词呼应。本文所研究的为第二种。
参考文献:
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语言科学》,2006年第3期。
刘宁:《句末复合语助词“罢了”考析》,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屈承熹:《关联理论与汉语句末虚词的语篇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Bale(罢了)”and“Eryi(而已)”Based on Corpus
DING Cunyue
(School of Liberal Arts,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211815 China; International College for Chinese Studie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China)
“Bale(罢了)”and“Eryi(而已)”are modal particles in mandarin.They are different not only in stylistic features but also in discourse functions.They are often used with different marked words.The main function of“Bale(罢了)”is to correspond the above and end the topic.The main function of“Eryi(而已)”is to correspond the above or the following,continue the topic.
“Bale(罢了)”;“Eryi(而已)”;discourse functions
H193.5
A
2221-9056(2017)01-0107-08
10.14095/j.cnki.oce.2017.01.012
2015-06-09
丁存越,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理论与应用等。Email:dingcunyue@163.com
本文得到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南京城市方言变异研究”(2013SJB74001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长三角地区城市方言变异比较研究”(14YJC740016)和南京审计学院高教课题“基于实践社区的汉语学习第二课堂研究”(J2013005)的资助,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