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
不少中学生认为打开语文课本才是学语文,提起笔来写作文、做语文练习才是学语文。其实不然。我们中国人生活在自己的国土里,眼睛看的多是中国文字,耳朵听的多是中国语言,只要我们破除狭隘的理解,做有心人,到处都是学习语文的天地。
当你星期天上街的时候,如果留意一下沿途商店的招牌和橱窗里一些商品的介绍与说明,那是颇有意思的。招牌的不同字体,繁多的商品名称,招徕顾客的说明介绍,其中均有运用语言的奥妙。我小时候上街,喜欢观看招牌上的字,发现“宝”“吉”“祥”“荣”“盛”“亨”等字特别多,都是好字眼。为什么招牌总要用吉庆的字眼呢?渐渐地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这些字反映了人们良好的愿望。这样,我就对文字表情达意的功能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每天我们用耳朵接受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信息,如果你多加留意,可从中吸收丰富的语言养料,大大提高鉴别语言、使用语言的能力。
不知你们思考过没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语言有何特点?我觉得是字字清晰,句句明白,扼要精当,优美规范。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报告得要言不烦,清楚明白。认真地学习这种规范的语言,久而久之,就纯洁了自己的口头语言,叙事和概括的能力也就会有所提高。你和周围的同志接触、交谈时,你如能认真地听取,仔细地鉴别,大有益处。你会发现老太太的词汇和小姑娘的用语大异其趣。听一席饱含幽默讽刺的俏皮话,可以领略一番遣词造句的奥秘。如果细心一点,当然,你也会发现有的人说话的语调基本上一个模式,平淡无味。很显然,这样的语调表情达意不理想,总是一个调子,会像催眠曲一样催人入眠。你不妨腹中为他修改一下,改换适当的句式,使语调变得生动活泼。然后比较一下,看究竟怎样说更能打动人。又如有的人说话特别喜欢用“太”“很”“十分”“非常”,有的人总是“但是”“但是”,这种语言也是有毛病的。你要学会在肚子里改病句,听到别人说的话有毛病,就立即修改。天天如此,好的吸收,错的纠正,鉴别语言、使用语言的能力不就提高了嗎?
看电影、看电视、听电台文艺节目更是学习语文的好机会。比如某影片的情节结构,是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的,还是采用倒叙的方法?如果是插入一组一组镜头的话,是怎样插入的?上下如何衔接?有没有破绽?要是边看边思考,或者观看以后回味咀嚼,可从影片的谋篇布局中得到不少启发。至于环境的布置,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可剖析推敲的比比皆是。精彩的对话,启迪思维的警句,动人的细节处理,皆可储存进自己学语文的小仓库。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用在开拓语文学习的天地方面也是再合适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