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海归人员反向跨文化适应研究述评

2017-04-11 20:06闫仙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高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外语系,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随着高校国际化进程发展和国家引智计划的推进,高校海归人员数量在近年来呈现激增的趋势。这一群体深受多种文化影响,使高校人力资源呈现文化多元化的特色,而他们自身也在各种文化交互作用下出现了一定的反向文化适应的问题。这一现象同时引发了管理学、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专家的关注。文章主要采用文献法,将目前国内外有关高校海归人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发现其研究的共性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海归人员;反向跨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09-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国际教育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这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中也明确指出要“坚持育引并举,立足国内自主培养教育人才,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在政策支持和时代号召下,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和引进项目等举措给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的平台。在海外学习、生活和工作一段时间后,当他们带着已经潜移默化的国外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回到母语国文化环境,他们的国家化视野将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学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而他们在科研上的国家化水平,又使他们能够同国外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一群体在返回母国文化环境时,必定会受到反向的文化冲击,需要经历回国调整适应,即反向文化适应的过程,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最终走向并不能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既有反向文化休克又有文化融合。因此,如何保障人才的稳定性,使这些高等人力资源顺利地适应并融入中国高校的环境中,在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科研中担任中坚力量,在高校人力资源引进的对外宣传中发挥积极作用,使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是所有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

二、国内外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发展

(一)国外跨文化适应研究理论

自上个世纪初开始,跨文化适应这一现象就已经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和人类学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首先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1958年提出了文化休克,指出当人离开自己的母文化环境来到新的文化中,会受到一系列包含语言差异在内的冲击。自此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从文化休克开始,受到各国跨文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国家跨文化研究学者Young Yun Kim构建了跨文化适应的模式,并对跨文化适应的六个关键层面进行了详细论证。同时Sussman提出的文化适应四种模式,对文化身份认同态度进行了分类。Berry的跨文化适应框架,两个维度的考量: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和其他民族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John Gullahorn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逆向文化冲击心理变化过程同文化冲击心里变化过程的相似性,基本呈现“W”形曲线的结论。

(二)中国跨文化适应研究发展

中国对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总体上稍显滞后,1993年第一篇心理学方向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为开端,继而延伸到交际、跨文化能力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反向适应研究一受制于时代因素,二受制于文化的动态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真正的跨文化反向适应研究是在出现“海归”潮之后才引起学者关注的。庄怡川(2005)在《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综述》中提出加强我国归国人员再适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白丽英的《海归人员心里资本调查报告》建立了海归人才心里资本模型,为归国人员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依据。陈慧(2003),黄远卿(2008),闫燕(2014)对海归回国调整适应的模式和影响因素开展了不同的研究,归纳出组织因素、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具体内容和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李璐(2014)对国内外关于反向文化适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国内外的前期理论基础和后续实证调查,都为逆向文化适应研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文化冲击的产生根本在于母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中,还包含对文化维度和价值取向的理论。

三、高校海归人员相关研究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于高校海归人员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学者解释为在国外取得学历学位的人,也有学者定义为除上述群体外,包含短期访学、旅行、参加短中长期培训项目的中国籍教师。

(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范围不同,但是研究目的都极其相似,都认同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體制本质上都是高校教育理念和高校文化的具体表现,海外归国人员对现行管理体制的适应,基于中国文化环境的特点,也是其对工作环境和母国文化的适应。对这一群体的管理,如果在其回国初期完全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教师的管理,不可忽视其群体的特殊文化特质,反之,将加剧这一群体的反向文化休克,阻碍其对母国文化环境的再适应,继而阻碍其在工作上的发展和对工作单位的认同感,甚至造成人才的流失。

(三)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的研究是以探索影响文化再适应的影响因素和维度构建为主,强调海归人员个体能动性在适应过程中的发挥,提出针对研究对象的跨文化能力训练。有学者对这一群体的现状进行实证调查,通过海归类型分类、人口统计信息和在工作单位的发展空间进行了分析,得出工作环境适应度中科研评价制度的适应程度较低,生活环境适应程度较好,指出目前管理中的问题,提出协同管理策略的实践应用。也有学者从管理学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研究,如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招聘制度、激励制度、资源配置等物质层面的举措。

据统计,国内目前对海归人员的研究以论文为成果的数量有所上升,但在研究层次上尤其是受国家基金和省社科基金支持的仍为少数,其中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国家社科基金两项,江苏、福建和山西各一项。而在学位论文方面,仍是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的海归人员为研究对象。针对西部高校的海归人员反向文化适应除了山西省的一篇外,再无其他研究。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域性限制,海外归国和国内教师境外进修人数与其他东部和南部沿海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近五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引智计划在西部地区的推进,这一群体人数已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可见该研究领域在西部地区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梳理,本文提出更好地推动跨文化反向适应理论的发展和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必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对海归人员的身份界定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引进人才、国内高校教师赴海外访问学者、参与短期海外培训项目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都应当包含在内,而不是单一的获得海外学位的人员。二是对于产生反向文化冲击的组织因素中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进行深层文化剖析,对解决反向文化冲击和促进文化反向适应提出双向性的措施,既要考虑海归人员的文化特质,又要考虑组织因素的影响。对于高校海归人员的管理,应该将跨文化管理理论纳入研究中,应该实现跨文化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向文化冲击带给高校海归人员的负面影响。

跨文化反向适应的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将经历长足发展的过程,将这一理论引入高校海归人员管理中,必将更好地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为教育国际化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指导下,加强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以更好地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远卿.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和对策探究[J].吉昌学院学报,2013,(3).

[2]李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7).

[3]張理中.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08,(3).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处项目“高校海归人员对现行管理体制的反向跨文化适应”(项目编号2016RWYB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闫仙慧(1982-),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