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
[摘 要]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在经济面临增速下滑、有效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由国家决策层提出的经济改革。其基本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英、美等国家,其主要是通过刺激需求增长经济。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分析了其实质内涵,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理论内涵;改革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80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供给侧改革的概述
2015年下半年伊始,“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界一个热点话题。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其他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务院各部委领导人也一再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其外在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实质是由于供需错配。21世纪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出现了连年下滑的现象。在需求侧方的外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萎靡,向海外出口增速连年下降,甚至出现了零增长的迹象,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在低端制造业领域中国不再具备成本优势,导致低端制造向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在内需方面,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从21世纪第2个十年开始人口结构出现拐点,导致地产销量、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断下降。虽然国家采取了降息降准、加快基础建设投资规模等措施刺激需求,但效果不大,投资依然萎靡。消费领域,多个领域产能过剩,产品过剩,但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却极其稀缺,供需明显错配,导致国内购买力不足,海外消费却疯狂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供给侧一端出现了问题,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
2 供给侧改革理论及其内涵的概述
供给侧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英等国经济陷入滞胀,面临滞胀叠加结构性问题而产生了供给学派,而起源于美国的供给学派是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中诞生的,是“供给侧”经济研究的始祖。凯恩斯主义主要注重需求侧的管理,通过利用货币政策刺激需求达到经济增长,其货币刺激需求政策在短期内解决经济滞胀确实有作用,但如果长时间单纯性货币刺激,一味扩大需求而没有生产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导致持续通胀,最终导致经济停滞。供给学派针对这一弊端提出要促进经济真正增长,必须通过提高生产能力,而不能单纯地依靠刺激社会需求。供给侧理论较为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前者主张通过减税方式振兴经济,而后者则主张采用国企改革的方式。里根经济学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里根,其理论核心是减税,他在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包括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等一系列措施的“经济复兴计划”,采取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和降低企业所得税率的方式,通过减税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拉动消费增长,提高企业盈利,促进投资意愿增加。里根经济学实施后获得了成功,促进了美国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增速放缓的较大压力,我国决策层及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与英、美等国当时的环境截然不同,因而不能简单地复制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去解决问题。我国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失灵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即二者在不同层次的多元叠加,片面地用需求管理处理需求问题或用供给管理处理供给问题绝不可行,单一地利用政府干预甚至计划模式取代市场以治理市场失灵或者用彻底的市场化替代政府去解决,必然会使矛盾更加加剧,必须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工具进行综合治理。
“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应的概念。在需求侧主要由号称三驾马车的投资、消费、出口要素组成,它们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供给侧主要由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组成,决定中长期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是通过调整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这些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力求最优,以提升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单一地对某一侧改革,而是供给侧要素端和供给侧生产端改革的结合。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侧重点不同,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生產过剩、有效消费不足决定了应主要进行供给侧要素端改革。供给侧要素端改革是生产端改革的源泉,它要求关注对供给端各项生产要素的供给约束,促进要素合理配置,增加各项要素的有效投入;要求在生产端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在既定的要素投入下创造更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出,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 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路径
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抓实问题,其关键在于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我国必须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个方面进行变革。
3.1 优化劳动力配置,进行劳动力要素改革
首先,要增加劳动力供给。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高速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充足的劳动力。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放开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二胎生育政策,以增加劳动力供给,补充人口红利,这也成为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基础。
其次,要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素质在当前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国家通过制定教育政策、制度,部署落实教育领域改革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尤其要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投入,让全社会的每一个人,尤其是乡村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实现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对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帮助,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解决贫困人员贫困问题,提升人力资本。
再次,要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发展服务业,优化劳动力的整体配置。户籍制度改革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中之重,它能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对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当前由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导致城镇化率质量不高,我国目前城镇常住人口约有7.5 亿人,但其中大约2.5 亿人因在城镇无房而没有取得城镇户籍。2014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以缓解地产库存问题,但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其后“十三五规划”建议再次明确提出户籍改革,加快提高人口城镇化率。在当前地产库存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入城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创造需求、减少地产库存,促进劳动力流动。淘汰落后产能造成制造业中的大量劳动力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比制造业更有优势,通常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每增长1 个百分点就能比制造业多创造5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缓解就业压力。服务业作为主要的就业容纳器,对优化劳动力配置,实现劳动力跨部门流动具有天然优势,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
3.2 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和资本要素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土地流转以土地确权为基础。因此,我国目前的土地改革重心在农村土地流转,对农地进行确权或对农地经营权流转,以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性,大量的农村廉价土地进入市场,打破土地用地供给“瓶颈”,抑制地产泡沫。通过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加速地产库存去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供给侧改革的致命之处在于企业生产的高成本,需求低迷已让企业盈利步履艰难,成本费用过高,更是让企业雪上加霜。在需求短时间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依靠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提升资本回报率也是必然之选。在降低成本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进行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原材料成本;进行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进行降息、利率市场化,降低财务成本;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降低人力成本;加快国企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3.3 鼓励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升大众创新意愿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而股权市场无疑是激励创新机制的天然提供者,因此,要加快融资体制改革,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创新转化率。
3.4 推进政府改革,降低体制成本
供给侧改革在政府管理方面主要是两方面的改革。一是简政放权,反腐、反垄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加快国企合并重组,提升国有企业活力,增加绩效,提供经济发展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卫斌,苏剑.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2]吴佳艳,艾国金.论供给侧改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3]肖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科学发展,2016(3).
[4]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