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梅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就要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所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就尤显必要。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四步法阅读记叙文,和大家交流,祈盼指教。
一、理清文章线索
每篇记叙文都会按一定顺序写,也就是都会按照一定线索来写。一般来说,阅读记叙文可以在整体感知文本后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是按哪种顺序写的,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如果是按时间顺序,那么文章中就会出现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句;如果是按空间顺序,那么文章中就会有表示空间的词语;如果是按事情发展顺序,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有的记叙文不止一条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仔细想一想,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学生对文本有这些了解,就能顺利进行下一步的阅读了。
二、归纳文章大意
在理清文章的线索后,我们教师就不妨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大意,可以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我教给学生两个公式和找过渡句的方法很实用。两个公式是:谁做什么;什么怎么样。按这公式去归纳大意,较为准确。有的课文中的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起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例如《赵州桥》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话承上启下,概括了上下两段的大意,这句话就可以归纳全文大意。概括段落大意是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进行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之一,学生对概括段意颇觉困难,往往不是抓不住主干就是概括不全,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冗长罗嗦,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学生就能准确归纳出大意。
三、探讨文章意图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對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决窍,说是那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受到文本熏陶,即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对照《教师用书》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抄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写在书上,然后背诵。大多数学生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也不知所云,更谈不上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我在教学中注重学习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法,先自己反复阅读文本,联系单元目标,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让学生阅读,教给基本方法——注意文本中的详写和略写。凡是对文章中心思想(写作意图)起重要作用的,一定会写具体,写深刻,写详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这些详写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自然而然能明确。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达到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这就为实现对话式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真正把“传话”变为“对话”,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幅提高。
四、深思文章启示
教材中的文本是给学生学习,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这启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启示,即通过文本学习,学生受到思想教育,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热情等等。另一方面是写作上的启示,就是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这两方面的启示都要重视,要让每一篇文章都能学出收获,学到启示。
语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但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探讨阅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到阅读技巧,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