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品?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呈井喷式发展,这股热潮愈演愈烈。但在这繁荣背后,却有诸多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本文从欧洲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视角出发,剖析了当前真人秀节目的发展问题,如被商业力量操纵、娱乐至上、流水线生产等,最终使受众被裹挟其中,产生虚假需要、丧失精神独立。本文指出,真人秀节目不能只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下流行文化相结合,不失为此类节目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关键词:真人秀;文化工业;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051-02
从音乐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现名《中国新歌声》)走红,到明星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大热,短短几年时间真人秀这种电视节目形态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而在2016年,真人秀节目更是遍地开花,繁多的“品种”让人应接不暇,除上述节目外还有如《我是歌手》《极限挑战》《花儿与少年》《笑傲江湖》《我们相爱吧》等,有些已经播出了三季甚至四季,但在收视上依然表现抢眼、高歌猛进。
这股热潮愈演愈烈,中国电视似乎迎来了“真人秀时代”。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有着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在借鉴相关文化批评理论基础之上,对当下的“真人秀热”现象进行思考。
一、“文化工业”的概念
“文化工业”一词译自英文culture industry,这里的industry指代一种有组织的劳动,具有汉语语境中“产业”“行业”之意。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使用“文化工业”一词,来描述大众文化的生产过程和文化产品。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是标准化、模式化、采用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批量生产出来的,并由大众购买和消费的文化产品[1]。
虽然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语境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和法西斯集权统治下的德国,但对照当今中国的媒介文化现状,不可否认的是其商业化、娱乐化等倾向日趋严重。辩证看待吸收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思想,可给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以警醒和启示。
二、工业生产系统下的真人秀节目
首先,文化工业被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它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照商品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大众获得感性娱乐。文化工业生产体系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成为了符合大众口味、快餐式的消费品,丧失了作为艺术作品本质上所应具有的否定和超越精神。
现如今,大量资本进入真人秀节目制作领域,凡是上星播出的节目,投入多为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俨然成了“综艺大片”。如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赞助费已经达到了亿元级,而赞助商自然要进行节目冠名、广告植入等。在《极限挑战》第9期中,6位嘉宾来到主赞助商杭州总部从头玩到尾,着实在全国观众面前将企业的环境、内部氛围与工作内容“炫”了一把,而这也让不少人感慨“该企业老总马云主导了整个节目走向”。
娱乐化是我国真人秀节目绕不过的主题词。从游戏竞技类、穷游旅行类、婚恋体验类、音乐选秀类到探险穿越类等,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在镜头前或拼颜值、或求搞笑,还伴有制作方在营销过程中的低俗炒作,使得像“荧屏CP”“开撕”等词流行开来。在这过程中,艺术走向大众变成嬉鬧与调侃的对象,人们从中寻找短暂的刺激。快乐很快就会僵化成无聊,渐而导致内心空虚。
其次,文化工业本质是赚取利润,这种体系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特点。正如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所说,“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盈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2],作品内容和风格千篇一律,只热衷投资效果。
在当今时代,真人秀节目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是严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运行的。上亿投资换来明星加盟、华丽布景或豪华出行、先进设备、精细分工,渠道发行,以及在传统媒体电视上和新媒体网络平台上联合营销、话题炒作等,为的就是取得更大的投资回报。目前国内真人秀节目存在制作模式化、内容趋同的特点。比如《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都是明星亲子互动节目,《两天一夜》《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巅峰拍档》均为户外竞技模式,遵循任务、游戏套路,甚至同为婚恋体验类节目的《喜从天降》和《明星到我家》因为引进同一个韩国节目模式而引发版权之争。相同的路数极易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如《我们来了》和《极限挑战》告诉我们,飞机是用人力拉的,《真心英雄》和《奔跑吧!兄弟》都设置了“黑天使”和“白天使”,而让嘉宾通过打工“筹钱”的任务方式更是在多个节目中出现。
从艺术批判的角度来说,各个文化产品虽然看起来有别,但实际上它们的表现形式及运作模式却很相似,由于缺乏冒险精神(怕投资失败)和创新意识(源源不断从韩国、欧美及日本引进节目版权),一档档真人秀节目无疑是无休止的山寨和复制。久而久之,这样的文化产品会拉低受众的审美能力,扼杀艺术和想象力。
最后,文化工业使人们的精神独立性渐渐枯萎。从哲学批判的角度看,它控制和规范着大众的文化消费需要,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文化工业给大众提供快乐,使人们沉浸在虚假的幸福表象中,醉心享乐、麻木生存。
真人秀节目使电视文化趋向平面化。在节目所营造的欢乐氛围中,观众可以暂时躲避现实生活的压力,在“看”“听”“读”着一个个炫彩世界的同时,慢慢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而一个现代公民本该保有的责任感、使命感亦或是悲悯之心会在弥漫的游戏和快餐文化中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肤浅和碎片化的思考。
三、面对真人秀节目的受众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提出的“单面人”概念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当下真人秀热潮对人的影响问题带来进一步启发。
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大众传媒参与制造的消费文化、流行文化和媒介文化本身,是包含着某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它削弱了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让人成为单面人,进而诱导人们在消费中不断满足一种虚假需要。
马尔库塞认为,“虚假的需要”即流行的需要,这些需要常常是一些利益团体人为制造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带给普通大众一种强迫性的消费需求,如按照电视节目的宣传去休息、娱乐、处世和消费,爱他人所爱、嫌他人所嫌[3]。
如果一个人经常沉溺于观看各式各样的真人秀节目,那么这会无可避免地对其自身价值观带来冲击。比如在《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这类节目中,会在开始阶段到明星家中拍摄他们的准备情况,而他们的豪宅、高档家装与生活用品等,就在无形中向观众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如此这般才能算作时尚与幸福;还有在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有嘉宾说出“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宣言;以及演员郑爽在真人秀《花儿与少年》中穿的一些衣服、用的生活便利品等,均成为淘宝爆款,人们纷纷视此为一种流行,争相购买。
追求物质享受并不是人的本质特征,但是现如今,由于商人和传媒的共同操纵,通过各类真人秀节目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人们更倾向于把物质需求当做最基本需求。而这种虚假需求则直接导致人们的“强迫性消费”,大家开始购买越来越多或许根本就用不着的商品,消费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
正常社會的人本应该有两个“维度”或“向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保持一致的一面以及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一面。然而“强迫性消费”的泛滥使大众逐渐放弃了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个人自主性丧失、个性泯灭,这也意味着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的消失,于是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出现一种单向度的思想与行为模式。
现在真人秀节目“霸占”荧屏,不可否认总体上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但其中不乏一些节目沦为拼明星和炫富的场所,办各种无聊游戏、奢靡盛宴,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心态和颓废之风,身处其中的大众可能渐渐会被削弱思考与判断能力,最终造成人与物的关系异化。
四、真人秀节目的未来方向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真人秀节目不能只注重经济效应而忽略社会效益,不应过度追求商品化而损害其文化内涵。
笔者以为,电视媒体从业者们在有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把握节目“真实”尺度以外,还可以以传统文化为抓手提升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品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流行文化有机融合,凭借一种全新叙事和阐释,形成对传统和经典的独特继承和发扬。在现有的真人秀节目中,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叮咯咙咚呛》、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以及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等是这方面的表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娱乐性与当下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追求相结合,或许代表着中国真人秀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德)阿多诺.高丙中译.文化工业再思考[J].见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辑.
[3]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