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

2017-04-11 17:34洪小玲
中学生物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洪小玲

摘 要 通过介绍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和4个维度,探讨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促进学生逐步提高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学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世纪60年代以前,科学素养的教育不受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公民成为科学知识和科技产品的创造者、生产者、消费者。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科学现象和问题成为常态,进而在基础教育中发展科学素养成为改革研究的热点。下面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探讨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维度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策略。

1 生物科学素养简介

1.1 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出版了“发展生物学素养”的课程指南,具体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的特点:① 了解生物学基本原理、重要的生物学概念;② 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科学知识和技能,知道科学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③ 能够用生物学知识作出个人、社会决策;④ 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提高生物学素养是基于未来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学习概念,也要知道生物学概念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的共同发展。教师在课堂不能过于强调概念识记,更要注重知识在生产实践、经济活动中的拓展应用。

1.2 生物科学素养的4个维度

BSCS认为,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BSCS将生物科学素养分为4个维度(图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学素养。4个维度的生物学素养存在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生物学素养。针对不同维度的生物学素养,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恰当的教学策略。这是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生物学素养的关键。

2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1 诱导前概念,暴露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具有生活经验,拥有自己对生物学事实的认识,这是学习科学概念前的基础,简称“前概念”。学生刚学习新知识前大多处于这一个水平,称之为肤浅的生物学素养。教师要研究学生起始的素养水平、教学目标要求的素养水平,并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水平得到逐步提升。

诱导前概念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前调查或课前测验等方式进行。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教学中,由于学生从生活中见到植物种在土壤中,从土壤吸收营养,故认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从土壤中吸收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疑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又如,在“呼吸作用”一节教学中,学生的前概念包括:① 植物呼吸时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② 呼吸作用把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③ 植物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④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等。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测验或课前调查暴露学生肤浅的生物学素养,为教学目标达成奠定基础。

2.2 开展探究式教学,形成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朱正威教授提出,提高生物学素养的教学途径多种多样,但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策略之一。教师的语言讲授过于肤浅苍白,难以转变学生错误的观念。学习者亲身经历猜想讨论、实验验证获得经验,这样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学生学会和记住了知识点,转化前概念形成科学认识,此时学生的水平处于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例如,针对学生的前概念“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土壤”,教师演示实验“碘液滴入米浆和土壤浸出液”。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土壤不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物。接着,学生观察比较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两盆天竺葵,思考植物在光下生长较好的原因。学生恍然大悟: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的,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意识到原先的错误观念,并形成“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初步认识。

又如,在“种子结构”一节教学中,多数学生认为种子只由种皮和2个豆瓣构成。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解剖菜豆、芸豆、花生、黄豆种子,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结构。学生进一步观察“发豆芽”的过程,分析种子各结构的功能。此处以生为本进行探究实验,学生主动发现、大胆猜想,形成对种子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认识。

当然,探究教学模式有多种,可按上述方法整合验证性实验进行探究,也可创设情境进行纯粹的思维探究,还可指定课题进行探究或完全自主的开放式探究。此时,学生虽不再处于肤浅的生物学素养水平,但对于生物学概念,学生一般靠记忆而非真正理解,对概念内涵本质不能完整地概括总结,不能形成知识网络,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处于模棱两可的阶段。教师应进一步引导概括,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

2.3 强化概念认知,促成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对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理解和记忆,强化对概念的认知,建构生物学概念,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解决问题奠定基础。经历概念意义建构、概念强化、知识网络构建等高水平的思维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比喻的方式强化概念。例如,教学中常以“草→兔→狼”为例讲授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若只通过例子讲述概念还是抽象的,讲课时学生理解了,但长期看还是容易遗忘。教学中笔者把生态系统比作橡皮筋,用力拉橡皮筋后恢复,说明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用力拉断橡皮筋后不可恢复,说明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学生通过拉伸橡皮筋的例子,加深了对生态系统这一特性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更加深刻。

概念模型的建构和概念图的绘制也是常用的方法。① 在学习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画出动植物的细胞进行标注,甚至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细胞模型。细胞模型属于物理模型,不仅形象反映细胞的特征,也是一种简化、概括性的概念反映方式。② 概念图是表征众多概念的一种方式,对于概念较多的章节,学生绘制概念图,可以整合学生已有经验,内化形成学生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形成概念网络,使得概念可视化。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强化概念,都是为了使生物学素养从功能化水平逐渐结构化,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2.4 全面拓展应用,发展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多维的生物学素养强调教学不能停留在生物学概念本身,还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学概念在科学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践,甚至是科学研究的前沿发展情况,让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全面的、多维度的素养水平。

例如,介绍“克隆羊”的诞生后,教师可以在克隆技术的发展应用方面进行拓展。培育多莉的技术也称为核移植技术,现今在哺乳动物的克隆上广泛应用。这不仅为生产优质产品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拯救如金丝猴等濒临灭绝的动物提供技术。因此,首次应用克隆技术培育出非洲爪蟾成体的科学家约翰·格登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份殊荣。这样的教学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继续了解科学前沿发展的傾向。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介绍相关知识的科学发展历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教学中,介绍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技术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联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以在蔬菜瓜果的储藏技术方面进行拓展;还可以拓展工农业生产中的生物知识,如带领学生参观酿酒厂、农业种植基地,了解酿酒工艺、农业生态系统等;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决策,如学习“合理营养”中,让学生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实施。

3 结语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提出已久。但如何提高生物学素养还有更多值得探究的内容,值得教师进一步研讨,并为课程理念的落实和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肖川.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