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与落寞:近代纺织学术团体成立得失浅析
——以中国纺织学会为例

2017-04-10 00:39陈理想廖大伟
关键词:北平研究会纺织

陈理想,廖大伟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鸦片战争以降,科技社团在中国的成立与发展,促进了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与科学技术本土化的落地。中国纺织学会,发端于近代中国纺织工业重地上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推动着中国纺织学术的进步与繁荣,为近代民族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之前,1928年诞生的北平纺织染研究会成立不过旬月即夭折。中国纺织学会何以生生不息,北平纺织染研究会何以旬月而亡,中国近代纺织学术团体境遇如何,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目前学界关于近代纺织学术团体成立的研究尚付阙如,以中国近代最大的纺织学术团体——中国纺织学会为例,仅知道其1930年4月在上海成立,但最初的倡议人是谁,发起人是谁,成立时会员人数有多少,在彼时彼地成立这一机构的原因都尚未可知。本文试围绕中国纺织学会成立始末及其代表性、北平纺织染研究会成立情况及夭折原因,试图揭示中国纺织学会在上海成立的原因,以及其发展的内生性因素。

一、 成立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重视实业发展,奖励实业,国内民众投资实业热情也不断高涨。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进口外货锐减,国内市场出缺,棉纱价格高涨,使得国内棉纺织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更进一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提倡使用国货之风盛行,更使这种投资实业特别是棉纺织业的热情达到高潮。“仅在1919年~1922年间投到棉纺织业的中国资本就达到5 300万两,相当于此前20多年投资总额2 200万两的2.4倍;民族纱厂拥有的纺锭数量,也从大战前1913年的50.4万锭,迅速增加到1919年的71.5万锭,1925年进一步增至184.6万锭,12年内增加了2.7倍。而且,原来集中于上海及其周围长三角地区的民族纱厂,也在这个时期到天津、青岛建厂,开始向全国扩张。中国棉纺织业的黄金时期到来了。”[1]

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带动着纺织工人队伍和技术人才队伍的壮大。当时,各纺织厂主为了生产发展、出品优良,积极招募纺织人才,“华厂识者,鉴于依赖客卿之非计,日厂倾轧之机动,而又炫于纱利之优厚,乃亟罗致纺织专才。”[2]据统计,1913年近代产业工人达60~70万,1919年更增加到200万人左右,成为一支新兴的产业大军。1927年,仅上海一地就有纺织工人逾9万人。[3]

纺织技术人才方面,得益于国内一批纺织学校的创办及国外留学纺织人才的归来,纺织学术、技术群体不断壮大。在国内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一些工厂主已逐步认识到改良工务的重要性。如南通大丰纺织厂,“自去年聘南通纺织生,从事改良,出品日多,目下每日夜每锭十支,可出两磅二三,二十支可出一磅余,布厂每十四小时,可出十三磅,粗布四百二十余锭,平均每台可织,十七八码”。[4]因工头制的革除,大批纺织专家替代旧有工头在企业积极从事改良,各厂纷纷建立了以纺织工程师为核心的生产体系。如永安骆乾伯、雷炳林、朱公权,宝成陆绍云、严楹书,裕华石凤翔,久兴吴毓初等。另外,一些留学国外的纺织专家也纷纷回国效力,“张君文淇,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旋赴福冈明治纺绩会社实习有年,品学兼优,经验丰富,兹已回国,特代介绍,有志聘请纺织工程师改良厂务者幸早图之”[5]。在此情况下,成立纺织学术团体的产业和人才基础都业已成熟。

二、 中国纺织学会之成立

成立中国纺织学会的构想,最初是由钱贯一[注]一般认为,中国纺织学会的发起人为朱仙舫、汪孚礼等人,但学会最初倡仪和构想实为钱贯一,另1930年3月10日版《纺织时报》报道《中国纺织学会会员预备会议记录》记载“最初由本会书记钱贯一所创议,旋经全国纺织家响应之中国纺织研究会,已于昨日星期举行会员预备会议一次……”和1931年《纺织年刊》登载《民国十九年纺织界大事记》中“钱贯一提倡纺织家结会研究各地同志响应”以及1930年4月20日之《纺织时报》中国纺织学会成立特刊记录“自钱君贯一有中国纺织研究会之创议,而同声相应加入发起者,有纺织界三十五人……”等应证实发最初构想和倡议人为钱贯一。酝酿和提出的。钱贯一(1897—1985),原名成甫,浙江绍兴人,1917年华商纱厂联合会筹建,钱贯一脱离书局,入该会工作,负责华商纱厂联合会所主办纺织杂志《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纺织时报》两刊的编辑工作。他曾到许多纺织工厂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并参加兴办植棉农场,开设讲习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地位与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6]作为《纺织时报》编辑,钱贯一还致力于中国棉产调查和纺织企业情况调查。1929年,钱贯一在去华北调查了当地棉花产量及纺织企业情势后,感到我国棉业之衰败,纺织业之疲敝,认识到“我国棉纺织厂技术幼稚,无可为讳。而管理工务方面技术人员,又素鲜结集,各自为谋,因此更无研究改良机会。”[7]愈发感到成立学会之必要性。返沪后,他利用在华商纱厂联合会工作的优势,积极发动有识之士,开始了学会的筹建工作。1930年1月16日,钱贯一在自己负责编辑的《纺织时报》上发表《请创设中国纺织研究会敬告全国纺织界人士》一文。

现在与未来服务纺织工厂之技术人士,为我国纺织工业生命之主宰者。纺织工业前途之祸福荣辱,惟斯界技术人士能操之。今日厂业所感受环境之束缚,外商之压迫,与其政府之不加保护,厂主之尚鲜觉悟,此种痛苦,均为一时的、表面的,可得努力排除而去之。而真实病原在于人才之缺乏,技术之幼稚。设无根本改善之方,斯真陷于万劫不复之地矣。今日各厂非无人才,亦非不从事于技术上之研求,然孤掌难鸣、独立寡助,其实力盖至微也。非有结集,不足以言势力,非有相当势力不足以任重而致远,我各厂技术人士固当知所处地位之重,与其责任之大,则攘臂而起,同声相应,又舍诸君之共负仔肩而谁任之,至温故知新,联欢行乐,犹其余事也。下走近游全国各厂,与各厂多士幸有一日之雅,对于技术界人士之鲜通声气更无力能,盖均有同感,退作深思,辄增兴奋,因不自量,敢任草创,诚审公仆之义,愿供奔走之劳,敬具草章,征请裁许……吾不信我国纺织工业之仅止于斯也,吾又深惧纺织工业之荏苒暴弃而终至渝胥以尽也,诸君诸君,其兴起,毋自俀。[8]

文中提及当时纺织工业不景气与萧条的真正原因在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缺乏研究,想要筹设创立中国纺织研究会来加强同仁间学术研究与交流,促进纺织行业发展。消息发出后,纺织界人士纷纷响应。1930年1月23日,《纺织时报》登载郑彦之、朱仙舫、陆辅舟、金如源等人来函,函称赞成创设中国纺织研究会,其中朱仙舫来言如下:“顷读纺织时报,敬悉尊拟创设中国纺织研究会,实先获我心,即希积极筹备俾早成立,弟亦愿附骥尾,藉尽一份天职。”[9]至1930年2月16日,有张迭生、汪孚礼、黄金声、朱公权、雷锡璋、陈守一、康显荣、沈泮元、沈哲民、陆绍云、萧松立、陶平叔、刘润之等共计35人纷纷来函,要求创设中国纺织研究会。1930年2月16日,35位发起人先行召集中国纺织研究会筹备会,“爰拟自本日(2月16日)起正式发起中国纺织研究会,先从征求会员入手,已另有印刷品分寄各处,以两个月为征求时间,并假定以四月二十日为召集成立大会之期,至大会前为预备会议。”[10]决定先行发展会员,召开中国纺织研究会筹备大会,后召开成立大会。

1930年3月9日下午2时,“中国纺织研究会”假华商纱布交易所小市场召开研究会会员筹备大会,共出席会员107人。有人提出:“研究会名义失之太狭、即本简章内所载职务九条已超出研究会之范围,顾名思义,研究会之领域不若学会之广大,且中国已有许多学会,如地质学会、中国工程学会等,故在名称上学会较为普遍”[11]。故筹备大会决定改“中国纺织研究会”为“中国纺织学会”,会议还决定成立中国纺织学会筹备委员会,并选举朱公权、朱仙舫、吴襄芸、苏季泉、戴文伯、陈仲杰、黄炳奎、黄云骙、张迭生、耿新一、陈守一十一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3月16日,中国纺织学会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共出席筹备委员10人。第一次筹备会议拟订了学会章程,并决定于4月20日下午召开成立大会,筹备期间先由全体委员缴纳十元作为筹办经费,并商请纱厂联合会对远地会员出席差旅费进行补助[12]。4月7日,学会召开筹备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出席筹备委员8人,会议汇报了曾去函党部方面请求许可组织,党部已决定派员来会,讨论决定第一次执行委员会选举拟用普选方法。大会为召开便畅,同时也为满足学会的全国代表性,决定“无锡、通州[注]文中通州指今南通。、天津、汉口[注]汉口指今武汉,原文资料为汉口处不作变动。四处必须有一人当选执委,此项办法俟提交大会通过后实施,钱贯一为本会秘书,另雇员一人司缮写杂事,并推吴襄芸、陈守一、黄炳奎三先生筹备会场一切事宜”[13],还确定了4月20日开会流程,推定大会职员等事宜。4月15日,学会召开第三次筹备委员会会议,出席筹备委员6人,会议讨论并整理会员各提案,并通报学会申请已由上海特别市国民党党部核准和上海市教育局核准成立等情况。

在筹备了三个月后,历经一次筹备大会和三次筹备委员会会议,并报上海市教育局和上海特别市党部核准后,1930年4月20日,中国纺织学会假华商纱布交易所小市场召开正式成立大会,宣告成立。会议选举朱仙舫为学会主席,另选举朱仙舫、朱公权、汪孚礼(无锡)、张迭生、黄炳奎、陆绍云(天津)、吴襄芸、黄云骙、苏季泉、龚荫三、任理卿、陈仲杰、钱雍黎(南通)、杨雨田、司作舟(汉口)等十五人为执委,王子宿、沈燕谋、陈守一、袁仲齐、刘稻秋五位为候补执委。学会以“联络纺织界同志研究应用学术使国内纺织工业臻于发展(惟关于政治及劳资问题概不过问)”为宗旨。中国纺织学会成立后,在交流纺织学术、举办纺织教育、繁荣纺织文化事业、审定纺织专有名词、制定纺织行业标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近现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54年,学会被改组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表1 中国纺织学会发起人

资料来源:根据《纺织时报》1930年667-676等期整理。

三、 北平纺织染研究会的夭折

无独有偶,在中国纺织学会成立之前,1928年11月,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机织系教授和学员成立北平纺织染研究会,研究会机构分总务部、研究部两部,其中总务部下设文书、事务、交际、组织四股,研究部下设调查、审查、出版三股,成立时共计委员17人,并列如下为研究会宗旨:(1)利用本国原料研究纺织染制造及其应用方法以为改良国货之先导;(2)完成学校与工厂之联络以期学术与实用之贯彻;(3)研究仿制外货之方法以备各工厂之采用;(4)协力促进纺织染工业之进步[14]。成立之后,研究会也积极联系社会人士,增加北平纺织染研究会的影响力。“敬启者……惟敝会成立伊始,社会之信仰未著……素仰先生名高望重,对于实业之发展甚为关怀,故特将敝会简章宣言,各寄上一份,俾先生明瞭敝会主旨,加以提倡,不独敝会前途可期,即国家事业,亦有无穷之希望也”。[15]以上摘自研究会向社会人士杨少川先生寄送的信函。研究会成立后,分原料、机械、化学、工程、管理等五方面进行研究,还创办《北平纺织染研究会季刊》作为研究会的机关刊物,该刊发表了研究会会员的相关学术论述,如徐昂若所撰《实用漂染学》,罗听馀撰《论呢绒染色不匀与各部制造关系之研究》、利贡撰《劝办铁机织布工厂刍议》、郭仰琳《洗毛之研究》等文,另外还刊发了关于纺织业的一些调查报告,如胡友斐《中国地毯商业近年衰落之原因》、宗《北平纺织染工厂一览表》、欧阳诣《河北省纺织业之一斑》等。

北平纺织染研究会在成立后不久就夭折了,考据其失败原因:一是仅限于一校之师生学术交流,学会成员太少,共计17人,名为北平纺织染研究会,实则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机织系一学术组织;二是对于研究会发展,没有详细规划蓝图,虽然有“须设法向国民政府要人,宣扬本会协助发展纺织染工业之计划,及目前进行之步骤,令其乐输资金,以便购添仪器书籍杂志之用”[15]等憧憬,但未能落实;三是学会经费支绌,常常收不上来会费。北平纺织染研究会成立后不久便夭折,所办《北平纺织染研究会季刊》也仅发行一期,即宣告停刊。

四、 两会之比较

中国纺织学会成立于上海,北平纺织染研究会诞生于北京,两会性质相同而命运迥异。考两会成败原因,与其所处地域及自身条件无不有莫大关系。中国纺织学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不仅与发起地上海所具备的条件息息相关,更与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有关。

首先,上海是民国时期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拥有大量的纺织产业工人和纺织技术人员,且劳工素质高。“据1949年统计,全国纺织技术人员约8 000人,其中一半以上在上海,全国纺织工人文盲和半文盲比例约占70%左右,而上海纺织工人这一比例在45%以下”[6]。在国外学习纺织技术的人员,回国后也大多选择到上海纺织工厂工作,且周边常州、无锡、南通等城市纺织业也十分发达,为中国纺织学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会员基础。学会成立后,会员发展十分迅速,虽初始发起人仅有35人,两个月后学会成立时便已发展到285人。学会虽谓中国纺织学会,但成立初期未设分会,为了满足学会会员的全国代表性,在成立之初,就预先规定执委名额不限于上海一地,还为天津、武汉、无锡、南通等地预留执委名额,凸显其要发展为全国性纺织学术组织之雄心。

其次,上海是当时全国的文化和信息中心,消息传播迅速便捷。1930年1月16日,《纺织时报》三版登载编辑钱贯一《请创设中国纺织研究会敬告全国纺织界人士》一文。1930年2月19日,《申报》以《纺织家组织中国纺织研究会》为题刊载全文,后又经1930年3月1日出版的《湖南教育》第9页“教育要闻:一,省外:纺织家组织中国纺织研究会(申)”再次转载。纺织研究会筹设消息经多方发布后,广为人知。不少纺织界同仁在得知消息后纷纷去函《纺织时报》编辑部要求加入学会,“阅报载悉先生有纺织研究会之组织,救国匡时,端赖此举,吾国工业之不振其症结实由于各自为谋,无共同研究之组织,今台端有此创议,则纺织业前途光明自操左券,鄙人等额庆之,余仅当骥尾追随,同尽天职,早观厥成,聊布区区无任瞻盻”[16]。许多热心纺织界同侪也纷纷为研究会成立提供合理意见,“本会收到会员潘奇庆先生建议案一件请提交成立会讨论,其目如次,一,应切实联络同业组织一绝有力的对外团体,二,应组织一造就纺织人才的专门学校,三,应创设国货运动会各地设分会,四,应发行出版物如纺织日报纺织月刊”[17],像这样的读者来函在学会成立之际数不胜数,极大地调动着社会上想要加入学会的能动力量。

最后,中国纺织学会有一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机构。学会倡议人钱贯一为此更是不遗余力,为学会的发展大声呐喊,高声疾呼。中国纺织学会最初因钱贯一任《纺织时报》编辑缘故,初创时期借用《纺织时报》为机关刊物,后倡议人钱贯一适觉不妥,离开华商纱厂联合会单独创立《纺织周刊》作为学会机关刊物。另外,学会执委会十五人均为中国纺织界之翘楚,如朱仙舫为申新七厂厂长,黄云骙为振泰厂工程师、朱公权为永安三厂总技师、黄炳奎为申新五厂总工程师,他们的活动能力和带动作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加入该会。反观北平纺织染研究会,尽管研究会初期也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和学术调查,但毕竟组织者仅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机织系师生,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尽管研究会也想增加自身影响力,但囿于自身力量有心无力,再加上经费困窘,不得以宣告停办,最终走向消亡。

五、 结语

尽管北平纺织染研究会不幸夭亡,但中国纺织学会和北平纺织染研究会一南一北两纺织学术团体的成立却并非偶然,而是当时纺织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民国肇始和一战爆发,为民族纺织业营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当时国内设厂风起云涌,仅1916—1922这七年间民族纺织业就新增四十一厂,为纺织学术团体的成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后逢日本棉纱倾销,民族纺织业陷入危机,遂改革工务废除工头制,大力聘用纺织技术专家指导生产,为纺织学术团体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纵观中国纺织学会和北平纺织染研究会之荣枯兴亡,表明上海在成立纺织学术组织方面比国内其他城市有着更为成熟的条件。学会成立一年后,江浙沪地区纺织专家纷纷加入学会,会务开展卓有成效,学会发展一片大好。无论如何,纺织学术团体的诞生表明纺织技术专家工作中保持力求进取的工作状态,对发展纺织科技、总结生产经验有了新的需求。种种情况也表明,中国近代纺织产业正在逐步摆脱幼稚,向成熟之路不断迈进。

猜你喜欢
北平研究会纺织
北平的秋
澳洋纺织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波兰睡眠研究会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想北平
冰岛睡眠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