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星,田德宝
校园足球发展环境建设研究
刘林星,田德宝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与归纳等方法,从国家的顶层设计、经济的保障、社会的支持和文化的形成等环境现状,分析了当前对校园足球发展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教育部门执行、体育辅助、家长配合的校园足球管理联动机制,促进校园足球健康发展;多渠道拓宽资金、场地来源,加快推进校园足球的普及;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突出校园足球发展特色;深化课程改革,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竞赛;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激励学校、教师、家长全身心投入校园足球发展,以期校园足球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校园足球;发展;环境建设;研究
校园足球是中国足球困境突破与希望。从2009年《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到2015年《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和重大举措,着实令足球界业内人士及国人大为振奋,体现了党和国家发展校园足球的决心和信心。但就当前校园足球刚刚起步且各种资源还极度短缺的现实情况而言,校园足球的发展既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支持,也离不开自身内部环境的良性运行。因此,为保证校园足球活动能够持续健康地稳步向前发展,如何建设校园足球发展的内外环境,是摆在面前的重要问题。
1.1 外部环境
1.1.1 国家的顶层设计 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为中国足球指明了前途:中国足球运动要上去,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1]。2009年6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拉开帷幕;2010年12月,《中国青少年足球“十二五”发展草案》提出,加强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文化环境建设;2013年2月,《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政策保障、资金支持、联赛建设等多方面、多维度给予校园足球以更具体、更有力的支持,旨在解决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2014年10月,《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发展中国足球、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层面;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和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体系;“加快推进校园足球的普及,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竞赛,加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试点单位建设”列入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制定等,表明了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支持校园足球运动的态度是明确的和一贯的。
1.1.2 经济的保障 校园足球的发展大量的投入离不开经济保障。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对校园足球的投入也将随之增加。在国家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等得到明显的改善,进一步激发了地方和学校参与该项运动的积极性,在体育部门为管理主体时,每年的投入由体育彩票基金中拨款达5 600万。教育部为管理主体后,各级财政将对校园足球运动加大支持力度,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如山东省将5%的彩票公益金用于推动校园足球,省政财每年拨付专项经费2 000万元;广东省2016年将投1.5亿发展校园足球。
1.1.3 社会的支持 在现阶段环境与体制下,校园足球的开展不仅是政府和学校事情,社会力量对校园足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各类媒体扩大校园足球活动的宣传,营造了良好氛围,使校园足球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如万达集团捐赠5个亿支持足球运动,5个省会城市启动了城市足球活动的试点,“我是球王”等全国性的足球竞赛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足球作为特色项目,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足球运动,享受足球运动的快乐。阿迪达斯与中国教育部的合作,助力实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战略计划,打造校园足球“升级版”。
1.1.4 文化的形成 校园足球发展离不开校园足球文化的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形成对教学实践释放巨大能量。近年来一系列丰富多彩足球活动的开展,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悄然形成,为校园足球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如北京市首届校园足球文化节以校园足球文化为切入点,全面展示了北京校园足球文化体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北京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编写的《南粤校园足球》融入了南粤足球文化元素,致力于传承南粤足球“小快灵”的风格,将富有积极向上团队精神的南粤足球文化氛围很好的体现。
1.2 内部环境
从2009年校园足球运动正式开始以来,参与的城市达134个,定点学校扩展到5 084所,参与校园足球的体育教师7 500人,精英教练员240人,指导讲师230人,学生突破了270万人,注册学生运动员超过19万人,对校长、指导员、教练员年均培训达到5 000多人次。初步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四级联赛体系,校内、校际、区域以及全国各类比赛每年达十万场次。各级教育部门、体育部门、足球协会和中小学对校园足球发展较为重视,采取比较到位和有效的措施,部分学校已将足球纳入体育课程教学范围之中。特别是教育部等6部门发布《意见》以来,各省、市、县积极响应,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校园足球发展实施意见和配套相关政策和制度,校园足球整体发展态势健康良好。
与高度职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职业足球相比,校园足球资源严重短缺,与纯粹社会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大众足球相比,校园足球肩负的任务又异常繁重[2]。
2.1 部门协作有待进一步理顺
校园足球从完全由体育系统主导转变为教育系统主导,虽然使足球回归到回归国民教育体系,改变了“金牌至上”、重结果轻过程的重体轻教影响,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但教育领域根深蒂固的“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思想,要使校园足球得到真正贯彻实施,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实质性的确立和提高,面临的难度和挑战不小。并且在主管部门的转变过程中,教育部门在技术层面上对校园足球发展还有许多的欠缺,如足球纳入必修课就需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主管部门的协同配合。因此如何整合和协调好教育与体育等各部门之间关系,免受不利因素的干扰,做大做强校园足球,也是一大难题。
2.2 经费、场地严重短缺
调查显示:布点学校维持一支球队一年的正常开支,大约需要3万元左右[3]。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校园足球的财力投入逐渐加大,但费用主要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基金中抽取,在向地方划拨资金时实行不小于1: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事实上80%以上的布局城市并未执行[4]。而体育总局每年下拨的5 600万元,全部平均分配到现有的5 000多所学校,每所学校拨款总额仅有1万元左右,与维持球队正常运行所需相距甚远,并且短期内体育总局给校园足球经费不可能增加,将来要维持2万所学校,经费可谓是杯水车薪。另外足球项目对场地的要求更高,到 2020 年要实现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均拥有1块以上足球场地要求,无论是所需土地,还是修建费用,都远远超出了国家对校园足球财政拨款的总数,并且部分已建校园足球场“中看不中用”,人工草皮散热不佳、劣质等,将严重影响校园足球的发展。
2.3 教师队伍的匮乏
实现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因材施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体系,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在我国第一批校园足球重点开展城市中,足球教师人数情况是“……平均每所小学仅拥有0.12个足球专业教师,初中拥有0.34个,高中拥有0.59个”[5]。即使是在以优质教育资源闻名全国的北京海淀区,在全区180多所中小学中,持有足球教练员资格证的体育教师仅有25人[6]。当前中国乡镇中心校以上的学校平均每个学校只有0.7个体育老师,到2020年要实现2万所校园足球学校都要有1名专业教练的要求,难度可见一斑。
2.4 文化、气候的制约
中国地广,地区之间文化、气候等差异大,足球运动资源区域性差别也很大。如北方人足球文化粗放,南方则较细腻,但足球文化的挖掘、传承重视不足,特别是校园足球文化土壤相对贫瘠,学生崇尚运动、爱踢球的稳定的足球文化发展环境还没能构建起来,另外北方冬天较长,运动时易发生骨折等现象,对足球运动开展有较大影响。
2.5 观念有待扭转
发展校园足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当前教学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重要标准、人才职业出路不畅的局面下,一个学生能不能踢足球,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学校和家长。学校重成绩轻普及,家长重出路轻兴趣,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学校和家长给学生安排了较重的学习任务,学生可支配闲暇时间少,部分学校将学生参与足球活动与学习成绩挂钩,学生学习成绩达到一定分数才可以进行足球活动,使学生参与足球的兴趣大打折扣。另外一些学校急功近利犹存,为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只重视校队建设,将校园足球发展大部分经费都用在了运动队身上,在校园足球普及上流于形式,走过场,不利于校园足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6 保障机制不健全
广州U-15足球队员写下长达36 000余字的万言书,疾呼“足球与学业希望不必二选一!”天真烂漫的年纪,对抗激烈的球场,难免不受点伤,面对受伤带来的业绩考核一票否决、家长追责、善后处理等一些列问题,使学校在发展校园足球上畏手畏脚,伤病和出路的现实令家长也很难放心让孩子去踢球。虽然国家出台了《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风险防控的管理办法》和一些保险公司推出了校方责任险和附加险等,但预防保障范围较窄、费用高、不易操作等实施效果不够理想。如果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园足球保障机制,解除后顾之忧,校园足球则将非常困难。
3.1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教育部门执行、体育辅助、家长配合的校园足球管理联动机制
校园足球广泛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财政、发改委、宣传等部门的资源,以及社会各界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这不是教育部门或体育部门所能实现的,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真空或断裂状态都将妨碍校园足球的实施、落实。建立管理联动机制,政府统筹、整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主导推进校园足球的发展,为整个体制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社会组织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在校园足球发展政策细化、发展环境的营造等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政策执行阶段需要地方足协、商业组织、公益与志愿机构的强力配合;教育部门作为校园的主要管理者,全面负责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让学校、家长和学生真正重视,并有效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推动校园足球活动不断发展;体育部门足球专业资源及资金保障方面的优势的辅助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当前教育部门在校园足球联赛的组织与管理、师资的补充和培训等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更需要体育部门的强力保障;学校教育十年功,不如家里教育一分钟,通过家长会、微信群、校讯通等对家长开展宣传活动,争取家长密切的配合,实现学生的足球教育双向联动。各主体通过经常联络,定期集中讨论,检查督促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解决校园足球发展中的问题,相互合作,共同治理,形成校园足球健康发展合力。
3.2 多渠道拓宽资金、场地来源,加快推进校园足球普及
由于中国青少年基数较大,像日本校园足球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做法是不能促进校园足球发展良好发展的。因此,在资金上,除政府将校园足球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建立专项账户外,建立主管部门负责,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争取企业赞助、民间公益组织支持、5%的体育彩票资金投入、慈善基金组织设立校园足球基金会、将中超联赛收益按一定比例投人到校园足球发展中等多方参与筹措的校园足球的经费的保障机制;在场地设施上,除政府加大决心建设场地设施外,短期要想解决场地问题,就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利用行政手段加以协调,采取城镇化发展和新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和标准化建设实施工作之中,社会力量与学校场地共建共享,或利用周围机关、企业空余空间,以及改造废弃工厂等措施,最大满足校园足球发展场地需求。
3.3 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突出校园足球发展特色
《意见》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作出明确要求,为保证校园足球特色质量,全面推进一校一品建设,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从校园足球依托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出发,将一刀切改为分档次,针对南北方差异、东西部特点,挖掘区域自身文化特色,建设校园足球文化,如山东省临淄区利用“足球起源地”唯一性的特色,以蹴鞠为突破口,将蹴鞠运动作为校园足球乡土课程的一部分,走进了临淄区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山东省滨州无棣邱家小学足球队受到了央视《新闻周刊》、央视一套《晚间新闻》和《山东新闻联播》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大频率重量级报道,源于在“足球进校园”大背景下盐碱地上放飞农村娃的足球梦想。政府要对这样有发展潜力的学校重点扶持,形成辐射效应,影响带动一片,以脚踏实地搞好校园足球的普及工作,让更多孩子了解校园足球,接触校园足球,扎根学生日常生活。
3.4 深化课程改革,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竞赛
到2020年,要实现青少年校园足球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和竞赛体系,当前必须扭转学校和教师对校园足球是出成绩、出人才的认识误区,树立校园足球的定位首先是教育,目标为“育人”,之后才是竞技足球的思想。积极开展以足球为主题的文化节等各项活动,感受足球魅力,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激发学习足球动机,吸引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学练足球中。在课程设置上除将足球列入体育必修课程教学内容,每星期开展一次足球课外,将大课间活动、课余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纳入足球教学体系,按照《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创新校本课程,设计教案等教学文件,推进运动教育模式、参与式教学等模式引入,使教学资源等教学要素更加衔接配套,提高足球教学实效。按照小学竞赛是获得足球体验的“玩儿”,中学竞赛是多样化的“踢”,高中竞赛是专项化的“赛”,大学竞赛是专业化的“比”的理念,打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联赛)“四横”和(校际联赛、寒暑期学生足球赛、区际杯赛、国际邀请赛)“四纵”的立体化竞赛体系,做好校园足球教学、竞赛体系的大中小学的有效衔接,形成“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
3.5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激励学校、教师、家长全身心投入校园足球发展中
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不是一时之策,而是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长远之计。(1)校园足球全面开展,专业教师是管理者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除招录,到2020年,完成对 5 万名校园足球专、兼职足球教师的一轮培训外[7]。通过建立全国性的教练员服务机构,建立足球讲师数据库,与职业俱乐部建立互助合作关系等方式为足球教师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2)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对校园足球进行宣传,引起各界对足球教师培养和校园足球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提高足球教师对自己从事职业的认同度,在职称、工资待遇、评优选先、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教师的能动性;(3)实行校园足球发展校长负责制,将校园足球学校办学条件、开展情况、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活动成效等方面作为评比的重要指标,与学校绩效挂钩;(4)通过足球列入中考、高考等考核中,建立以校园足球为特色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形成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的激励机制,提高家长对足球的重视程度,鼓励孩子从事足球运动;(5)制定和修改相应的体育保险法规,将体育保险纳入国家体育制度,在现有的学校责任险、校方无过失责任保险和运动责任险基础上,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发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新险种,健全和完善保险体系,帮助学校、学生和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1] 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2] 何 强. 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J]. 体育学刊,2015,22(2):5~10.
[3] 吴雄文. 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2):113~116.
[4] 李纪霞,何志林,董众鸣.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瓶颈及突破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83~86.
[5] 张 辉. 未来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注意问题——以我国首批校园足球布局城市的学校足球发展情况为借鉴[C].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724SS12117):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报告. 2014 .10.
[6] 中国青年报:别把校园足球做成“大跃进式”的形象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4-10/31/c_127162460.htm,201-10-31.
[7] 张兴梅,秦 勇.“校园足球”常态化与制度化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3):8~11.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Research
LIU Linxing, TIAN Debao
Using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and inductive method, basing on the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situation about the top level design, economic security, social support,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d so o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factors, Put forward to build the government leading, soci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executive education department, sports auxiliary, parents with school football management linkage mechanism,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football; Multi-channel broadened the source of capital, sites, to accelera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mpus football;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culture,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We will deepen reform of the course and carrying out the campus football activities race; Establish long-term security mechanism, encouraging schools, teachers and parents on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the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more optimization.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1007―6891(2017)01―0155―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1.35
G843
A
2016-07-21
2016-08-08
国家体育总局文化中心项目(2012-2014TYWHY023);滨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项目(BJK12513-66);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Bzxyrw1103)。
滨州学院体育系,山东滨州,256603。
Department of P.E.,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