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媛媛
体育团队运动中的默契研究
乔媛媛
默契,普遍存在于体育团队运作的情境中,被认为是影响团队表现优劣的重要因素,但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体育学界对此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却缺乏系统性的探讨。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以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所发展的团队心智模式为基础,从团队层面的认知观点来对运动中的团队默契本质和运作过程进行深度透视,认为默契的本质包含了任务与团队的准确知识、效能评价与后设认知以及情感依赖与觉察3种成分,并提出提升团队默契应该努力的方向,以期对体育团队在运动中有着良好的表现提供智力支持。
体育团队;运动;默契
默契,常被解读为心声情意暗相符合或者秘密约定或协定。在体育运动场域中,经常被使用来描述体育团队中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一种共同的想法、情感或行为模式,而这种共同的想法、情感或行为模式是不必或不需要使用外显的肢体和语言来确认与传递的,是体育团队中成员之间心意的暗相投合。人们常常将配合的好坏,甚至于把比赛的成败归因于默契的程度,意即默契作为一种无形的东西又确实存在。然而,当人们不约而同地使用默契来论述团队运作历程与团队表现时,其实对默契所描述的现象、本质与影响机制的内涵是模糊不清的,那么默契描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心理历程呢?若我们暂且将默契定位为团队成员之间不需要以外显语言所确认的共同想法,且此形态的想法能产生出良好的团队运作,则默契所描述的现象则接近于认知行为学在管理学中渗透所形成的内隐协调历程[1]。在内隐协调的概念中,团队成员之间共同的认知成分是影响团队运作协调与否的最重要核心,而此认知成分即是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中的团队心智模式的概念[2]。因此,运动默契所描述的现象可能与内隐协调以及团队心智模式最为有关,故本文尝试以内隐协调历程以及团队心智模式为探讨的基础,描绘出默契的主要本质并提出一个假设性的运作机制。这也是如何实现提升教练与队员之间、队员与队员之间的默契,实现高度默契下团队有上佳表现所思考的教研命题。
内隐协调是指在没有外显式的事先沟通或设计下,团队队员能产生出符合队友行为预期以及团队与任务需求的行为,且此种形式的协调历程能够产生出最佳的团队表现。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中,无论是内隐还是外显,团队运作的协调与否一直是研究者所重视的议题,许多研究者采取团队成员个体能力组合的观点来探讨团队协调,并且发现团队整体的任务执行能力与表现并不能由成员个体能力的线性组合所表示。例如,有人在对“拔河”表现与团队人数的研究中发现,团队内个人表现效能会因团队人数增加而降低,此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3],即团队的实际产值等于潜在产值减去运作过程中的流失。其中,潜在产值是指团队内每一位成员之能力、技能与知识,对应在工作需求上的最佳表现。
虽然团队内的潜在产值越高,团队实际的运作生产力也可能越佳,但团队运作的实际产值并不会总是与潜在价值相符,原因在于团队运作的过程中某些错误的运作会造成产值的降低。这样的过程流失主要可区分为2种形态[2],第1种为动机流失,是指当团队成员因动机因素而不付出最大的努力时的过程流失;第2种为协调流失,是指因成员间配合运作或使用策略的失误而造成的流失。换言之,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协调历程会影响团队运作的优劣。运动团队成员认为有效地与队友互动、成功的团队合作与所谓的“化学变化”等以协调为本质的运作历程有助于团队表现。因此,当默契被用以描述良好的团队运作历程,其实描述的现象可能就是协调上的本质与机制,尤其是默契的特色在于团队成员之间不需以语言沟通的现象,因此是一种内隐式的协调。倘若默契是指团队运作的一种内隐协调,那么内隐协调是如何达成的呢?若从团队内隐协调的观点来看,团队内隐协调的产生取决于团队层次的社会认知成分,当团队成员之间具有共享知识,即成员之间拥有相同的知识时,团队运作便能顺畅协调,此种共享知识也就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中所描述的团队心智模式。由此看来,默契概念的关键本质可能与团队心智模式所描述的共享知识有关。
团队心智模式的概念来自于个体心智模式,个体心智模式是指个体用来理解工作任务目的与内容,并且用以执行任务的认知机制,本质上即是个体所拥有的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如任务内容、设备、角色与目标等)产生认知上的连接时,团队成员之间的心智模式便开始互动与共享,进而形成群体层次的团队心智模式。Michael G·Aamodt[2]认为团队心智模式是多向度的,当团队成员共享4种形态的心智模式时,团队产生运作最为有效,此4种成分包含:(1)设备模式:团队成员共享与任务要求有关之技巧与设备的知识;(2)任务模式:团队成员对于团队程序、策略、任务要求及环境条件的知觉与了解;(3)团队互动模式:团队成员之间对于成员们的责任、规范与互动形态的了解;(4)团队模式:团队成员对于其他成员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优缺点的整体了解。并指出当此4种团队心智模式一致性高且符合任务要求时,团队表现就会越好。
曹科岩,龙君伟[4]认为个体对于团队运作相关的知识不外乎与任务工作及团队工作有关,因此将上述4种成分的概念模式整合为任务工作相关与团队工作相关的二元心智模式,其中任务工作包含了Michael G·Aamodt等之前所提模式中的设备与任务模式;而团队工作则包含了团队互动与运作模式。如以每一个团队成员之间拥有知识的相似度作为团队心智模式优劣与否的指标,发现当团队成员之间拥有的知识越相似时(包含任务与团队工作相关两种知识),团队心智模式越能增进团队运作(包括协调、合作与沟通),进而增进团队表现。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以团队心智模式为基础,发展出团队协调运作模式,其核心概念皆在于,团队成员之间共享与任务相关的知识能够执行协调的运作过程,并引领团队产出优异的表现结果,故整体而言,当团队成员在任务知识上产生连接且共享时,团队越能产生协调运作,表现结果也最佳。易言之,团队成员之间所共同拥有的知识与想法是影响表现的最重要因素,而这可能即是默契所描述的核心概念。显然,团队成员之间所形成的默契,最重要的特色在于“共享”。
基本上,默契所描述的是团队依据成员之间形成共享知识来达到良好运作的过程,那么团队成员之间共同拥有的想法应该具备哪些成分或是具备哪些特性才能让团队运作顺畅而增进表现,才能取得良好的默契?
3.1 任务与团队运作相关的准确知识
众多心理学者皆强调团队协调与表现需建立在与任务相关的共享知识上,且心智模式的相似度越高越好。除了相似性之外,团队心智模式的准确性对于表现更为重要。准确性是指团队成员之间共享的认知结构与实际执行任务所需之知识结构相符合的程度。其实,团队成员之间共享的知识相似时,其认知结构并不一定符合团队任务的需求。当团队成员所形成的团队心智模式相似度高但准确性低时,团队运作与协调可能依旧顺畅,但由于所拥有的认知结构是不正确的,团队表现不一定好,唯有在团队心智模式相似且越准确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较好的团队表现。在任务执行研究中,研究结果支持了团队心智模式准确性对于团队表现的正向影响[5]。当共享的知识越符合任务需求,团队运作产能越佳,显示默契的特性应该包含了共享知识的准确性。
3.2 效能评价的后设认知
除了任务与团队运作的准确知识外,默契所描述的现象在本质上也应该包含团队队员之间效能与效能评价后设认知的共享。内隐协调依赖个体对其他队友的行为预期而产出对应的行为。逻辑上,团队成员对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评价,以及知觉队友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是影响个体产生行为预期的重要因素,而许多研究者也以胜任感、能力等与效能相关的概念探讨团队协调历程,并在实证研究上发现正向的影响。
笔者发现在团队运作历程中,成员对于团队其他人员的胜任知觉会影响个体的动机与团队互动,沿用团队心智模式的概念,以胜任心智模式来描述个体对执行任务工作的能力知觉。此概念有别于任务知觉相关的心智模式,强调了成员之间胜任评价的连接,当成员之间的胜任评价越正确,如队员知道他的队友能做好这个任务,他的队友也觉得他能做好此项任务时,团队的运作应越顺畅。实践中如果纳入了这种胜任模式的考量,就会发现此形态的心智模式能正向预测团队运作,验证了成员之间的共享胜任知觉对于团队运作的帮助。
类似于胜任的观点,Michael G·Aamodt所提出的团队内隐协调历程中亦指出,团队的准确共享知识包含了集体效能的内涵,亦即个体认为所属团队能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程度。此外,除了个体对于团队效能的评价外,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的能力评估更是影响团队表现的重要因素,在团队运作历程中,团队个体须对其他团队成员的效能产生后设认知,且团队成员之间的此种认知必须产生连接,才能因团队的运作的动态历程进而增进团队表现。举例来说,当面对突然的任务状况时,团队成员必须知道自己与队友目前的工作任务知识,并评估队友知不知道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知觉来决定任务运作的流程与选择,进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默契是在描述团队成员之间的共享知识与内隐协调的过程中,应该也包含了个体自己的效能评价以及他人效能评价的后设认知,当队员之间的此种知觉产生认知上的互动、联结与共享时,能增进团队协调表现。
3.3 情感依赖与觉察
虽然运作互动的执行主要受到成员的能力与知识技能影响,然而在团队运作中,个体的行为并非总是依赖个体对团队中其他成员的任务知识以及能力评估所决定,在许多种情况下,知觉的形成以及行为的产出有可能是受到成员之间情感上的依附与状态所影响。默契所描述团队成员之间共享的成分也可能包含了团队成员之间情感连接与觉察。
事实上,教练与选手是在本质上包含了3种特性,分别为亲密(指教练与选手在情意上的依附与相互关切)、承诺(指教练与选手欲维持伙伴关系的意图)与互补性(指教练选手在合作与效能上的互动情形),当此3种关系上的特性越具备3种取向(指教练选手在此3种特性的知觉越一致),教练选手对于关系的满意度越佳,同时亦容易产生好的团队运作与表现,而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在团队心智模式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团队运作的任务执行是非常复杂且动态的,越高的团队心智模式相似性与准确性可能僵化了团队运作的执行,虽然建立了动作执行或决策的例行性历程,但却减损了面临突发状况时的决策能力,而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是缓冲此僵化运作历程的可能因素,因此,在面临无法由共享知识与效能评价来判断的任务时,成员之间可能会以情感的连接为基础,决定团队如何运作。
至于为何情感的连接会影响行为运作的决策,原因可能在于情感与信任之间的关系。信任在本质上是个体对于团队成员行为预期与可控制的知觉,此种知觉可能同时源自对另一方的能力评估与情感依赖,当团队成员彼此信赖,团队运作会越顺畅,而且在多数的情况下,信任知觉的来源是情感依赖。教练选手之间情绪上的密切程度展现出彼此的信任情形,而信任程度也反映出情感上的依附与连接。教练与选手关系满意度的实践中发现,教练与选手的移情准确性越高时,个体对于关系的满意程度越高,同时,团队运作历程也越协调。这表示,团队成员之间除了需要情感上的连接之外,准确地觉察另一方的情感状态也是影响动作执行的重要因素。显然,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影响个体行为发展与决策,而且当成员之间有好的情感连接与准确的情感觉察时,能促进团队运作。因此,在所描述的团队成员之间的共享除了任务相关知识的互动、效能评价的后设认知连接外,情感上的互动、依附与相互觉察亦是影响团队运作与表现的重要共享成分,换言之,情感依赖与觉察也是默契概念中的一个维度重要本质。
综上所述,默契所描述的包含了团队成员之间所形成的共同想法与情感这些重要元素,除了确认这些元素外,更重要的是探讨这些元素如何运作来影响个体行为以达成团队内隐协调的完整历程。从以团队心智模式为基础所发展的相关学理中可发现,探讨团队协调历程的重要核心即在于团队成员之间认知活动的连接。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多从团队认知、共享期待等与共享知识相同特性的观点厘清团队运作协调,并且证实团队成员之间拥有相似且准确的共享认知结构时,更能产生内隐式协调,且能带来较佳的团队表现[6]。逻辑上,团队协调历程,特别是内隐式协调,必须伴随着且依赖共享知识结构而产生,换言之,共享知识是团队协调的必要条件。故整体而言,默契的概念在本质上描述的即是团队成员间知识与情感的共享,而运作的机制则是以共同的知识结构与情感连接为基础达到协调的团队表现的历程。由此推理,可以初步描绘出默契的整体机制,即无论是团队成员之间或者教练与队员之间,当产生了任务与团队的准确认知、效能评价的后设认知以及情感依赖与觉察的共同交集,即默契时,当这个交集占得比重越大而且越正确时,在团队运动中执行任务时才能更好地产生内隐协调,进而提升体育团队的整体运动表现。
默契经常被视为体育团队运动中决定胜败的重要关键,但其描述的本质与内涵缺乏有系统的探讨。经以团队心智模式及内隐协调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为基础进行探讨后,我们认为运动默契在结构上是一种团队层次的知觉,由团队成员的知识与情感连接所形成。其本质包含了任务与团队的准确知识、效能评价与后设认知以及情感依赖与觉察3种成分;在机制上,团队的运动默契影响运作的内隐协调,进而影响团队表现。当我们以默契良好来形容一个团队时,所代表的内涵应该是指团队成员之间拥有准确的任务知识,对相应的效能评估以及正向的情感连接,这些内涵都与好的团队运作有关,这表示当运动团队中的成员关切表现时,应该重视与努力的是培养默契的3种本质。团队中的资源掌握者(如队长,教练、老师)在训练与带领团队时也应该让每一位成员知道其他队友的任务知识、执行任务的能力与培养良好的情感依附,以利于团队运作与表现。
[1] 张子源,等.内隐协调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1):173~180.
[2] [美]Michael G·Aamodt.工业与组织心理学[M].丁 丹,武 琳,邵艳萍,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68~412.
[3] 朱为众.拔河比赛的林格曼效应[J].中国外汇,2010(3):62~63.
[4] 曹科岩,龙君伟.团队心智模式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5):155~161.
[5] 张 涛,刘延平,赖斌慧.团队冲突和团队信任对团队心智模式形成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7(4):58~62.
[6] 吕晓俊.团队心智模式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180~182.
The Tacit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Team Sports
QIAO Yuanyuan
The Tacit Understanding, situation prevalent in the operation of sports teams,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merits of team performance, However, access to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ound sports circles this nature and meaning of the concept, but the lack of systematic study. Based on literature, logical reasoning and other methods to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ental development team based on the model, Level team from the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in-depth perspective on sports teams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the process that contains the exact nature of tacit knowledge and task team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meta-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ependence and aware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And should propose to enhance the direction of the team effort of the tacit understanding, to sports teams in motion a good performance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Team sport; Sports; Tacit understanding
1007―6891(2017)01―0021―03
10.13932/j.cnki.sctykx.2017.01.05
G804.87
A
2016-05-22
2016-06-14
广西哲社项目,项目编号:13BTY001;玉林师范学院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4YJZD06。
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