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武术事业发展研究

2017-04-10 23:35:36王柏利
四川体育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服务体系竞技

刘 鲲,王柏利,李 燕,刘 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武术事业发展研究

刘 鲲1,王柏利2,李 燕3,刘 娜1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武术事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客观评析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含义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武术事业的概念。研究认为:武术事业发展应以政府为服务主体,以非营利性的准则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武术事业发展应以公民为服务对象,以非排他性的意识处理好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武术事业发展应明确服务内容,以非均衡性的标准处理好“金牌战略”和“惠及民众”的关系。

公共文化服务;武术;事业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在政府主导下,以税收和财政投入方式为主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过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群众文化权利的新途径”[1]。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服务设施网路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2],充分肯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国家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对蕴含着厚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而言,发展惠及民众、服务大众的武术文化事业,就应该成为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顶层设计问题。

然而,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尽管相关政府部门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使武术事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由于政府主导的武术事业与市场主导的武术产业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导致武术事业与武术产业之间的界线不明,给武术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视角,厘清政府主导的武术事业与市场主导的武术产业之间的边界,对武术实现有效的自我治理,明确政府与市场职责,发展武术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相关研究文献的历史回顾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是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的,其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1978—1992年),以“市场化”理念为主的整体改革阶段;第2个阶段(1993—2002年),以“产业化”为主导特征的改革阶段;第3个阶段(2002年至今),“产业”与“事业”相分化的改革阶段。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文件是《国家“十一五”(2006-2010)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战略地位。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武术发展的研究成果,吉灿忠等人[3](2011)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传统武术的文化生存空间,认为当下一些展示传统武术文化的庙会和村落正在逐渐消失,传统武术传播和竞技武术传播存在着壑沟,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的再建设已经存在问题。因此,提出了应该建立“武术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以保护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在这套体系下有政府法规、信息咨询、物质保障、组织管理、宣传激励、服务供给和活动竞赛等系统。王春明[4](2013)针对当前社区武术公共服务发展现状,提出具体的建议:加强武术信息宣传机制的建设,合理开发和组织武术人才资源,同时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网络管理体系。范铜钢等人[5](2012)从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探讨了武术体系的发展以及完善,提出了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出发,具体到功能定位、供给属性、供给主体和服务体制四大理论体系构建和规划、管理、保障以及评估4个具体方面的实践指标体系组成了武术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从供给的内容、渠道、方式和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武术公共服务供与求两者之间的服务链、供应链、利益链。杨静[6](2012)以东北3省6个城市的太极拳运动开展状况为调查对象,研究太极拳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价值。张瑾[7](2011)通过对中国武术博物馆参观观众的调查,分析了参观中国武术博物馆观众的认知、需求、动机和行为现状,提出了要增强公共服务机制等建议。凡博[8](2012)对河南登封少林寺音乐大典新闻中心的媒体服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中国在举办大型音乐大典方而还存在着相关专业人员缺乏,组织管理经验不足,媒体服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陈淼[9](2007)探讨了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视角下建立一种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的社会武术组织。张银行,郭志禹[10](2014)从公共服务的理念、供给主体与客体及其性质、供给服务的内容、形式及传递服务的组织实施等几个方面对解放前民国时期闻名全国的武术社团组织代表之一的精武体育会的公共服务实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姜娟[11](2014)对健身气功公共服务内涵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就研究现状而言,武术界已纷纷就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论题展开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其中,也不乏关于武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构建武术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和对策方面。但是,大部分文献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宏观概念有整体的描述,对武术事业和武术产业之间的关系、武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内涵等问题探讨较少。因此,从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视角出发,研究武术事业的发展,可能为武术产业及武术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公共文化服务、武术事业和武术产业的相关概念

2.1 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一词,中国古以有之。“文”的本义,是指文错、文饰、纹理。“化”本义为易、生造化。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文明范畴,主要指文治教化的总和。因此,文化是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

公共服务是国家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行为的总称。与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有密切关系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它包括相关的影视机构、出版机构、互联网机构、相关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许多文化领域。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传播先进文化、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的文化机构和服务都属于这个体系[12]。

2.2 武术事业和武术产业

文化生产力解释并阐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联系。中国的文化事业主要包括相关的教育、学术科研、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域、文化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体系。它具有排他性。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项事业来说,也是具有排他性的。它是由政府主导,以税收和财政投入方式为主向社会提供武术相关的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过程。涉及到具体的武术事业,它包括相关的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陈氏太极拳和河北邢台梅花拳等;相关的教学科研机构——学校武术教育、中国武术博物馆等;相关的文化设施——河南少林寺,焦作陈家沟等;相关的文化产品——国家举办大型武术活动,国家发行的相关武术的宣传片、图书等;相关的武术服务体系——社区武术指导员等等。

靠市场机制来运转的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和娱乐性等特征,营利性是主要手段。武术产业同样是靠市场机制来运转的,例如当前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中国武术职业联赛,武术的服装器械生产企业等都是属于武术产业。武术事业也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

3 武术事业发展应明确服务主体,以非营利性的准则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在当下的社会中,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政府成为市场主体以及股东和直接投资人,还有一些政府机构通过各种行政命令和手段来控制市场[13],导致文化事业服务的主体不够明确,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就显的尤为重要。武术产业和武术事业之间有较大的区别。(1)主体性质不同。武术事业的主体是政府,而武术产业的主体是企业。(2)两者的功能不同。武术事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武术产业生产进入市场的商品。武术事业重在实现武术发展的社会目标,偏重社会效益。而武术产业着重关注社会经济价值,偏重社会经济效益。(3)资金来源不同。武术事业主要由政府投资运作,而武术产业由国有的、集体、民营、外资等多渠道筹资,市场运作;(4)运营机制不同。武术事业主要有政府兴办而确保正常运转,具有非营利性和公共服务性等特征,不能以市场方式来进行管理,而武术产业是企业经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运作,具有明显的营利性特征。(5)调控方式不同。武术事业靠国家政府直接调控,而武术产业靠相关国家的政策法规、市场经济规律等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武术事业和武术产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它们相辅相成。武术事业为武术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是武术产业的基础,保障了武术产业的发展。而武术产业的发展使得国家有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并促进扩大文化事业的发展,它依赖武术事业所提供的资源。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从地域上来看,无论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西部经贸落后地区,无论是时尚元素繁华的城市还是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渴求,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本源由以前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成为文化消费、市民精神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存的态势,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共同组成了公民的文化权利[14]。因此,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源泉,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的促进,它的发展反过来可以推动文化事业的进步。

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得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武术事业发展,政府是武术事业发展的主体,武术事业的发展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具有非营利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方面,学校武术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学校体育里面发展最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借助于身体的动作规范、视觉转换、伦理关卡等,将原先控制他人的技击演变为控制自己的技术,让武术散发出伦理色彩,成为修身养性的手段,这使武术具备了不同于其他民族武技的文化个性,也使武术成为服务于人的社会化和学校教育手段的依据[15]。

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武术事业发展,政府是武术事业发展的主体,武术事业的发展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具有非营利性。因此,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一项公共事业,它应该具有惠及民众的功能,需要服务全社会人民。武术事业的发展,它的服务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市场。政府部门制定武术发展制度、政策,应该明确政府是服务主体,以非营利性的准则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4 武术事业发展应明确服务对象,以非排他性的意识处理好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为出发点。它的目标是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柔性渗透,要求尊重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而不是管制的方式来影响大众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是人民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下的武术文化事业,它的服务对象也是全体公民,这正是非排他性的体现。这里的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其他的个人对武术文化的消费。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消费者。物的属性和意识形态性是文化生产力的二重特性,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样具有二重性。它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影响民族文化心理和整合社会关系的巨大力量。武术根植于农耕文明中,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现代全球化的发展,对我们当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空前的影响。文化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新兴文化形态(美国大片、西方超前消费主义等)的崛起引起了中国本土原有的文化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以往的那种落后守旧、固步自封的文化将在传播中被消费者所逐渐遗忘。当代的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借用先进的科技,顺应时代的需要,抓住发展机遇才能把优秀的、传统的武术文化继承和发扬。

文化生活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因此,在发展武术事业的同时,应该明确服务对象,不应该存在任何的地域、城乡等差别,更不能有种族、身份等歧视。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的权利。

当前,武术逐渐分化成两种表现形式——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

竞技武术作为一种新的形态,是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改造并转化,同时汲取了西方奥林匹克体育的现代体育因素,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结果。但是,中国的武术发展存在着过度追求竞技武术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武术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断地、积极地进行改造,紧紧地围绕着国际化战略思想发展。通过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到世界性的武术比赛的广泛开展,都积充分明了这一点。为了迎合奥林匹克运动的世界性的发展,一直把西方体育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的风向标。中国的武术发展存在着过度追求竞技武术的发展趋势。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武术的教学内容竞技武术化了,武术竞赛已经在竞技武术中一枝独秀。竞技武术的过度发展使得我们忽视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传统武术已经成为濒危的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含有少林功夫等6个拳种。2008年的第2批含有14个拳种,2010年第3批含有7个拳种。国家对传统武术拳种的“非遗”保护,反映出国家开始对传统武术的重视,也体现着人们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热爱。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武术的教学内容竞技武术化了,武术竞赛已经成为竞技武术中的主要内容。竞技武术的人群就像塔尖一样,一直处于众人关注之下,但是处于塔底支撑塔尖稳固的基础人群却在不断流失。武术人口在体育人口中的比例在下降,武术人口中传统武术人口在下降[16]。

因此,政府不应该过度地关注竞技武术群体,忽视传统武术群体。导致竞技武术一枝独秀,而传统武术成为濒危的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武术事业,必须明确服务对象的排他性,要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使全体公民普遍享有。

5 武术事业发展应明确服务内容,以非均衡性的标准处理好“金牌战略”和“惠及民众”的关系

在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中国武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为了迎合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号召和运动项目的“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武术发展更加的趋向于体操化、艺术化。1959年国家体委正式批准颁布实施《武术竞赛规则》,标志着竞技武术的诞生。武术人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武术进奥运战略”的实施。尽管后来武术项目没有进入奥运会,但是中国的武术事业无不是把“金牌战略”放在第一位。竞技武术发展中底层有业余体校,中层有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上层有国家级运动队,竞技武术成为了中国政府和广大武术工作者的重心。国家和政府通过不同的渠道在政策上扶持、财力投入,同时还有人力、物力、科研等各个方面的推动。而这一切都是为竞技武术服务。因此,竞技武术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习练群体[17]。

重视竞技,忽视传统。特别是热爱传统武术的广大民众群体被忽视、被淡化。有学者对武术之乡湖南新化县的农村群众武术考察发现,县体委为了迎合竞技武术的发展,建立一定的工作业绩,把一些武术工作重心转移到体校竞技武术的训练上,拿金牌成为重中之重。反观传统体育,他们放松、冷落了对民间拳师的管理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缺少鼓励和扶持等因素导致了当地村落拳师不得不放弃武术,为了安身立命,纷纷转向其他的谋生活动[18]。连武术之乡尚且如此,那么那些武术基础薄弱地区的地区其武术发展可想而知了。

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传统武术,关注大众群体。针对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在发展武术事业的同时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经济收入的人群对不同文化需求,做到区别对待。考虑不同区域人群文化特征,不能不加以区别就实施“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文化服务标准,不能搞“一刀切”的建设模式。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展具有本地特色和适宜本地广泛开展的特色武术项目。

竞技武术群体、大众武术群体、农村武术群体,不同阶层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我们要提高武术的服务质量,扩大武术的服务范围,努力为不同人群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当前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使武术这一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发展下去。例如,学校武术是武术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可以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提供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术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大众武术健身中为广大群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从而体现武术文化对每个有需求的公民的人文关怀。

6 结 语

武术事业的公共文化服务最能体现当代文化的民主精神,体现中国千百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成果的共建与共享。建设武术文化事业,必须树立“传统文化乃是民生之魂”“民生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要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在武术文化发展上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城市化日益推进的今天,要把武术文化真正发展为惠及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它成为文化民生的重要力量,这无疑成为当下促进武术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中国政府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要把“以人为本”以标准化为基础,实现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整合、导向、传承和发展文化功能。能够在武术事业的发展中推动社会进步,增强社会成员凝聚力,在社会倡导武术的优秀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强化公民意识和传统民族精神,同时以民众参与武术作为武术事业发展的载体,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还在推进计划中的“海神”洲际核动力核武装大型自主鱼雷的研制。这种多任务武器跨越战略威慑与战术(打击)两个领域,可被视为一种以沿海城市和可移动物体为目标并可搭载核弹头的极超远程鱼雷。

[1] 陈祥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N].光明日报,2014~12~9(07).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

[3] 吉灿忠,邱丕相,闻一鸣.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委顿与雄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9):50~54.

[4] 王春明.城市社区武术活动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春人学学报,2013,23(6):786~788.

[5] 范铜钢,虞定海,查安妮.大国崛起与武术公共服务体系架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2):19~25.

[6] 杨 静.太极拳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价值研究一一东北三省六市太极拳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华武术·研究,2012,1(7):45~53.

[7] 张 瑾.中国武术博物馆观众参观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8] 凡 博.中原武术文化传播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媒体运行服务[J].中华武术·研究,2012,1(8):255~258

[9] 陈 淼.传统武术发展新模式—武术非营利组织的建立[D].武汉体育学院,2007.

[10] 张银行,郭志禹.公共服务视阈下的民国武术社团组织研究——以精武体育会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28(1):35~39

[11] 姜 娟.健身气功公共服务内涵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5):85~87.

[12] 陈立旭.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3):36.

[13] 郎咸平.改革如何再出发[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5.

[14] 王 岗,郭华帅.成都体育学院学报[J].2009,35(9):17~21.

[15] 洪 浩.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J].体育学刊,2005,12(5):53~55.

[16] 陈永辉,李 平.全国武术之乡湖南新化县农村群众武术考察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0):37~40.

[17] 郑 宇,统筹城乡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9):30~34.

[18] 范传芳,王 颖,葛庆焕.制约山东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

Martial Arts Career Development Research Under the Syste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LIU Kun1, WANG Baili2, LI Yan3, et al

In obj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meaning and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career. Research suggests: martial arts care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government as the main body in the service, to non-profit principle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Martial arts care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earned out on the service object, citizens in a non-exclusive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consciousness; Martial arts care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clear service content, unbalance to the standard to deal with the strategy of “gold medal”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relationship.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Martial arts;Career

1007―6891(2017)01―0029―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1.07

G85

A

2016-06-05

2016-06-25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4;

2.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3.江西赣州崇义县文化馆,江西崇义,341300。

1.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C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4, China;

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Jiaozuo Henan, 454000, China.

3.Chongyi Country Curture Center, Ganzhou Jiangxi, 341300, China.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服务体系竞技
传统武术怎么了?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2:10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人大建设(2019年5期)2019-10-08 08:55:18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32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竞技体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