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2015.12.11”极端暴雪天气的综合分析

2017-04-10 03:11张俊兰万瑜闵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1期
关键词:低层暴雪降雪

张俊兰,万瑜,闵月

(新疆气象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乌鲁木齐“2015.12.11”极端暴雪天气的综合分析

张俊兰,万瑜,闵月

(新疆气象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2015年12月11日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的暴雪天气是一次极端暴雪过程,环流形势具有夏季强降雨特征和一定的极端性,南北低值系统结合、高低空“4支气流”汇合为暴雪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较好的水汽、动力条件是极端暴雪的重要成因,水汽长时间通过西南和偏西路径输送至暴雪区,并在700 hPa以下辐合和聚集,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空间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低层上升运动增强较5 min降雪强度增强提前5~10 min。地面中β尺度辐合中心和辐合线出现1~2 h后强降雪(降雪强度均>1.0 mm/h)出现,雷达回波上零速度区的“S”形结构的出现时间与强降雪时段有一定对应,此次暴雪中GRAPES中尺度数值产品预报能力好于ECMWF。

乌鲁木齐;极端暴雪;水汽;地面中β尺度;GRAPES数值产品

乌鲁木齐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和中国西北方,地处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总面积1.378 7万km2,辖7区1县,市区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 m,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乌鲁木齐在世界上距海洋最远,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及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越来越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使之对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冬季气象灾害多,暴雪时常出现,雪灾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暴雪分析及预报成为新疆气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疆气象专家和学者对新疆强降水进行长期探索和钻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老前辈总结了新疆强降水的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等天气学条件,并归纳了强降水过程的基本类型以及水汽来源、输送、集中与强降水的关系等[1-3],为新疆降水分析和预报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新资料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年轻预报员对暴雪天气的高低空配置、水汽以及物理量诊断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内陆气象学者在暴雪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系统空间配置、物理量场以及新资料监测应用等有许多新成果和经验[7-15],在雷达、卫星云图等中小尺度天气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好借鉴之处。2015年12月11日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的大范围暴雪是极端暴雪天气过程,此次暴雪对乌鲁木齐公路交通和民航飞行影响很大,造成交通严重堵塞,航班延误和中小学停课。通过分析此次极端暴雪天气的环流形势、水汽、动力条件和中尺度天气系统演变等,揭示暴雪成因和长时间维持机制,并对比检验了ECMWF细网格和GRAPES_Meso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的预报能力,为进一步明确预报思路、提升暴雪预报预警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1 暴雪天气概况

2015年12月11日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出现极端暴雪天气,此次暴雪天气覆盖范围广,多地出现极端暴雪,城区、米东区、小渠子、白杨沟4站降雪量突破建站以来冬季最大日降水量,最大暴雪中心位于乌鲁木齐城区,过程降雪量46.3 mm(图1a),超过历年冬季平均降雪量40.1 mm,其中11日降雪量35.9 mm,11日02:00—11:00有7个时次小时雪强超过2 mm(图1b);积雪深度厚,城区、米东区、小渠子3站积雪深度分别为45、33、62 cm,超过了建站以来12月最大积雪深度。降雪持续时间长,大部地区降雪在20 h以上,乌鲁木齐城区持续约37 h。

2 大尺度环流背景

2.1 500 hPa环流形势及高低空系统配置

此次极端暴雪过程属典型的欧洲脊发展衰退、乌拉尔山低槽东移型,并有南支低值系统结合,南、北低值系统的叠加和结合对新疆强降水十分有利。降雪前500 hPa环流经向度加大,欧洲沿岸脊向北发展,乌拉尔山长波槽向南加深,里海南部的低值系统与乌拉尔山大槽合并叠加,槽前的西南风伸至30°N以南,高中低纬发展为槽脊位相几乎一致的经向环流。9—10日,东欧高压脊前偏北急流带上最大风速42 m·s-1,极锋锋区较强,东欧高压脊顶受到冷平流侵袭,向东南方向衰退,推动乌拉尔山大槽东移南下,槽前副热带急流带上西南风明显加强(最大18 m·s-1),偏南风增强为偏南急流,高空槽前偏南急流逐渐东移,11日偏南急流东移至南疆,08时南疆盆地最大南风为20 m·s-1(出现在天山南麓巴州境内的库尔勒站),此时为最强降水时段。此次暴雪过程南、北低值系统的叠加、结合以及中层南疆盆地的偏南急流为乌鲁木齐极端暴雪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中低纬较为一致的经向环流具有夏季强降水环流形势特征。

2.2 高低空系统配置和地形强迫抬升

此次暴雪过程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为典型的后倾槽形势,乌鲁木齐上空高低空出现了有利于降水的4支气流,分别是高层(300 hPa)西南气流、中层(500 hPa)偏南气流、低层700 hPa偏北气流和850 hPa偏东气流,4支气流在乌鲁木齐上空汇合(图2a),中高层的偏南气流有利于大尺度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低层的偏北气流有利于低层的辐合抬升,低层700 hPa偏北气流和850 hPa东北气流南下后在天山北坡受山脉阻挡,地形强迫抬升作用明显,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附近有多条偏北风(北风或东北风)与西北风之间的冷式切变线(图2b、图2c),形成风速辐合和风向转变,也有利于水汽辐合和抬升。

图1 2015年12月11日新疆极端暴雪的降雪量分布(a)和乌鲁木齐10—12日逐小时降雪量(b)

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出现在300 hPa高空西南急流右侧、500 hPa高空槽前、700 hPa和850 hPa偏北急流的辐合区内,偏北低空急流相伴的风向和风速辐合造成明显的质量辐合场,并在天山山脉的地形阻挡下,加剧了辐合和强迫抬升,为暴雪提供了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

2.3 环流形势的极端性分析

2014年12月8日乌鲁木齐暴雪强度次于此次极端暴雪,居历史第二位,暴雪中心乌鲁木齐降雪量17.7 mm,图3对比了极端暴雪日2015年12月11日(图3c)、次强暴雪日2014年12月8日(图3b)和历年12月8—11日(图3a)500 hPa环流形势,三者差别较大,历年12月8—11日500 hPa环流形势较为平直,东欧至东亚为宽广的偏西气流控制,552 dagpm线位于42.8°~49.5°N,新疆境内552 dagpm线位于49°N附近。极端暴雪和次强暴雪日均为经向环流,不同的是:(1)欧洲地区高压脊东南衰退过程中脊顶均有低槽侵入,但比较脊顶低槽东移南下的速度,极端暴雪日速度较次强暴雪日偏慢;(2)极端暴雪日环流经向度更大,南支低槽的合并与中高纬低值系统共同影响,锋区更强(槽后北风和槽前南风更强),巴尔喀什湖低槽更深更南,552 dagpm线南界在37°N附近,较次强暴雪日(40°N附近)偏南3个纬距,较历年偏南12个纬距左右,使极端暴雪日有更强的偏南水汽输送和北方冷空气侵入。以上对比可看出,此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是在较为极端的环流背景和环流形势下发生的。

图2 2015年12月11日08时乌鲁木齐附近4支气流(a)和新疆700 hPa(b)、850 hPa(c)风矢量场

图3 历年12月8—11日(a)、2014年12月8日(b)和2015年12月11日(c)500 hPa环流形势对比

3 水汽条件

3.1 水汽输送路径及强度

水汽条件是暴雪形成的重要条件,利用NCEP1°×1°每6 h一次再分析资料计算1000~100hPa共21层水汽通量,分析水汽纬向的输送路径和输送强度。

此次暴雪中存在2条水汽输送路径,分别是400~600 hPa的西南路径、650~850 hPa的偏西路径。(1)西南路径。这条路径的水汽主要来源于阿拉伯海,随高空槽东移,400~600 hPa印度半岛到南疆的西南—偏南风东移过程中不断增强,阿拉伯海北部的部分水汽输送至印度半岛一带,印度半岛至青藏高原的西南风带里建立了水汽通道,11日08时500 hPa一宽度约4个纬距东北西南走向的水汽通量大值区,说明西南水汽通道将西南方水汽不断向东北方向——暴雪区输送,最大水汽通量>2×10-3g·(cm·hPa·s)-1(图4a);(2)偏西路径。这条路径的水汽主要来源于里海和咸海,650~850 hPa存在自欧洲沿岸沿偏西气流接力向里海和咸海输送的偏西水汽路径,水汽到达里海和咸海地区后又向北疆输送,承担输送水汽的偏西气流进入北疆后转为西北风并增强为西北急流,急流核中心向东南方移动靠近暴雪区,暴雪区位于水汽通量高值区附近,最大水汽通量>3×10-3g·(cm·hPa·s)-1(图4b)。

图4 2015年12月11日08时500 hPa水汽通量+风场(a)、850 hPa水汽通量+风场(b)和9—12日乌鲁木齐附近上空水汽通量(c)、水汽通量散度(d)时间—高度剖面

2条水汽输送路径在不同高度将水汽接力输送至暴雪区,水汽输送累计长达114 h,输送高度525 hPa(自925 hPa伸至400 hPa),中亚南部最大水汽输送为7×10-3g·(cm·hPa·s)-1,中低层抵达输入北疆的水汽输送长时间维持在(1~3)×10-3g·(cm· hPa·s)-1,偏西水汽路径在中层(650~450 hPa)叠加输送30 h,水汽长时间通过不同路径输送至暴雪区,为暴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是乌鲁木齐极端暴雪形成的重要成因。

3.2 水汽输送的空间结构

沿44°N做水汽通量时间—高度的垂直剖面可以反映乌鲁木齐上空水汽输送的空间结构,图4c为乌鲁木齐上空8日20时—12日20时水汽通量的高度-时间垂直剖面图,水汽输送(近地层至300 hPa)主要在400~600 hPa、600~750 hPa、750 hPa~近地层的3层内。9日20时前550 hPa附近有水汽输送,输送值0.8×10-3g·cm-1·hPa-1·s-1,10日02时后水汽输送的厚度和强度明显增强,10日08—20时水汽输送层在850~300 hPa,厚度达550 hPa,有两个输送大值中心,分别位于500 hPa和700 hPa附近,输送值为1.6×10-3g·cm-1·hPa-1·s-1和1.2×10-3g·cm-1·hPa-1·s-1,11日02时—12日02时水汽输送层继续向高层伸展和低层扩展,600 hPa附近的水汽输送明显减弱,形成了800 hPa以下和550 hPa的2个较强的水汽输送层,输送值为1.6×10-3g· cm-1·hPa-1·s-1和1.4×10-3g·cm-1·hPa-1·s-1,12日02时后逐渐减弱。

3.3 水汽辐合的空间结构

乌鲁木齐附近上空水汽通量散度的时间—高度剖面图(图4d)上,与上述水汽输送相对应,10日02时—11日14时,900~450 hPa之间存在不同强度的水汽辐合,最强辐合层次位于750 hPa附近,水汽辐合在低层700~800 hPa(10日20时—11日08时),最强水汽辐合值<-6×10-3g·(cm2·hPa·s)-1(11日02时),此时水汽输送也较强,水汽通量为1.2×10-3g·(cm2·hPa·s)-1左右,说明低层较强的水汽输送伴随明显的水汽辐合。低层偏西路径的水汽进入新疆,在偏北急流和天山阻挡的作用下,水汽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山前出现汇合和集中。虽然乌鲁木齐上空的水汽输送的厚度厚、强度强,但水汽辐合主要在700~800 hPa,因此,水汽主要来自700 hPa以下低层。

4 动力和热力条件

4.1 动力抬升条件

4.1.1 散度和上升运动

暴雪天气过程中,乌鲁木齐上空存在较好的大尺度上升运动,9—12日乌鲁木齐附近上空散度(图5a)和垂直速度(图5b)的时间—高度剖面图上,中低层负散度加强、高层正散度增大与上升运动增强有一定对应关系,9日08:00前后,900 hPa以下负散度和900~700 hPa正散度对应低层上升运动发展,上升运动区升至800 hPa左右;10日02:00—11日14:00,中低层负散度加强,850~400 hPa均为负散度,10日20:00—11日08:00,中低层700 hPa和500 hPa出现最强辐合中心,散度均<-24×10-5·s-1,辐合作用达到较强,此时高层350~200 hPa为正散度,最强值>12×10-5·s-1,辐散作用明显。对应垂直运动变化,10日02:00以后,上升运动区迅速增高,从300 hPa延伸至地面,上升运动厚度达300 hPa,此厚度维持至11日20:00,约18 h,11日20:00后上升运动厚度逐渐减小。最强上升运动时段为10日14: 00—11日08:00,950~350 hPa整层<-0.6×10-3hPa· s-1,11日08:00,850 hPa附近出现了<-1.0×10-3hPa· s-1的大值区,与最强时段的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基本对应,这种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空间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使乌鲁木齐上空产生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雪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

图5 2015年12月9—12日乌鲁木齐附近上空散度(a)和垂直速度(b)时间—高度剖面

4.1.2 风廓线雷达反演的垂直速度

风廓线雷达通过返回信号信噪比和系统噪声功率的方法估算得到的回波资料可以业务应用[16],图6为此次暴雪中乌鲁木齐风廓线雷达资料估算的垂直速度高度—时间垂直剖面,图中垂直速度回波经历了发展、最强、次强3个时段。(1)发展阶段(10日17:00—11日01:00),小时降雪强度0.3~1.7 mm/h,10日17:00—19:00,上升区高度升高,>0.8 m·s-1上升区顶由2000 m升至4000 m,2300 m附近和1200 m以下低层上升达0.9~1.0 m·s-1,5 min降雪量也随之增强,17:15和18:50达0.3 mm。(2)最强阶段(11日02:00—11:00),小时降雪强度>2 mm/h,此阶段5000~2000 m上升运动>0.7 m·s-1,当4000 m(约600 hPa)附近>0.9 m·s-1的上升区高度下降或1200 m(约850 hPa)以下低层出现>0.9 m·s-1的上升区,降雪强度增强,共15个时次5 min降雪量达0.4~ 0.5 mm,11日02:10、08:00和10:15的5 min降雪量最强,为0.5 mm,1200 m以下最大上升运动1.2 m· s-1,4000 m附近上升区的出现和高度下降以及低层上升运动的增大对5 min雪强的增强具有一定的预示意义。(3)次强阶段(11日11:00—12日01:00),>0.7 m·s-1的上升运动高度抬升,11日11:00—21:00,>0.3 mm的5 min降雪量大多出现在3500 m和2000 m附近上升区(>1.0 m·s-1)下降,或低层1000 m以下出现0.1~1.2 m·s-1的上升运动区。

降雪初期,上升运动区升高将伴随降雪增强,强降雪时段,中层(600 hPa附近)上升运动区下降或低层(850 hPa以下)上升运动增强,降雪均增强,低层上升运动的增强较5 min降雪强度的增强提前5~10 min,其变化对降雪强度预报具有更好的预警意义,可作为降雪强度预报的参考之一。

图6 乌鲁木齐风廓线雷达资料估算的2015年12月10—12日13:00—12日10:00垂直速度的高度—时间垂直剖面图(a)和乌鲁木齐5 min降雪量(b)变化

4.2 热力条件

极端暴雪出现前,500~850 hPa暖平流较强,北疆上空中低层升温明显,北疆持续升温,7—10日乌鲁木齐及周边气温特高,偏高6~8℃,10日850 hPa乌鲁木齐东南风14 m/s,对升温更为有利,最高气温和地表温度>0℃,乌鲁木齐最高气温达2.6℃,地面至低层温度偏高为暴雪提供了较好的热力条件。

5 中尺度天气系统

暴雪是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尺度天气是暴雪的重要触发机制,利用空间分辨率较高的ECMWF 0.25°×0.25°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加密自动站风场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演变情况。

5.1 地面中β尺度的辐合中心和辐合线

应用加密自动站风场资料分析地面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此次极端暴雪最强时段为11日02:00—11: 00,强暴雪来临前02时—11日00:00,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地面中β辐合中心和辐合线,乌鲁木齐市西部的偏北风、北部的偏东风和东部的偏南风形成明显的气旋性辐合中心,辐合中心南部有辐合线,此时降雪强度开始增强,增至1.0 mm/h(图7a),至11日03:00,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的地面β辐合中心维持,但辐合强度略有减弱,降雪强度仍超过1.0 mm/h(图7b),11日07:00,地面中γ辐合中心再次出现,08:00降雪量增加至2.8 mm/h(图7c)。地面中β尺度的辐合中心和辐合线出现后降雪强度增强,对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5.2 雷达特征

图7 乌鲁木齐及周边2015年12月11日00:00(a)、03:00(b)、07:00(c)加密自动站风场

5.2.1 反射率因子

分析此次暴雪在乌鲁木齐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1.5°仰角反射率因子的回波图像上,10日10:00乌鲁木齐西北方多处出现≥5 dBz回波团,15:00回波合并发展,≥5 dBz回波面积逐渐增大,降水回波覆盖了以雷达站为中心的60~90 km范围,在乌鲁木齐3个强降水时段10日15:00—21:00、11日1: 00—11:00、11日15:30—12日1:00,乌鲁木齐上空平均回波强度约为15 dBz、5~10 dBz和5 dBz,最强回波与最强降雪并不同时出现,最强回波出现在降雪开始后2~3 h(降雪13:00后出现)的10日16:00(此时小时降雪量0.0 mm),乌鲁木齐上空最大回波强度为15 dBz(图8a),最高回波顶高2.5 km左右(图8d),属典型的层状云回波,18:00乌鲁木齐小时降雪量由0.0 mm增为0.6 mm。21:00后回波强度有所减弱,但降水强度并未减弱,11日01:54,回波强度5~10 dBz(图8b),最高回波顶高0.5 km左右(图8e),02:00和03:00的降雪强度2.1 mm/h和2.5 mm/h,11:00后回波继续减弱,降雪强度降至2.0 mm/h以下,15:45回波强度5 dBz左右(图8c),最高回波顶高0.5 km左右(图8f),16:00后降雪强度大都降至0.5 mm/h左右。降雪强度的增强滞后于回波强度的增强,降水增强后,回波强度逐渐减弱。

5.2.2 径向速度

在1.5°仰角径向速度场上,距雷达中心30 km内,零速度线经过测站时,西北部零度线随距离增加逆转转向正速度区,负速度面积大于正速度面积,出现了3个零速度区的“S”形结构(10日16:00、11日01:54和15:45),雷达站西北部为西北风(低层和高层不同,切变需要表达清楚),东北部为东北风(低层和高层不同,图9),存在冷锋式切变,乌鲁木齐均位于冷式切变线南侧,使乌鲁木齐周边出现风向和风速辐合,冷锋式切变的出现时间与强降水时段有一定的对应(10日15:00—21:00、11日1:00—11:00、11日15:30—12日1:00),这种冷平流与大尺度辐合运动的叠加[14]有利于暴雪的维持和发展。

图8 2015年12月10—11日乌鲁木齐新一代天气雷达1.5°仰角的反射率因子(单位dBz)

图9 2015年12月10—11日乌鲁木齐新一代天气雷达1.5°仰角径向速度(单位m·s-)1

6 数值预报产品检验

应用ECMWF细网格和GRAPES_Meso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对比检验12月11日北疆沿天山一带和暴雪中心的降水预报能力。

6.1 降雪落区预报

ECMWF和GRAPES未来24~72 h时效内均预报出北疆沿天山一带从乌苏到木垒一线为最大降水带,最强暴雪中心位于乌鲁木齐东部,GRAPES落区预报更为准确:(1)GRAPES预报乌鲁木齐东部最大暴雪中心外围有大值区伸向西南方(小渠子方向);(2)GRAPES预报乌苏到木垒一线暴雪的区降水量更接近实况。

6.2 乌鲁木齐单点预报

用乌鲁木齐最近格点预报作为乌鲁木齐单点预报,对乌鲁木齐单点预报,GRAPES和ECMWF模式预报均偏小,GRAPES预报效果更好。预报时效为72、48 h和24 h,ECMWF预报值为26.7、23.2、25.7 mm,GRAPES为25.68、25.03、33.57 mm,GRAPES误差明显偏小,24 h预报仅较实况偏小2.3 mm(表1)。

表1 GRAPES和ECMWF模式对乌鲁木齐11日大暴雪预报检验对比 mm

7 结论

(1)2015年12月11日乌鲁木齐暴雪是一次极端暴雪过程,较2014年12月8日次强暴雪明显偏强,属典型的后倾槽形势,南、北低值系统的叠加、结合、中层南疆盆地偏南急流为乌鲁木齐极端暴雪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环流形势具有夏季强降水环流特征,乌鲁木齐上空“4支气流”的汇合是大尺度抬升运动和低层地形强迫抬升的重要天气系统,与历年相比,此次暴雪的环流形势具有极端性环流特征。

(2)暴雪区上空有较强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水汽长时间通过西南和偏西路径输送至暴雪区,乌鲁木齐上空水汽输送厚度厚、强度强,水汽辐合在700~800 hPa,水汽主要来自700 hPa以下低层。

(3)乌鲁木齐上空具备较好的动力抬升条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空间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风廓线雷达反演的垂直速度显示,上升运动区升高、中层上升运动区下降以及低层上升运动区的增强,均与降雪增强相对应,低层上升运动的变化对降雪强度预报具有更好的预警意义,低层上升运动的增强较5 min降雪强度的增强提前5~10 min。

(4)地面中β尺度的辐合中心和辐合线是重要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强降雪时段和量级有一定联系,它较强降雪提前1~2 h出现,它出现后降雪强度均>1.0 mm/h。雷达回波上属层状云降水回波,零速度区的“S”形结构中的冷锋式切变的出现时间与强降水时段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5)此次暴雪中GRAPES中尺度数值产品预报能力好于ECMWF,24 h预报误差明显缩小。

[1] 张家宝.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222-250.

[2] 张家宝,邓子风.新疆降水概论[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91-117.

[3] 张学文,张家宝.新疆气象手册[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90-97.

[4] 李如琦,唐冶,肉孜·阿基.2010年新疆北部暴雪异常的环流和水汽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2015,34(1):155-162.

[5] 杨霞,张云惠,赵逸舟,等.南疆西部一次罕见大暴雪过程分析[J] .高原气象,2015,34(5):1414-1423.

[6] 万瑜,窦新英.新疆中天山一次城市暴雪过程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6):08-14.

[7] 杨成芳,周淑玲,刘畅,等.一次入海气旋局地暴雪的结构演变及成因观测分析[J] .气象学报,2015,73(6):1039-1051.

[8] 杨成芳,周雪松,李静,等.基于构成要素的一次切变线暴雪天气分析[J] .高原气象,2015,35(5):1402-1413.

[9] 孔凡超,李江波,张迎新,等.华北冷季一次大范围雷暴与暴雪共存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2015,41(7):833-841.

[10] 闫慧,赵桂香,张朝明,等.山西中部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J] .干旱气象,2015,33(5):838-844.

[11] 德勒格日玛,李一平,孙永刚,等.内蒙古东部初冬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诊断[J] .干旱区研究,2015,32(4):726-734.

[12] 吴庆梅,杨波,王国荣.北京地区一次回流暴雪过程的锋区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2014,33(2):539-547.

[13] 段宇辉,王文,田志广,等.华北北部相似形势下的两次雨转暴雪过程对比[J] .干旱气象,2013,31(4):784-789.

[14] 顾佳佳,武威.2014年2月4—7日河南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及其持续原因[J] .暴雨灾害,2015,34(2):117-125.

[15] 申李文,苗爱梅,赵建峰.2011年山西省一次连续性降雪过程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36(1):7-14.

[16] 王琪,杨成芳,王俊.一次大范围海效应暴雪的雷达反演风场分析[J] .气象科学,2015,35(5):653-661.

[17] 钟刘军,阮征,葛润生,等.风廓线雷达回波信号强度定标方法[J] .应用气象学报,2010,5(21):598-605.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n Extreme Blizzard in Urumqi on December 11th,2015

ZHANG Junlan1,WAN Yu1,MIN Yue1
(Xinjia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Urumqi 830002,China)

The extreme blizzard event occurred over Urumqi and its vicinity on December 11, 2015.Atmospheric circul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fall in summer,and there exists a certain extrem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orth and south low-pressure system joining up and convergence of“four currents”on the high and low levels provided favorable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for the snowstorm.The blizzard was produced by better water vapor condition,dynamic conditions. Water vapor transported by the southwest and west for a long time.The strongest moisture convergence appeared under 700 hPa.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at convergence in low-and-middle level,divergence in high level is benefi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vertical movement, the enhancement time of vertical movement in low level is 5~10 min in advance compared to the counterpart of snowfall intensity from the view of 5min snowfall data.The meso-β scale and surface mesoscale convergence line appeared and after 1~2 hours snowstorm occurred.Snowfall intensity was greater than 1.0 mm/h.The radar echo feature of velocity as an S shape corresponded to the snowing heavily.GRAPES_MESO numerical product was superior to ECMWF in forecasting heavy snow.

Urumqi;extreme blizzard;water vapor;meso-β scale;GRAPES numerical product

P426.63

A

1002-0799(2017)01-0001-10

10.12057/j.issn.1002-0799.2017.01.001

2016-10-20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6-083)资助。

张俊兰(1967-),女,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和应用气象研究,E-mail:zjl_0997@163.com

张俊兰,万瑜,闵月.乌鲁木齐“2015.12.11”极端暴雪天气的综合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2017,11(1):1-10.

猜你喜欢
低层暴雪降雪
关于低层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要点及控制措施探讨探索
川西高原东部两次连续强降雪过程对比分析
住八楼以上的人,早亡风险低
西藏西南部暴雪天气分析
2016年1月19~21日山南地区南部一次降雪过程分析
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探讨
日喀则“118”大到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西藏南部灾害性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突降暴雪快出动,彻夜清除保畅通”等十二则
底层集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