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门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课程,《制冷技术与应用》在暖通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高等学校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该课程也迫切需要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時期社会对暖通人才的发展需求。本文针对《制冷技术与应用》的课程特点,对其教学现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策略,以期对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制冷技术与应用;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有着内容覆盖面较广的特点,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充分了解制冷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基本的热力计算以及各项制冷技术的工作原理、设备构造等等,还需要将诸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展成为时代所需的高等技术人才。因此,对现阶段的《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探索与之相关的改革路径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从目前的《制冷技术与应用》教学现状来看,多数高校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等方面发展较为滞后。具体来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现有的教学内容中,该课程教学多侧重于制冷循环系统,对各部件的性能以及设备的组合使用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其次,不同高校的课程设置时数不统一,有的学校甚至有严重压缩课时的现象,为课程教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该课程也有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有的教师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完成进度,就减少了实践环节,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升。再次,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是以传统的灌输为主,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难免枯燥,这种教学方式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再加上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脱节,也造成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往往浮于表面,实践能力较差。最后,在对该课程的考核上,多数高校也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理论成绩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和评价,这也是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制冷工程感到无从下手的原因之一。
2.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达到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从现阶段的教学问题入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革新和发展,更好地完成暖通制冷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2.1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
《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内容较为宽泛,既有对制冷机原理的阐述,又有设备构造以及冷库设计的介绍等。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较为杂乱和难以理解。因此,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具体的模块划分,首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能力训练三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在进行细小知识内容的填充,并根据这些模块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同时,也需要根据学校安排的课时数,进行分模块的细化,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够产生较好的系统化教学效果,兼顾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不但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接受和学习。
2.2创新教学方法
在《制冷技术与应用》的理论教学中,为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地学习和消化。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较为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具体的工程实例,获取更高的学习信心。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层次,选择最合适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研讨,例如已经获奖的校内外科研成果以及企业著名的制冷工程案例等,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再如,现阶段多数的大学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多玩手机、睡觉等,学生的参与性难以调动,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教师要改变现状,就需要积极采取相关的改善措施,加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如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开展分组合作教学设计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主动进行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才能真正发挥《制冷技术与应用》的教学实效性。总之,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对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来说,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3注重实践教学
对于《制冷技术与应用》这门课来讲,不能仅限于理论和实践知识层面的讲解,也需要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到实际的工程设计或者研究中去,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为此,教师可以从强化情境教学入手,利用学校的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展开。高校一般都配有专门的实训实验室,供专业的学生进行使用,如“制冷压缩机实训室”、“空调系统实验室”或者制冷设备维修相关方面的实训等,都可以进行具体的情景教学。这样,在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4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高校开始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原有的单一的考试机制也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发展需求。为实现对学生所学课程知识以及应用能力的更好掌握,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不仅包括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对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必要的考核,实现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如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以及实践作业的完成折合成一定的分数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等。同时,制冷技术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教材设置又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技术,并作为课程的研究课题,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能更好地促进课堂的学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前提下,《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为此,针对当前高课程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途径,促进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同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真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智勇. 《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甘肃科技,2014,24:88-89+52.
作者简介:
闫立强(1987.9-),男,汉族,河南沈丘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暖通制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