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白
摘要: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同样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也是从遇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进行的。学生遇到感兴趣并有自信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后,比较容易产生自主解疑答惑的欲望,这才是学生们的积极思维。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产生疑惑解决问题,折射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有效性;积极因素
G623.5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时间等客观因素,不同形式的有效问题情境有不同的创设技巧,下文笔者针对常见的问题情境进行了浅析说明。
一、激疑引趣设情境
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教师在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时,一定要注意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比较新颖的、趣味性强的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利用新旧知识解决问题,使得新知识更好的融入到之间的知识体系中。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需要注意先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新内容。例如,在学到“同样多”这种表述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情境:小明家养了4只可爱的小兔子,小明到菜园里给小兔子拔萝卜吃,一共拔了4个萝卜。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问题,可用简笔画将小兔子和胡萝卜画在黑板上,并将小兔子和胡萝卜连起来,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胡萝卜。向学生提出问题:兔子的数量与胡萝卜的个数有没有关系?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是充满童真童趣,并对一些小动物充满好奇心与保护欲,根据学生特点设置有趣的有效问题情境,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与动力。
二、旧中引新设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门很严谨的教学,它涉及的內容连贯性强,前边学到的知识会直接运用到后边的学习中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帮助孩子打好学习基础,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融合,在就知识的基础上引入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不仅能帮学生回顾学到的知识,还能减少对新学内容的陌生感。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通过回顾学过的题目类型,例如有8个香蕉,每盘放4个,能放几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最后为什么要写“0”,可以省略吗,写上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想到写0表示已经没有余数了。即全部除尽了。在回顾完这个引入题后,将8个香蕉,那么可以装几盘,新旧教学内容很好的贯通下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知识思考这一数学问题,并提出以下问题,两道题的题干意思相近吗?计算方法变了吗?这样就可以以余数为突破点,竖式计算时最后剩下的小于除数的数即为余数的揭示。
三、步步深入设情境
步步深入设情境指的是即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基础上层层深入,由简入深。教师先提问小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深入探讨知识,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点。这种步步深入的问题情境不仅能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使教学目标更明确,学生更易于把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解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班上两名同学站在讲台前面两边表演两人相对走。教师喊开始口号,然后学生同时开始往前走,直到两面同学碰面为止。进行完这个小演示后,教师按层次提出以下问题:“
(1)相遇问题涉及几个人物
(2)同向走还是背向走的
(3)老师为什么要喊开始的口号
(4)他们是在哪个位置相遇的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思考,使数学学科的学习更加流畅自然。
四、揭示矛盾设情境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根本因素,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揭示、呈现矛盾及应用矛盾,将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展给学生,创设有意义的矛盾问题情境,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审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明家有四口人,分别是爸爸妈妈和妹妹,如果小明在家做分饼干的游戏,创设以下具体情境(1)有8个饼干,在全家平均分,每人能分几个饼干。这个问题学生能够很快的在纸上写下2个饼干。(2)如果现在只有4个饼干的话怎么分呢?这个问题学生也能很快的回答出一人一个饼干。(3)那如果现在仅有两个饼干的话怎么分?这个问题学生会有明显的迟疑,经过思考后学生会答出两个人平分一个饼干。这样问题就转换成了将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怎么表示。这时候,学生学过的知识已经不能用于解决此类问题了,就需要教师引导新的表示方法,即分数的初步认识。
五、制造悬念设情境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生学习贵在有疑问,并且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征,精心设计一些“新”、“奇”、“特”的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在独立探索新知方面的能力,并将这一能力运用到数学的学习上来。在学习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时,这节课的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度量单位来测量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如何量?学生会指出无法实现测量,那么教师设置悬念,有没有更合适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呢?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请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并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就将问题的出处隐含性的告诉学生,并为下一节课保留了悬念,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六、结束语
除了笔者以上列举的几种常见的有效问题情境设置方式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善于综合运用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都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主动的参与当课堂中来。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为孩子进行思维创造提供有利的课堂环境,使之在新的情景下能够无意识的排除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获得并丰富认知结构体系的过程就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只有学生认真的思考问题并结合学到的数学知识,才能真正掌握问题,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小问题。
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千变万化,但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形式的问题情境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否则,这个问题情境就是无效的。教师为了创设更多的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紧扣教学目标,使教学形式真正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许小桃.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数学教学[N].江苏教育报,2011年
[2]刘晓燕.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效数学学习[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7期
[3]洪淑好.优化“问题解决” 提高学习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