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平+宋娟花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运用地方文化文化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整合陇南文化资源进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实现历史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和陇南文化传承意义。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构建;高效课堂
G633.2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要求教师和学生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当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性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相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激活地方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德育素养。
地方文化资源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具体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进而热爱家乡,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古人有言: “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是谰语也。”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孩子们在生活中,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当地的文化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了解的,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增进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之自然而然地萌生爱家乡的情感。比如:讲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红军长征这个问题时,先提一个问题,习主席的父亲在哪里发动兵变的?师生讨论,最后自己总结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等人领导发动的两当兵变以及陇南地下党的产生、发展与壮大,都是发生在陇南大地上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历史画卷中光彩夺目的重要篇章,也是陇南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再如红军长征这个问题时,先让去过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学生做介绍,而后自己讲解哈达铺被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决定红军命运的转折点”。用投影投放纪念馆内大量丰富的图片、资料、实物,以及仿真雕塑、仿真故事场景等逼真的历史画面,再现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哈达铺的工作、生活情景。在这里,毛泽东提出到陕北去;北上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长征精神唤醒了群众的革命斗志,在陇南播下了革命火种,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些红色史实怎能不使学生油然而生爱国爱乡之情和自豪感呢?因此,挖掘陇南文化应着重于激活本地的教育资源使之有效地得以开发与利用。
二、注重学科教学的内外衔接,着力打造地方文化特色课堂
陇南民俗风情淳朴浓郁。多民族相处融合、共同开发陇南的历史。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陇南社会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化的地域文化特色。既有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交 汇,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深受史学界关注。如讲古代戏曲艺术时,以《池歌昼》充分展现白马藏族的能歌善舞切入。白马人最负盛名的舞蹈是面具舞,又称“池歌昼”、“鬼面子”,是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民 族舞蹈和传统祭祀活动,具有祈福消灾的意义。极具地方特色课堂和历史民俗研究价值。再如讲民族问题时,就从现居住在宕昌官鹅和新城子乡的藏族同胞由宕昌羌和吐蕃民族长期融合而成导入,其宗教活动“陆定意姿格”和敬山神舞蹈热烈、奔放,充 满原始宗教的淳朴、神秘。除此还有粗犷的“两当号子”,舞姿别致的武都“高山戏”,文县的“玉垒花灯戏”以及西和的七夕“乞巧”风俗活动 等民间文化形式,异彩纷呈尽显民族风情,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笔潜在的宝贵财富。这种寓学科知识于传统民间艺术的课堂教学既活跃了课堂,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而且这种恰当选择并有机渗透陇南优秀文化资源的做法,使学科教学获得内外巧妙的衔接,很好地打造了乡土特色课堂,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双赢效果。
三、优化地方文化资源,传承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资源的内容极为丰富。然而在媒介多维的视觉中,五光十色的外面世界更显精彩,而乡土资源就像一个被人淡忘和漠视的“灰姑娘”,孤独地立于一隅,我们需要做的是掸除蒙在她身上的灰尘,恢复她美丽的容顏。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这是教育家杜威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们都深深地知道地方文化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文明的精神养料,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就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和优化。首先要因地制宜,丰富教育资源。《新课程标准》指出: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陇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含南国之灵秀,又具北国之雄奇,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武都万象洞,人称北方第一洞,文县北部的洋汤天池,徽县三滩的原始自然风貌,为九寨沟风光的绝好延伸。宕昌大河坝及官鹅沟森林公园。康县阳坝茶林碧绿,棕榈当风,成为陇上江南的缩影,把它们开发并优化组合,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除自然资源外,陇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资源丰富。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是当年红军北上的决策地,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成为人们缅怀先烈、继承红军精神的革命圣地;《西狭颂》摩崖石刻,以方正、雄浑的汉隶真迹而成为蛮声中外的书法瑰宝;祁山武候祠,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前线指挥部;大堡子山秦公西垂陵园,出土的大量铸有铭文的青铜器足以证明,这就是“秦皇故里”;位于西和县境内的仇池国遗址,系华夏人文初祖伏羲的出生地。其次,拓展渠道,使教育形式多元化。传统的教育形式往往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而地方文化的浸润则更需要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亲身去体会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教育囿于课堂,而应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渠道,比如: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参观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参加一些传统的地方文化活动了解家乡的新变化,只有使孩子们获得感性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才能使地方文化文化真正地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