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梅
摘 要: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的消极成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经济环境:经济体制的缺陷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市场经济自身的趋利性特点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无限扩散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经济全球化使大学生国家意识弱化;政治环境:腐败问题、社会不公、政府失信等问题久治不绝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文化环境:文化全球化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大众文化消解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社会环境;大学生;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32-04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使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有效开展,必须科学分析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形成的原因,这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和培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诸方面,本文仅从社会环境视域作一简要分析。
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是狭义上的,仅指除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伦理观念。”{2}可见,社会环境对包括大学生民族精神在内的思想意识会产生重要影响。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为有效解决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问题,这里仅探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形成的消极影响。
一、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产生影响的人们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相应制度等一切外部经济因素的总和。”{3}作为经济环境重要内容的经济制度的优劣、经济活动的特点都影响着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
1.处于改革期的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信任。在经济环境诸因素中,经济制度处于核心地位,制度的优劣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活动是否高效、经济关系是否融洽,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经济制度的态度。人们往往通过社会生产效率和经济关系的融洽程度反观和评判经济制度的好坏,进而判断政府的执政思路和执政能力。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期,有很多体制上的缺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增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对社会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深入的理解,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信心,影响着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执政能力的信任。
2.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诚信现象的频繁出现及久治不绝影响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中华民族历来是讲诚信的民族,诚信仍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民无信不立”,{5}孔子认为:去兵,去食,不可去信。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不诚信现象屡屡出现,如食品安全、电信诈骗、商业欺诈等,又由于奖惩机制不完善,“违法者获利”现象屡见不鲜,不能得到很好地遏制,让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到底怎么了?一些人包括部分大学生开始渐渐对国人的道德品质产生怀疑,民族自豪感大打折扣。又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也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制度以及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民族情感。
3.市场经济自身的趋利性特点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无限扩散使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受到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经济活动中尽可能地规避社会风险,这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但这一规则的适用范围在当今社会却被无限放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难免会导致功利主义价值标准的滋生和蔓延,导致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思想的产生。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以“实用”为价值判断标准,注重物质利益,选择性地忽略了事物或行为对主体人格、道德等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导致民族精神等精神需求在他们的头脑中被边缘化或束之高阁甚至被遗忘。
4.经济全球化使大学生国家意识弱化、民族自豪感降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商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人员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全球化带来更多的合作,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的借鉴也越来越普遍。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在外资或合资企业工作的员工会更多关注企业利益和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这些新情况“麻痹”了很多大学生,使大学生渐渐淡化了国家的界线,导致国家概念模糊,国家意识淡化,使他们忘记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形式,看不到在这种合作背后仍然存在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问题。另外,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学生有机会真切地感受经过上百年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先进管理模式,因而会简单地认为西方的制度比中国优越,崇尚西方,唱衰中国,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降低。
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主动接受外来文化,致使民族文化认同感淡化。人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有更多机会接触、接受外来文化。不少大学生会到外企实习、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工作技能外,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会受到外国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思想的熏陶,在高效率、高回报、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下,更容易信服、崇尚和接受西方价值理念。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会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嚴重冲击了本国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二、政治环境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免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建设中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诸如腐败、社会不公正等问题加剧,让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对国家的制度、体制、道德乃至文化失去信心,转而向往国外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理念,民族自信心受到冲击,民族精神被消解。
1.腐败问题久治不绝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信心。目前我国最突出的、影响最大的腐败就是党和政府的官员腐败和司法腐败。司法腐败导致案件的判决出现畸轻畸重等司法不公正现象,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司法公正感到迷茫,对社会失望。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应当懂得,一次不公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冒犯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6}司法腐败会使社会公正丧失最后一道保障,影响极为恶劣。官员腐败主要体现为买官卖官、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权“黑”交易、警匪一家、滥用职权、吃拿卡要、权利寻租等,这些会直接冲击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官员腐败还是司法腐败都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动摇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而对主导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腐败还使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关系”比个人实力更重要,因而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而不愿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不仅破坏了社会运行规则更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优秀民族精神失传。
2.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民族情感。恩格斯说:“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7}但事实上,我国的社会现实与这一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还比较突出。如收入差距过大、教育不公平、公共医疗资源不均等、社会保障差距大、人才选拔时的机会不均等、投资招标时的差别对待等等。不公正现象不仅破坏社会正常运行,而且损害了社会成员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尤其是腐败引发的人才选拔时的不公,直接挫伤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国家人事制度的怀疑,近而对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不信任感。部分大学生因而消极地看待社会,丧失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对大学生民族精神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3.政府失信影响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目前,我国社会的失信表现在政府、经济主体和个人三个层次,其中影响最大、最恶劣的是政府失信,它是造成整个社会失信的重要原因。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政府出现了一系列的有失诚信现象,诸如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履约率低,个别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强行摊派集资,巧立名目收费,部分官员欺上瞒下,搞政绩造假等等,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同时,由于政府具有示范和主导作用,政府失信会在社会上引起不良的效仿和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状况。政府失信致使一些大学生对遵纪守法、恪守道德产生疑问,对国家的体制产生质疑,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很多大学生转而向往和崇尚国外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三、文化环境
(一)文化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1.“全球意识”、“普世伦理”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大学生国家意识弱化。在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确实面临一些共同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核威胁、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应对、协商解决。事实上,各国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在必要时一些主权国家会根据国际规则做出一定的主权“让渡”,这就给大学生造成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服从于全球利益的假象,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对“普世伦理”的别有用心地鼓吹和大肆宣传,导致一些大学生国家意识弱化,看不到共同利益背后的差异性,普世价值取代了本国文化。
2.西文发达国家借助全球化极力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他们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侵蚀着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近几百年来,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借助其经济优势和强大的科技实力,极力输出他们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鼓吹政治文化的一体化,推行文化强权,宣传美化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思想,大肆攻击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理念,利用一切手段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致使一些大学生深受迷惑,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民族文化认同感淡化。
3.全球化过程中,西方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想的涌入,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全球化带来的西方自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冲出了我们一直以来信奉和宣扬的互帮互助和服务奉献精神,致使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集体主义思想淡化、服务奉献精神弱化。全球化带来的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宣扬追求消费的奢侈性、炫耀性和时尚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与消遣,以此实现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之外的奢侈需要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导致部分大学生以讲排场、用名牌为荣,以节俭、朴素为耻,铺张浪费、攀比成风,习惯于依靠父母的力量过时尚、舒适的生活,其勤俭自强的精神明显淡化,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弱化。全球化带来的西方功利主义思想,使部分大学生沉醉于对金钱和利益的信奉和追逐中,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凡事讲报酬,讲得失,而忽视了精神追求和意义价值;关注当下,注重自我,急功近利,而忽视了长远目标和集体利益,致使中华民族一直信奉和推崇的“以民族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受到强烈冲击。
(二)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大众文化是“指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形态,它是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物,是消费社会的、采取商业化运作的文化消费形态,旨在使大众获得感性娱乐的日常文化形态,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肥皂剧、通俗小说、漫画、报纸杂志、网络文化等。”{8}由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倾向以及追求世俗性、娱乐性等特性,与社会主导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对传统和权威起着消解作用,对主导的意识形态起着直接的解构作用,因而會对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养成产生弱化和冲击。
1.大众文化影响大学生对意识和价值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大众文化使部分大学生被商业社会所打造的所谓时尚所左右,在铺天盖地、极具诱惑力和感染力的商业宣传下,一些大学生不能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判断,自主选择能力受限,依赖性增强,导致从众迷茫,盲目跟风,没有明确的目标,在从众行为中丧失独立判断能力,在过渡追逐物质享受和娱乐的快感中忽视了意义和价值追求,从而迷失在物欲之中,淡忘精神追求,致使诸如民族精神之类高尚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自然不在他们的关注范围之内,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意识地主动地培育和传承。
2.大众文化消解了部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突破传统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悖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爱国奉献、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等精神,它要求大学生克勤克俭,树立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注重精神价值的追求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而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它直接迎合了大学生物质享受和娱乐快感的需求,使人的惰性的、本能的一面被激发和无限放大。正如有学者所描述的“大众文化在文化策略上做出迎合的态度,对正统意识形态进行消解,对正统的历史进行戏说,对人生进行游戏,将人生图解成为一种随遇而安的状况。”{9}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无疑会消解部分大学生对于勤俭节约、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3.大众文化消解了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起主要影响的、受到广泛倡导的、代表文化建设发展方向的文化,它引导和培养社会成员奉行其所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在传统社会中,主流文化占居绝对统治地位,完全控制着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发展和广泛传播,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绝对统治地位受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到冲击,大众文化虽然不能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但已然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播途径,其影响越来越大,对主流文化的核心因素如价值观、理想信念、生活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日益侵蚀和冲击着主流文化的权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十七大报告中已被正式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價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自然是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难免会受到广泛传播的大众文化的冲击。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应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影响作用,通过深化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全方位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养成提供理想的空间。
——————————
注 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3}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论语·为政.
{5}论语·颜渊.
{6}[英]弗兰西斯·培根.论人生[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8}宋希仁.伦理学大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1989.
{9}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