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在一堂课上师生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这样的教学才算得上“实效”。课堂上,老师如果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的动态生成,科学引导,得当点拨,那么,这堂课将是一堂老师教得有水平、学生学得有味道的实效课。
怎样正确处理动态生成?下面让我们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来进行分析:
环节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蒙田的《热爱生命》。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会从哪些方面来感悟这篇文章?
(老师此时所提问题不够严谨,可改为:“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生1板书:
1.作者对虚无主义的“生”和“死”的看法?
2.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主旨?
3.怎样才算热爱生命?
生2板书:
1.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2.如何热爱生命?
3.怎样理解“生之本质在于死”?
生3板书:
1.为什么取题为“热爱生命”?
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3.我们如何做到热爱生命?
师:好,这是几位同学的思考,老师的 提纲是:(多媒体展示)
1.如何看待生命;
2.理解生命的意义;
3.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怎样对待生命?
(老师将学生的问题擦去了。于是,学生的思维统一到了老师的提纲中)
笔者在感叹可惜的同时,也在反思这个环节应该怎样科学地处理。
此时,老师可小结师生的契合点,并引导学生充分探究,同时,保留学生1的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蒙田的《热爱生命》看似简单,但它是选入我们教材的一篇经典的范本,千百万计的年轻学子们在读过这篇文章后,受其影响,生活得快乐、自信了。
某某同学刚才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虚无主义的 “生”与“死”与蒙田对生与死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谈谈你的理解——”
这样启发性地引导,较具开放性,不仅肯定了学生1所提问题的价值,又可以自然地过渡到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利用。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帮助学生解答,老师加以补充、修正、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融入自己的学习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的建构,让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与生、生与生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环节二:
多媒体展示图片:非洲干瘦的孩子、病榻上的老人……
师:这些图片,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多媒体展示文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通过学习蒙田的这篇《热爱生命》,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意义,认识到生命的本真。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师:请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
……
下课。
这个环节的设计,老师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没有抓住利用学生视觉冲击拓展精神感悟空间的动态生成,从而使学生没有机会融入自己情感体验,让人感觉老师是在灌输某种思想,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之间没有共鸣,教与学如隔靴搔痒。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设计?
1.图片展示再补上海伦凯勒、运动场上的健儿、地震后救援的场景――
(这样,可以增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丰富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配以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3.师:同学们,面对那一双双眼神,或渴望、或哀伤、或无助、或向往、或热烈,你的心有没有受到震动?如果他们现在就站在你面前,你想要对他们说什么呢?……
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改动,意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设法打开学生的精神空间,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我们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始终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通过营造氛围,自然而然地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形成了樹立坚定信念,热爱生命,并为之顽强抗争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并唤醒了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很强的人文气息。
课堂启动模式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但它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疑问点、兴趣点、分歧点、关注点、发现点却是无法预设的,所以,课堂启动后其走向往往由学生生成的内容决定的,这就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也正因为疑问点、兴趣点、分歧点、关注点、发现点均来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更积极更投入地参与分享、表态、朗读、主持、讲课、讨论、交流、辩论等,自然也就获得了学习机会的最多化。
我们评价课堂的精彩,不能只看其外在的形式,更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语文课而言,外在形式,课堂活跃固然重要,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可能才是“生成课堂”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