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一堂语文课,如何巧妙选取切入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并爱上语文课?如何通过课堂的有效预设体现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如何呈现?一节语文课,教给学生的,是人文知识、情感关怀抑或是技能技法?
一、能启发学生参与的语文课堂
新教学理念下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不管怎么改变,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就应突出学生自己的主体性,而这恰恰离不开教师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有老师教学《项脊轩志》时,让学生通过注释及工具书预习课文后,引导:“我们写作文时都想给自己的作文起个好听的名字,你觉得‘项脊轩志这个标题好不好?”学生兴味甚浓时,提出:“挑战名篇,小组合作重新给课文命名。”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立即活跃起来:“那些年我们的项脊轩、情寄南阁、书房的那些事、家庭的兴衰史、一个忧伤的地方、四个女人的回忆、三世变迁、毓庭陋室、我生命中的那些女人、追忆似水年华、书斋寄志……”没能到黑板书写的同学挑出自己喜欢的课题结合课文加以点评。这位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教学切入点,让学生感兴趣并主动探究,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直到下课学生仍意犹未尽。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善于学习,敢于改变落后的教学理念,将语文课从僵死的传授模式和应试中解脱出来,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
根据文本特点调整教学激励学生,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我曾听过有教师教学《过小孤山大孤山》时,为帮助学生掌握散文与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设计让学生将这篇散文改写成诗歌;高考现代文阅读板块复习,为帮助学生克服解题心理障碍,学会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掌握答题技巧,两名学生主持各小组随机抽题抢答并评分,课堂气氛活跃。这些设计,方法不一方式多样,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人数多,效果好。
实践证明,语文课堂顺应潮流,引领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在趣味游戏中提高语文能力的课堂
一直以来,语文课处于低迷状态,学生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语文课堂上不考的不讲,而高考专题版块的复习又显得生硬枯燥让人昏昏欲睡。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地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
我发现其实有趣的语文課与高考复习紧密结合一样可以让学生感兴趣。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提问:什么因素导致北大“腐败”?蔡元培先生给学生提了什么要求?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相关段落,教师将前两个要求用对联形式展示,学生仿照拟写第三个“敬爱师长”的对联。从文本中寻找关键词学习拟对联,这一环节难度不大,学生很感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文学类阅读教学中摒弃填鸭模式,可以由教师提供网上找不到答案的原始阅读素材,让学生经过与文本后自主命题。在命题中学生必须把高考命题形式作详细的分析揣摩做出判断,经过出题给出答案这一个过程,学生个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大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相比题海战术而言,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让学生掌握了答题的要点。
我们常常抱怨做语文老师的辛苦,每天为备课上课改本子精疲力竭,为学生解题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收效甚微苦恼,为了高考,语文老师常常陷入世俗功利的泥淖,教学已然成为一种苦痛、一种煎熬、一种无奈。其实,只要我们摸索出一套省力有用的模式,变“苦学苦教”为“乐学乐教”,被动变主动,语文课堂一样能给学生带来快意一样让他们津津有味,一样魅力无穷。
三、有语文味的课堂
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门听说读写的艺术,而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情意蕴是这群“不识愁滋味”缺少人生阅历的孩子无法感悟的,只有在教师的带领下用心咀嚼才能领略其中的美好,品味出丰沛的情感丰富的滋味。读,是语文的根,琅琅读书声是语文课最美的声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有老师教学《赤壁赋》时,设计了一个很有韵味课件标题《风月无形慰心灵 声色有情悟哲思》。以她声情并茂的情景范读,学生试读,师生齐读,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在苏子心灵后花园中感悟他经历挫折后,江月慰平了他的不平,慰藉了他那颗受伤的心,使他从人生的失意中摆脱出来,充分的朗读使进而体会他的达观,整个课堂充斥了浓浓的诗情。因此,语文课有语文味,关键在教师。
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容易的事,其中一定饱含了教师多少用心,正是这种用心,语文课才显出它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的韵味。守住语文的真味,学生在语文课上才能兴味盎然,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