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2017-04-10 05:37张合义
经济师 2017年2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经营管理商业银行

摘 要: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放开了对于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利率限制,而在此之前,贷款利率限制也已取消。这标志着历时23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显著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并为我国银行业提出应对之策,对于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72-03

利率市场化就是由央行确定基准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交易利率,其核心便是资金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构成,是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然选择。

在利率实现市场化改革之前,商业银行坐收利率管制的制度红利,获得了超额利差收益,形成了顺应经济周期的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普遍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失去了以往的优势,那种“水涨船高”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受银行理财业务、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金融脱媒的进程有所加快,但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压力并未在短期内集中爆发。因此,优化业务结构,探索业务发展从“讲增速”向“讲转速”转变,从“讲数量”向“讲质量”方向转变的“双转”的改革方向已经刻不容缓。分析利率市场化给我国银行业业务结构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

从以往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场意义十分重大又同时充满风险的改革。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设计了缜密的改革路线图,确定了“先贷款后存款,先外币后本币”的四步走战略。

(一)稳步推进阶段(1993-2011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关于金融體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拉开利率市场化序幕。截至2011年,中国逐步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与外币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开了人民币同业存款利率,逐步放宽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二)改革提速阶段(2012-2014年)

关于金融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重申了利率市场化方向。2012年,一系列改革举措加速推出。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持续扩大,存款保险制度出台,表明利率市场化配套机制不断完善。在6月份,我国的存款利率上限没有停止扩大的步伐,进一步调整到了基准利率的1.1倍,其下限则是变为了基准利率的0.8倍;同年7月,贷款利率下限再次调整为基准的0.7倍。2013年7月,贷款利率管制完全放开,意味着金融机构可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同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将利率定价权下放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11月,扩大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至基准利率的1.2倍。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迫于激烈的存款竞争、分流压力,中小银行普遍采取一浮到顶的揽储策略,后来国有大行不甘示弱,随即将存款利率浮动至1.2倍上限。

(三)利率市场化阶段(2015年至今)

我国从2015年的5月份开始就可以说是真正迈入了利率市场化的时代,存款的利率上限于同年3月份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3倍,同年5月份扩大到了基准利率的1.5倍,基本完全覆盖了银行自主定价的波动空间。严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实施,从制度层面维持金融业稳健运行,保护了存款人利益。2015年6月,央行公布针对企业、个人的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做准备。同年10月份,我国央行对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存款准备率再次下调,并且在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管制上限方面继续放松,标志着历经23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基本完成。

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还在继续,后续任务依旧很多。比如说我国的央行对于利率指导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以及健全的指导机制,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磨合,从而一步一步地适应,最后趋于完善。由此可见,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依旧还在进行中,接下来需要攻克的问题还有许多。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算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接下来的实践当中,会越来越完善。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银行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机遇在于为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机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各种业务的影响,有助于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影响

商业银行负债包括付息负债和非付息负债。付息负债指需要支付利息的负债,这部分负债包含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等负债。非付息负债是指不需要付息的负债,这部分主要包含应付款项,预提费用等。本文以付息负债中对利率敏感的存款业务为例来说明。

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来说,其存款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同时银行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依靠存款业务来进行规模的扩张,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市场格局的改变,银行存款业务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存款利率未完成市场化,理财产品作为货币市场化的产物,凭借高收益率分流了部分存款。规模大、经营稳健的银行短期内可承受利率上升带来的盈利压力。中小银行机构由于本身对资金需求程度大,可能会被迫提高资金筹集成本,造成盈利下降,甚至亏损。在利率市场化后,未来存款付息率趋近于市场化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据此,存款利率水平在未来将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影响

商业银行资产包括生息资产和非生息资产,其中生息资产是为银行的经营带来利息收入的资产。非生息资产是不直接带来利息收入的占用性资产。本文的分析以对利率敏感的贷款业务来分析。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以往那么高,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相对于小型的商业银行议价能力,比较大型的商业银行议价能力要更强一些,原因在于大型商业银行掌握着优质的客户资源以及本身具备较强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相反,中小银行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为了保持利差收入,将会提升风险偏好,从而资产业务收益率提高。总体来说,短期内,贷款利率下降,长远角度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由价格竞争向多样化服务内容和优质的服务质量的竞争转变,业务结构多元化将倒逼长期贷款利率上。

(三)商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的影响

所谓的中间业务也就是指所经营的业务范围不在银行内部资产负债表当中显示的,属于银行非利息收入的这样一种业务。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类业务,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类业务也就是指不能够形成或有负债以及或有资产的中间业务,另一种则与这相反是指能够形成或有负债以及或有资产的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主,利率市场化推进中间业务创新,推动各类商业银行实行差别化业务发展模式,开展投行、托管、担保、理财等业务,这些业务在提高收入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传统利息收入业务的风险。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迫使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

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会对银行盈利带来一定压力,但总体上和长期来看是有利于银行业的,它将促进国内银行业加快创新转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更好地维护自身在金融业中的地位。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一)加快转变经营理念,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理念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模式也与传统的方式有所区别,以往仅仅只是单一的以扩大银行规模或者说是以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率差的形式来获取利润。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经营者必须要能够清晰地认识市场,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市场的变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利率市场化将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要能够正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给传统行业银行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在后期的经营管理当中,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因为这种风险覆盖面很广,随时可能发生,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改变以往的经营理念,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理念。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够在变化万千的市场下独善其身,不断地增加自身竞争力。

按照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来说,银行集约化经营则是指银行以经营利润最大化为发展目标,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提高银行的經济效益以及经济质量,通过多种合理的方式或者管理手段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集中的配置,从而促进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其集约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银行的管理目标的核心要以银行效益为主,同时银行的评价体系也要以银行效益为主,并且银行的主要目标要以资产收益率为主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的提高为重点,对自身业务的发展要进行全面的管理,不断加强每一个环节管理,无论是行业机构、银行服务网点、业务的发展类型还是顾客目标群体都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并对其效益进行核算。

2.对于银行的资源配置来说,要严格按照效益的这一原则来进行配置,无论是对于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还是客户资源都要进行利益最大化的配置,对于一些经济效益比较高的银行分支机构,就可以适当地多配置一些优秀的人力资源,同时在财力物力上也要最大化地予以倾斜,把优势资源集中在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上,从而挖掘到更具价值的顾客群体,实现银行资源的最优化,从而促进银行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

3.商业银行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还必然要做好成本管理这一块,因此,对于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很有必要建立出一套全面的成本管理策略,其成本管理的核心任务要以财务成本为中心,对于银行财务部的核算方式以及核算指标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每一不同项目的成本核算要进行分类,同时对于银行的每一个部门都要进行成本控制意识的培训,从潜意识里面培养员工控制成本的想法,从而提高银行整体成本控制的效果,达到银行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4.银行的管理原则要以矩阵式以及扁平化为标准,银行的管理模式则可以进行这种集约式的管理法。银行总部对于银行业务风险的集中控制以及对于银行各大理财业务的集中处理的职责要进行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每一个分支机构,则要重点突出其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功能,对于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要进行优化分配,对于没有什么作用,显得比较多余的一些职位就可以进行精减部分人员,以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于每一个职位尽可能地发挥出其创造价值,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益。

(二)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有效风险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这对于银行来说,所带来的挑战以及风险也越来越大,在银行的业务经营当中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说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面对着市场上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风险,商业银行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控制风险的管理系统,只有银行的风险管理做好了,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由于风险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从而有利于银行的稳定发展。

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例,一般对于银行来说,客户在银行的存款就相当于银行的负债,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通过商业形式贷款给客户的那部分款项则是其资产部分。对于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来说,都是以客户的这种存款来进行贷款业务的,也就是负债来支持资产的这一模式,但是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银行的负债规模与资产规模是非常不均衡的。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体制暂且处于不发达的状态,无论是从资金的获取方式上还是从资金的运用方式上,都显得比较单一,而且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严重,一时之间难以进行调整,对于利率风险的控制手段也是比较有限,这样一来,一旦市场的利率出现了什么大波动,银行就有可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想能够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环境下继续保持其良好的发展,获得良好的盈利能力,就非常有必要提高风险防范以及控制意识,对于银行在市场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都要做好相对应的防范措施,最大化地让资产以及负债的结构趋于合理。

(三)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利率市场化的来临已成定局,传统商业银行以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异为盈利的这一模式已然受到了挑战。如果商业银行在经营策略上还是不做改变,依然以传统的贷款业务为主要盈利模式必然是行不通的。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不难看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也都是由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而来,最初的商业银行也主要以存款业务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而发展成了如今的多元化经营模式,经营业务比起以往更加具有综合性以及全能性。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到来给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传统商业银行必然也要朝着全能型的金融业务而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日益增多的需求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改革,能够促进银行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

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正是处于这样的一种转换当中,我国商业银行不妨可以借鉴一下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以客户的需求为主要目标,大力拓展银行代理业务、托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从而实现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守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经营多元化探析[J].河北金融,2012(7)

[2] 巴曙松,华中讳,朱元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9)

(作者单位: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13)

(作者简介:张合义,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现任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工商管理系助教,主讲课程: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企业门店运营管理、促销策划与管理、统计学等。参与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高等职业教育院系两级管理模式等课题研究。)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利率市场化经营管理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